(整理)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大榛峪村史话.
大榛峪
在怀柔区渤海镇大榛峪村,一段保存完好的明长城横亘在村子的后山之巅,人们把这段长城称为大榛峪长城。大榛峪长城东接慕田峪,西连八达岭,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大榛峪村就蛰伏在这山环抱的山坳里,春天,这里开满了山杏花、山桃花。秋季,霜叶似火,秋意盎然。
大榛峪,原指今大榛峪村的西台子,其名最早见于大榛峪长城的大榛峪关(俗称贾家口关)石碑(现藏于响水湖景区)。据传,当年修建长城的官兵来到此地,见一片茂密的平板榛林,其果实有成人拇指肚大小,比寻常榛子大出许多,故此地取名“大榛峪”。光阴荏苒,今天的大榛峪,则是一个由5个自然村组成,拥有800多人口的渤海镇第五大村。江州是什么地方
羊字成语天设金汤
大榛峪长城应属怀柔境内的重边长城,从铁矿峪的水关子到响水湖内的磨石口关,中间可分为三段,既:水关——西大楼——大榛峪关(贾家口关)、大榛峪关——牛犄边——驴鞍岭口和村子东边的旺泉峪长城,其地势均为西高东低,最高点西大楼海拔900多米。
怀柔境内的长城,西起延庆,经九渡河、渤海、雁栖、怀北四个乡镇的二十二个村,后与密云县长城相接。全长61.5公里,其中,大榛峪村就有长城8公里,可谓怀柔
dnf徽章怎么镶嵌长城脚下第一村。大榛峪长城有空心敌台、实心敌台、墙台等,关隘4处,每处隘口都有筑堡并设卡屯兵戍守。
大榛峪长城的设计因山而异,以险建城。长城的修建依据山势地形而筑,尽量利用天险。所有的长城都选择在陡峭的山脊之上,且紧靠外侧悬崖而建,达到易守难攻的目的。对于悬崖陡壁、拦路巨石都想尽办法利用,以期收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敌台分布不拘泥于硬性的距离规定,根据地形、地貌和实际需要而定、有的敌台修在高山之巅,便于瞭望和居高临下地控制要害,有的敌台则藏匿在山弯谷底,只有走到面前才能发现,用以控制河口要路。敌台距离缓处一般一二百米建一台,冲处四、五十米建一台,特别是关口要塞更是敌楼林立战台密集。鉴于此,在响水湖内的磨石口关,明人题写的摩岩石刻“天设金汤”四个大字就镌刻在陡立的巨大山石之上,彰显出万里长城的雄壮风采!
在古代,长城是战争的需要,而现在,长城成了优美壮观的文物古迹。从长城楼台窗口望去,长城的身姿犹如银白巨龙,蜿蜒盘旋在山之巅,吸引着八方游客慕名而来!
高速免费的几个节假日跑马占圈
虽然大榛峪得名源自明朝,然而,真正有人定居却是在清朝。清初,满洲八旗随龙入关,顺治皇帝为了安置这些人,就实行了“跑马占圈”的圈地运动。最先来到大榛峪的是一家寇姓兄弟,兄弟俩见这里山清水秀,植被茂密,
就跑马占了今大榛峪马方台村和附近的大片土地及山场。其后人在此繁衍生息,虽然其后不断有异姓迁入,但寇姓依然是望族。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寇家人所占的马方台,原名瞭马台,乃是驻守在此地长城明军官兵的练兵之地。相传,驻守在大榛峪长城个个关口的明军,每天都要到此操练,操练完后,再各回驻所。尽管如此,依然没有挡住满洲八旗的铁骑。万里长城虽然壮丽,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终,万里长城被冲冠一怒的吴三桂从内部攻破,万里长城万里空,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南下入关了。
寇家兄弟虽然占了大榛峪最好的土地,但是就在他们驻足之后不久,一位名叫赵子仲的山西人,从大槐树下跋涉到了大榛峪西台子,据台而居,繁衍生息。至今,赵姓已经传至第13代,是大榛峪第一大姓。
山村戏班
清末民初,曾流行于京城内外的北京蹦蹦戏,是评剧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支派。它演唱生动活泼,内容通俗易懂,深受人们喜爱,以至于当时唱梆子的演员也改唱了蹦蹦戏。但由于艺人大多文化程度偏低,难有推陈出新的剧目,渐渐由盛转衰。至上世纪三十年代,这个戏种在城市基本消失,只在边远山区保留下来。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分数线
天龙八部丐帮
1943年,大榛峪村由赵姓四家为主聘请名师,组建了村里第一个蹦蹦戏小剧团。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演员发展到30多人,演出剧目有20多个,成为当时四邻
八村节日必不可少的娱乐节目。1964年后,由于种种原因,蹦蹦戏不再演唱。直到2000年,农村文化生活活跃,村里田玉祥、王维芝等5位老艺人才号召村民集资4000多元,添置行头、乐器,并招录10多个三四十岁的新人,复建消失近40年的剧团。
在区文化馆帮助下,剧团聘请市永进评剧团演员张本月、苏纯飞夫妇到村里授课,帮助村民恢复原汁原味的蹦蹦戏。前几年,大榛峪村又添置了锣、钹、镲、板胡、二胡、唢呐声等乐器,10多位第三代蹦蹦戏的学习者跟着专业老师开始学习技艺,从此,消失三十余年的地方小戏再次唱响。
老区记事
赵廷发、男、汉族、1907年2月(农历正月初三)生人。1943年4月10日地下党焦文正(易平慈悲峪人)在大榛峪村建党,发展了七名党员,成立了沙峪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七名党员是:赵廷发、胡玉泉、程志刚、贾长有、赵玉林、赵玉柱和赵廷相。赵廷发任书记,胡玉泉担任组织委员,程志刚任宣传委员,到现在七名党员只有赵廷发健在,其他六名党员都已先后谢世。
赵廷发从1943年开始一直到1950年底任支部书记。(本人说任书记到53年,第二任书记说是到50年)
赵廷发开始任书记时还是地下党,到1948年党组织才公开。在党组织没公开之前,其公开身份是村指导员和
公安员等。当时的主要工作是:组织贫雇农搞减租减息,增加工资,查田户,争取耕者有其田,1946年土改前,主要是大整支,把地主的整出来,为47年的顺利土改做准备。
大榛峪村于1947年农历五月开始。先是动员地主老财自觉交出浮财,如牛羊、板柜、被子、毡子、衣物等。全村有六家地主(闫洪恩、闫洪彬、闫洪稳、赵光普、王玉心、王玉俊)数量不等的交出了一部分东西,分给了贫下中农,但这时的土改并非彻底。到同年的农历七月初六又彻底的斗了地主老财,不仅将他们扫地出门,没收全部财产,统统由农会分给贫下中农,而且还将最大恶极的地主分子分别处决。当年的腊月初八,在贯彻《土地法大纲》的基础上,又扩大了范围(实际是搞了土改扩大化),将部分中农户误认为是地主给异化了,如贾长朝、闫希禄、赵玉发、赵万明、赵玉成、田玉才、田玉坤和赵玉彬等都挨了整,不久又给他们纠了个偏,叫这些户搬回原宅,并赔偿了他们的损失。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为我军补充和扩大兵员,村党支部建立后,积极动员众参军参战,全村参战的有十几人,如赵光月、赵光新、寇保政、胡德清、贾德起、田玉禄、王存财、寇茂生、杨永全、杨永福和寇万相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参军参战的。1947年农历十月,为了全国的解放,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打到蒋家王朝,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我解放军大量补充战斗人员,在解放区农村实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