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会唱歌的罐罐》
教材分析
《会唱歌的罐罐》选自小班下册一节以科学探索为主的活动课。旨在通过活动让幼儿感受不同的物品装在罐罐里发出不同的声音,探索同种物品的数量多少和用力大小和声音之间的关系,并借助制作响罐来锻炼幼儿的精细动作,让幼儿体验玩响罐的快乐。
学情分析
安理会未通过乌克兰局势决议草案《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本次活动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粮食制作响罐,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获得生动的学习体验,感知装的物品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而游戏是小班孩子的主要学习形式,通过设拟人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帮助别人的情感,调动其积极参与的积极性。
小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罐罐
一、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物品装在罐罐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2、学会制作响罐,体验玩响罐的乐趣。
二、活动重难点
1、重点:知道不同物品装在罐罐里会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2、难点:装的数量的多少与发出声音的关系
三、活动准备
妹网名大全1、口香糖罐每人一个,小勺若干
中秋节日的简短精美句子2、黄豆、小米、花生分类盛放
3、制作好装有两三颗黄豆和装满的罐罐。
4、《我的身体会响》、《鞋匠之舞》音乐
5、大鼓、小鼓图片
四、活动过程
上海发布离沪提示
(一)《我的身体都会响》音乐律动入场,引出罐罐
1、小朋友,我们的身体可以发出一些声音来,有一个小淘气也想发出声音来呢。
2、(出示罐罐),它是谁呀?请小朋友你的罐罐在哪里
(二)探索让罐罐发出声音的办法,激起制作罐罐的意愿。
1、那怎样让罐罐发出声音来呢?请小朋友玩一玩、试一试
2、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让它发出声音来的?
3、老师刚才听到一个小朋友说在罐罐里装上东西,(出示装有东西的罐罐)你瞧,罐罐罐罐真奇怪,装上东西,唱起歌来。
(三)制作“会唱歌的罐罐”
1、小朋友,你想不想把手中的罐罐变成会唱歌的罐罐呢?
2、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都有什么呢?请小朋友拿着我们的罐罐,
排好队一起认识一下吧。(带领孩子到桌子旁)
3、都有什么?(小米、花生、黄豆)这些都是我们吃的粮食。
4、制作“会唱歌的罐罐”需要小朋友从这些材料中选择一种装进罐罐里。听清楚哦,只能放一种哦。
5、能遵守约定吗?请小朋友开始动手吧(制作中提醒幼儿慢慢装,不要掉的到处都是,带在外边的要放回去;小米比较淘气很容易掉到外边,可以用小勺一勺一勺的装;装完扣紧盖子回到小椅子上坐好,不能再打开盖子哦)
(四)探索响罐的奥秘
1、不同物品装在罐罐里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1)你的罐罐都是怎么“唱歌”的呢?
国旗挂法(2)装小米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请装小米的小朋友摇一摇。(黄豆、花生)
(3)请小朋友开动小脑筋想一想,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的吗?为什么?(里面装的东西不一样)
小结:原来,不一样的物品装在罐罐里,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过渡语:小朋友摇罐罐摇了半天累了,罐罐也累了,该怎么办呢?让罐罐休息一下
2、装的数量的多少与发出声音的关系
(1)小朋友想不想知道老师的罐罐里装的是什么呀?对,是黄豆(2)老师一个也装黄豆的小朋友来摇摇他的罐罐。请小朋友竖起小耳朵仔细听
(3)声音是一样的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一个声音大,一个声音小)
(1)为什么?
(2)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分别倒在不同的碗里),请小朋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装的数量不一样,一个多,一个少)
小结:装的数量会影响罐罐发出的声音。装的多发出的声音大,装的少发出的声音小。
(3)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罐罐(老师发现一个小朋友的罐罐有些不一样),它的声音是大还是小?(小)猜一猜装的是什么?为什么声音这么小?打开验证
小结:装的过满,它在罐罐里就没有空间可以跳舞了声音就会小,甚至会没有声音。
3、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
(1)(出示大鼓、小鼓的图片)老师这里还有两幅图片,一个是大鼓,一个是小鼓。大鼓发出的声音怎么样?大,(咚咚)小鼓发出的声音小,(咚咚)
(2)怎么摇出大鼓的声音?(使劲用力)小鼓呢?(用力小一点)(3)请小朋友拿起罐罐,我们一起摇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吧。我敲大鼓咚咚,我敲小鼓咚咚咚,大鼓咚咚,小鼓咚咚咚。
小结:原来,用力大小也会影响罐罐发出的声音。用力大发出的声音大,用力小发出的声音就小。
(五)活动延伸
哇,罐罐和声音之间有这么多的小秘密呀,会唱歌的罐罐好玩吗?小朋友回到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也制作一个,如果要装大米之类的粮食,一定不要浪费,记得用完换还。请小朋友变成小小伴奏家,跟着音乐回到活动室看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制作响罐吧。
课后反思
这节活动课教学目标达成,孩子参与性较高,但教学经验不够深厚,在处理突发性活动问题时不够机智,语言组织不精练,没有很好的肯定幼儿的回答。
观课记录
怎么下载网页视频以律动的形式导入,引出罐罐,从而激发幼儿制作响罐的积极性。整个过程很清晰、流畅进行,教学目标达成,老师教态自然,孩子参与性较高。但活动过程中教师语言组织不够简练,没有很好的肯定孩子的回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