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主要民族村寨概述
1.雷山上朗德
典型苗族村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乡村旅游示范村。精美的苗族木制三层青瓦吊脚楼建筑与生态环境和谐一体。苗族歌舞、刺绣、服饰及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建有民俗文化博物馆和一座风雨桥。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该寨位于雷山县北部望丰河畔,距县城17公里,距州府凯里29公里,进出郎德上寨均有公路通过,乘车可达,交通便利,与周边旅游区形成疏密有致,是一个减缓和调节旅游区域季节性的旅游区。郎德上寨是全国最早的“民俗露天博物馆”,始建于明洪武初年,至今已有570多年,是反清英雄杨大六的故居,自1986年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游客共60多万人次。1995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2002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郎德上寨依山傍水,典型苗家建筑,寨中大小道路均用鹅卵石铺成,芦笙场为全寨重要活动场所。全村老少均能歌善舞。
2.雷山西江
典型苗族村寨。黔东南最大的苗寨,1285户,人口为4181人,有“千户苗寨”之称。青瓦木制多层吊脚楼建筑依山而建,蔚为壮观。是苗族节日之乡和歌舞之乡、银饰与服饰之乡。著名的节日有苗年、吃新节、芦笙会、鼓藏节等。节日多、规模大,场面壮观。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该寨位于雷山县东北部,距县城37公里,距州府凯里81公里,日有班车往返。西江干户苗寨是全国最大的苗寨,西江吊脚木楼层层叠疆,依山而建,被建筑专家赞为“民族建筑的瑰宝”,西江苗族民风古朴,热情好客且能歌善舞,常以歌传情,被誉为“歌舞的海洋”和“芦笙的故乡”。1982年起被省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江芦笙场有1600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芦笙场。
3.黎平肇兴
典型侗族村寨,全寨有880户,是贵州罕见的侗族大寨。寨内有5座鼓楼,4座风雨桥,青瓦木制吊脚楼规模宏大,与周边的7个侗寨共同形成南部方言侗族的文化中心。民俗与节庆活动主要有:祭萨、行歌坐月、踩歌堂、泥人节、抬官人、六月六、侗歌和侗戏等。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黑帮电影网
该村寨距黎平县城74公里,坐落在大山谷中,四面环山,东南是雄奇的麒麟山和弄抱山;东北面是虎形山,或称“七背山”;西面是西关山。肇兴侗寨目前拥有920户,3800多人口。寨内的名物,就是肇兴的鼓楼,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侗寨,鼓楼最多,被誉为“侗乡第一寨”。
4.从江岜沙
典型苗族村寨。一个独特的苗族支系,共2151人,分为5个自然寨,杉树皮屋顶木制吊脚楼建筑,保留着原始、古朴、奇异的生活习俗和信仰传统:祭拜太阳和古树,葬俗奇异、男性束占老的发髻,保存狩猎传统。主要活动有“闹姑娘”、荡秋千、芦笙会、苗年等。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该村寨距贵阳450公里,距从江县城仅7.5公里,全部为苗族,有5个村寨分布在月亮山麓,从(江)榕(江)公路穿寨而过。岜沙苗族,居住在海拔550米的山坳上,现村寨371户,2016人,因地处僻远,保留了古老的生活习俗。其装扮颇有秦汉遗风,岜沙男人在头顶挽着发髻,穿着自家纺织的无领右开衽铜扣青布衣,直筒大裤管青布裤,常年身佩腰刀,肩扛,仿佛古代武士。女性则穿着蜡染衣裙,佩戴银饰。岜沙民族旅游村的景观主要
有:寨头古树、敬献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花桥、吊脚楼、祭祀太阳广场等,留发髻的男子和古代部落武士形象、寨门迎宾和芦笙堂祭太阳等。
5.榕江车江
为什么地震后会下雨 典型侗族村寨。9个自然村寨、2467户组成的“干户侗寨”,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区之一和侗语标准音所在地。位于都柳江边,500多株古榕与明清时期的砖木建筑、古渡以及最大的侗族古楼和谐相融;著名的“西瓜之乡”;节日和习俗有:萨玛节、吃新节、洗牛节、八月八、侗年以及吃百家饭、三宝侗族琵琶歌、多耶、行歌坐月等。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6.黎平堂安
典型侗族村寨,生态博物馆。是自然与文化遗产相得益彰的典范:青石垒砌的梯田、原始森林、瓢儿井,有七座寨门的木制吊脚楼多层建筑依山而建,以及由鼓楼、戏楼、歌坪构成的村寨文化中心。有丰富的民俗传统和民间歌舞:如踩歌堂、芦笙舞、侗戏等。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7.安顺九溪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哪个城市 典型屯堡村寨。建于明洪武年间,规模最大的军事屯堡村寨之一,有1000多户,4000多人口。九溪屯堡文化遗产丰富,人气旺盛,节庆活动众多,如迎神会、跳米花神、过河、蟠桃会、河灯会等,尤以地戏最绝,共有三台地戏(军傩)以及花灯、佛歌等。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8.榕江晚寨
典型侗族村寨。木制吊脚楼建筑沿山而建,有鼓楼和风雨桥各圣诞老人送礼物是哪一天1座,寨子周围有瀑布、溪流保护完好的生态植被。节庆与民族艺术活动众多,最具特的是晚寨琵琶歌,享誉海内外。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该村寨距榕江县城53公里,有公路从寨前通过,交通方便,属黎平、榕江两县交界的四十八寨地区,全村共218户,1081人,均为侗族。这里绿树荫缓,翠竹婆娑,山川秀丽,风情以琵琶歌为最,被誉为“琵
琶歌的故乡”。晚寨琵琶歌悠扬婉转,抒情动听,大约产生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0多
年的历史,琵琶歌的主要内容有古歌、爱情歌和劳动生活等民歌,它是以侗族自制琵琶作伴奏,男女老幼皆宜,自弹自唱的形式表现。
9.榕江摆贝
典型苗族村寨。居住在月亮山麓的苗族支系,杉树皮屋顶木制吊脚楼建筑随山顺势而建。有古老的鼓藏场和十三年一次、隆重神秘的鼓藏节。摆贝的百鸟服、鼓瓢舞,蜡染和刺绣罕见难得,被誉为“月亮山下的苗族民俗博物馆”。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该村寨位于321国道旁,距榕江县53公里,全村有9个村民组,349户,1558人,是月亮山中最古老的苗寨之一。史记载为明代由广西大苗山沿都柳江迁入,历史悠久,具有古朴浓郁的民族特和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主要体现在苗族男女服饰和民俗上。
10.台江反排
典型苗族村寨。苗族歌舞之乡,反排木鼓舞被誉为“东方迪斯科”,享誉海内外。民居建筑为木制吊脚楼建筑,周围生态环境良好,民风古朴。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
评为A级。
反排苗寨,音译“方白”,意为高坡上的苗族支条,距台江县城东南26公里,靠近剑河县界,有公路相通。生态环境优美,坐落在山环抱的山谷中,一条小溪穿过苗寨,吊脚楼顺山势错落有致地建在溪水两岸翠竹绿树之中,该寨居住有209户苗族村民,寨内有斗牛坪、议榔坪、起鼓山、藏鼓洞等。反排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口头文学有散文体、说唱体、诗歌体。声乐有飞歌中调、情歌调、酒歌调。舞蹈有木鼓舞、芦笙舞。工艺有挑花、织花等。其中木鼓舞最为著名,它系当地苗族的祭祖舞,鼓声雄浑厚重,极有节奏,舞者以手、头、脚大幅度摆动和鼓点的变化来舞动。击鼓及舞姿的动作粗犷豪放,洒脱和谐,成为反排享誉中外的品牌。
11.榕江空申
典型苗族村寨。以百褶短裙装束为特征的苗族支系,百褶短裙仅长16厘米。保持着古老浪漫的恋爱习俗和长达两个月的茅人节。村寨为典型的树皮屋顶木制吊脚楼建筑,周围有大片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该村寨距榕江县城94公里,全村共215户,1015人,这里是短裙苗的聚居地,因其妇女所着百褶裙子长仅16厘米,且历史悠久,被誉为世界超短裙故乡。最为世人瞩目的是他们每年一度的“茅人节”。每年农历二月至三月这段时间里,成年的男男女女不论年龄大小,结婚与否,凡自己乐意都可以任意与自己情意相投的伴侣结队到古时沿袭下来的茅人坡上扎茅人对歌、逗趣。特别意合情投者,则相互暗示,离另寻静处。整整长达两个月的活动时间里,气氛热烈、奔放、自由,充满浪漫情调。此外,其节奏轻快、舞步协调的芦笙舞、独特的民族服饰、干栏式的民族建筑对游客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12.松桃新寨
典型苗族村寨。保留苗族军事防御遗址,坐落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半山上,地形险要,能攻能守。寨内现存古城墙800余米,以及石墙、石巷等军事设施。民居为木制吊脚楼。“四面花鼓”,接龙和傩技、傩仪,是当地最具特的民俗活动。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13.天柱三门堂
第几个教师节今年
典型的苗族村寨。以建筑形式精美多样著称,民居有吊脚楼和四合院(俗称“印子屋”),两座祠堂中西合璧、汉侗结合,辅以雕塑、浮雕、彩绘等装饰,以及三百多通碑刻,艺术与人文价值很高。村寨位于清水江畔,背靠青山,村民有种树护树的好传统,生态环境品味极高。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14.从江银坛
典型侗族村寨。坐落于都柳江畔山麓中,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保存最好的村寨之一,民风极其淳朴,人民热情好客。村寨周围数十株巨大的红豆杉,将鼓楼和木制吊脚楼建筑环绕其中。传统的侗族大歌、侗戏、吃新节等,均保持原汁原味。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该村寨位于从江县北部,距从江县城20公里,海拔610米,从(江)——谷(坪)公路穿寨而过。全村共323户1669人,是个无任何民族杂居的侗寨,一条清澈的小溪穿寨而过,四周青山环抱,古树参天。杉木结构的民宅吊脚楼依山傍水,13猫窝层高鼓楼鹤立寨中。这里民族风情原始古朴、独特,有金道抬官人、男女青年大树下荡秋千表达爱慕之情等习俗。
15.丹寨排牙
典型苗族村寨,距县城10多公里。村寨有500年以上历史,民居系木制吊脚楼建筑。以制作和演奏芒筒芦笙著称,被称为“芒筒芦笙之乡”。芒筒属于苗族乐器中的中低音伴奏乐器,以长短不一、直径10厘米左右的大楠竹或毛竹筒为音箱,用细竹管与之成直线连接,门口中吹奏之用。芒筒声调长短、高低、快慢,通过大竹筒的粗细、长短和吹奏者吹奏时使用气力的大小、快慢来调节控制,其上没有调节音调的孔隙、按键。芒筒声音低沉、深厚、雄浑。村寨人民非常好客,除苗年等传统节日外,还有篝火狂欢节等民俗活动。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16.锦屏文斗
典型苗族村寨。位于清水江畔,苗族传统吊脚楼建筑掩映在参天古树林中,有百年银杏、百年杉树王和红豆杉,伴以梯田与干亩草场。村寨中有10里石板长街和石雕、道德讲台、雕刻在石碑上的环保碑志、婚俗碑志、林业契约等大量历史文物古迹。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民俗活动众多,有尝新节、重阳节等。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评为A级。
该村寨位于锦屏县城西南部,有县级公路相通,清水江时期是其对外的主要通道。全寨4
00余户2000余人,苗族占96%,其环境幽雅,古树参天,红豆杉、银杏、楠木等珍稀树种苍翠挺拔,石板路曲径通幽,两旁巨枫如盖,幽谷空灵,人行其间,仿佛与世隔绝,犹入仙境。保存有古寨门、古城墙、古街道、古石碑、古民居等文化古迹30处。文斗民风朴实,民族文化深厚,自我保护民族文化意识强,目前依旧保持着远古的历史风韵,村内建筑物上至今没有出现一块瓷砖。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