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教学目标
1. 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 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3. 通过专题探究,感知书中的内容。
4. 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课前准备
苑怎么读1. 布置学生提前阅读
关于爱情的一段话
2. 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范例法,点拨法,猜读法,速读法,批注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特殊的年代,铜墙铁壁,新闻封锁
未解之谜:红军?苏维埃?共产党的政策?
有这样一个人,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30卷胶卷。
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
有这样一本书,中国 万千青年 走上革命之路,加拿大 白求恩 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二、作者简介:
《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他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主席见面。
带兔的四字成语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三、写作经历: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同、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前景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 14 个笔记本。当年 10 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四、红中国解谜之旅   
1. 解题: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2.方法指导: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
第一篇 探寻红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世界         
作品是按照“探寻红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重点一: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
专题探究:
一、关于长征
1、长征的起因
2、长征的路线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5、长征的历史价值
重点二:
    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是怎样的?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
专题二: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2、出身与家庭
3、童年的经历
4、受教育情况
5、参加革命的起因
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选读
选读书中报道人物事迹的任意章节
要求:速读,疏理人物的主要经历,标注 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或细节,摘录作者评论人物的关键词,写下你的感受。 (写在便利贴上)                       
示例
人物:周恩来
主要经历:出身官僚家庭……组织大罢工……
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或细节:第()页第( )自然段
作者评论:造反者……
我的感受:周恩来,带给我太多的震撼和感动……
分享交流雨天的心情
我喜欢的人物:
主要经历:
分期付款买车需要什么手续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或细节:
作者评论:
我的感受:
示例
人物:周恩来
主要经历:出身官僚家庭—就读南开中学、大学—领导学生运动—帮助创建共产党—任职黄埔军校—组织大罢工—组织“八一”起义—在南方艰苦斗争—长征。
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或细节:第52页第2自然段
作者评论:纯粹的知识分子、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我的感受:周恩来,带给我太多的震撼与感动。
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他毫不犹豫地背弃了大官僚家庭,投身火热的学生运动,身陷牢狱;
他怀着坚定的革命决心,走到素无接触的工人阶级当中,成功组织了大罢工!他在南方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用步、机、铁锹对抗国民党的轰炸机、坦克装甲车!他身患重病,九死一生,却从不承认失败,始终不屈不挠!始终满怀信心!始终冷静谨慎!始终亲切温和!始终愉快乐观!
    他,既是共产党的主要领导,又是红军普通的一员!他的身上,闪烁着红军特有的精神!
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
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
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一九三八年年中译本作者序》
再次,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
如:斯诺在出发前“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为什么要这样做?想说明什么?他是带着疑虑出发去采访的,但采访结束后,他的态度和想法都改变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