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资料打印或电脑直接看均可
《红星照耀中国》复习资料
【教材名著导读】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严密封锁。正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形容的那样,“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面与世隔绝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有太多的疑问在斯诺心头盘旋,他很想弄清这样一些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这种政见呢?”“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土的呢?”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
为了解开这些谜,给萦绕在心头的问题到答案,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人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RED STAR OVER CHINA,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此书一问世便引起轰动,1937年在伦敦首次出版,几个星期内就加印了5次,销售10万册以上。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
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在陕北,斯诺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如、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邓发、徐海东等。他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成长经历中,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通过访谈与对话,他还搜集到大量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并在作品中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此外,他还深入红军战士和根据地老百姓之中,对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红军战土的生活,以及陕北根据地的社会制度、货币政策、工业和教育等情况做了广泛的调查,为全世界解答了“红军没有任何大工业基地,没有大炮,没有毒气,没有飞机,没有金钱,也没有……现代技术,他们是怎样生存下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的疑问。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书中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事实证明,这一预言是非常有远见的。
在陕北期间,斯诺还拍摄了大量苏区生活的照片,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如头戴八角帽的半身像,一直广为流传。
【名著简介】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红星照耀中国”特指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革命,有明显的赞誉意味。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9—1972.2.15),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主要内容】
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
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
(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思想主题】
汉字的特点《红星照耀中国》通篇闪耀着共产主义光芒的革命精神,概括起来是: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历尽艰险的吃苦精神、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
红星为什么能照耀中国,具体精神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人人平等,人人受尊重、人人有尊严
对待红小鬼: 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
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员,他们是革命者,
所以自愿到这里来帮忙。他们不是佣仆。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
领导干部不搞特殊化:不售门票,没有包厢,也无雅座。我看到中央委员会书记洛甫、红军大学校长林彪、财政人民委员林伯渠、政府主席以及其他干部和他们的妻子都分散在观众中间,像旁人一样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演出一开始就再也没有人去怎么注意他们了
(2)军队纪律严明,指挥员身先士卒
比如红军战士的日常生活:起床后一小时早操;早餐;两小时的军事训练;两小时的政治课和讨论;午餐;一小时的休息;两小时的识字课;两小时的运动;晚餐;唱歌和开小组会;“熄灯号”;此外还有跳远、跳高、赛跑、爬墙、盘绳;跳绳;掷和设计方面的激烈竞赛。
比如朱德: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3)革命战士有理想信念和进取精神,不怕牺牲
薛之谦私生活很乱
强渡大渡河片段: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阵地。
【写作特】
1.《红星照耀中国》是斯诺写的关于红中国的新闻报道集,属于报告文学集;
2.作品的纪实性很强,真实地记录事实的真相。作者对所有细节都进行了核对,以求获得新闻第一手资料;
3.作品的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4.场景刻画真实生动,大量的战地报道源于战场一线,为公众提供最新的战争概况;
5.作品的语言朴素生动、风趣幽默,运用白描、对比等手法展现中国共产党
领导人的精神风貌和性格魅力。
【主要人物】
1.
文本描述:
他是个面容消瘦、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这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天生精明。他还精通中国旧学,博览书,对哲学和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人物形象:
:质朴纯真,博览书,涉猎广泛,精力过人,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同时他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人。
2.周恩来
文本描述:
于膨玮
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望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他早年求学,参加学生运动,出国留学,发动国民革命,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广州公社,转入地下活动,九死一生到达陕北的红新根据地。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斯诺渐渐发觉,这位参加并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的人。 人物形象:安徽高考时间
周恩来: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从他为斯诺作的行程规划可以看出,他细心热情,善于计划。
3.朱德
文本描述:
大家都告诉我,朱德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
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
天性极端温和;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人物形象:
衣柜品牌排行榜朱德:①能跟战士共同生活,密切接触,因而获得他们的信任;②作战不管大小,事前要勘察地形,精密计划一切;③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④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
4.贺龙
文本描述:
贺龙在当时是一个土匪头子,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国。贺龙在1927年南昌八一起义后才参加共产
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征服。但是唐生智等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著名的“农民大屠杀”后,激起了他的愤怒,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贺龙还带领红军长征过雪山,与朱德会师。
贺龙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
贺龙对有钱人有仇视,据说,如果贺龙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人物形象:
贺龙: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有出军事才能,急躁而又谦虚。
5.彭德怀
人物形象:
彭德怀:①具有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②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③“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帅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6.刘志丹
身份及其革命史:为西北的苏区打基础。出生于陕西保安,在榆林上学,之后进入广州黄埔军校。1926年结业,成为一个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军队的青年军官。1927年,在上海为党做秘密工作,1928年回到陕西并于次年领导农民起义,成为陕西第一批游击队的核心。1929—1932,经历了很多失败挫折,率领的小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