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条汉子”的称谓,源自鲁迅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指阳翰笙、田汉、夏衍、周扬四人。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们四人都是上海临时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成员。文委作为共产党在上海文艺界的领导机构,成立于1929年下半年,一直到1932年底,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直接领导;1933年初临时中央迁往江西苏区后,由中共上海中央局宣传部领导。1933年6月起,文委改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直接领导。“文委”领导的团体有左联、社联、剧联、美联、教联、音乐小组、电影小组等等。其中,周扬1933年5月起任“左联”党团书记。1934年开始,在上海的中央局和江苏省委遭到破坏,“文委”失去了上级领导,也失去了同中央的联系;到1935年2月阳翰笙、田汉被捕后,“文委”只剩下了周扬和夏衍,在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周扬担任了“文委”书记。炸字组词
“四条汉子”是代表中共来领导上海文艺界的,但是,在“左联”还有一个众望所归的盟主——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与共产党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当时的的上海是国民党的天下。国民党面对日益扩大的左翼文化阵营,其文化“围剿”的手段已由单纯地检查书报、电影和封闭书店发展到采用暗杀、等手段。 1934年6月至10月,上海中央局两次遭破坏,文委已经不能按照以前的程序进行活动了。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阳翰笙、周扬等文委成员依然在开展工作,并寻机会向鲁迅汇报工作。1934年深秋的一天,“文委”的四名成员阳翰笙、周扬、夏衍、田汉在内山书店与鲁迅见面。这次会面,在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中这样描写:“去年的有一天,一位名人约我谈话了,到得那里,
却见驶来了一辆汽车,从中跳出四条汉子:田汉、周起应,还有另两个,一律洋服,态度轩昂,说是特来通知我:胡风乃是内奸,官方派来的……这真使我口呆目瞪。我的回答是:证据薄弱之极,我不相信!当时自然不欢而散……”“四条汉子”的称谓由此而来。
到了期间,江青等人以“文艺黑线专政论”作为切入口,从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与文艺思想等方面,彻底否定了左翼文学运动。周扬倡导的“国防文学”,被判定为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观点的“资产阶级口号”;而鲁迅倡导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则被明确肯定为代表革命路线的“无产阶级口号”。随后,那些当年活跃于左翼文坛而解放后又担任党的文艺部门领导的左翼作家周扬、夏衍、田汉、阳翰笙等也都统统被指控为“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追随者或隐藏在革命队伍内部的内奸与叛徒。与之相应,另一方面的结果则是按照权威意识形态的需要来塑造左翼文“四条汉子”之一田汉
坛上的鲁迅,把鲁迅视为革命文艺路线的代表。左翼文艺运动中所发生的实验性错误或消极面统统都推到周扬、夏衍等那些“异端”身上,左翼文学运动发展过程所具有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因素完全被忽视。
此后,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相伴随,“两个口号”的论争被定为敌我之间的两条路线的斗争,“国防文学”被定为卖国文学、汉奸文学,不仅鲁迅文章中所提到的“四条汉子”都遭受了政治迫害,遭受野蛮的
批斗,并长期被关押,那些在鲁迅文章中被点过名的“论敌”,也同样未能幸免,而拥护鲁迅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冯雪峰等人,也并未因此得到开脱,一样处于被打倒的地位。在此过程中,鲁迅虽然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其中架空鲁迅、
神话鲁迅的现象也与之伴随始终。
“”期间,“四人帮”以鲁迅批评“四条汉子”为借口,无限上纲,对“四条汉子”进行政治迫害。它成了某一历史时期若干人政治命运的象征,成了一条政治术语,然而这绝非鲁迅本意,他绝对想不到,自己的一段文字,日后竟成了一桩轰动全国的“”,竟成了“四人帮”致“四条汉子”于死地的工具。
田汉(1898年—1968年),原名寿昌,1898年3月12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多才多艺,著作等身。原籍湖南长沙。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他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文化大革命中,被左的社会势力迫害致死。
阳翰笙梁咏琪短发歌词
阳翰笙 (1902—1993),四川高县人,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中共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总支书记,国民革
命军第六军和第四军政治部秘书。参加过南昌起义,任二十四师党代表,起义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后从事革命文艺工作。曾任全国文联党组书记兼副主席、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党组书记、副会长。阳翰笙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寻民族英雄和民族传统,以“发挥其更大的力量,作民族的怒吼”。当时,国民党当局专制,对抗战力量百般迫害,也迫使阳翰笙转向历史剧的创作,并由此促动了历史剧的兴盛。以题材论,战国史剧和太平天国史剧为多,前者以郭沫若的《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为代表,后者便以阳翰笙的《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为代表。1941年春,在阳翰笙的推动和领导下,中华剧艺社正式成立,同年9月,他创作了6幕历史剧《天国春秋》,取材于清末发生的太平天国运动。阳翰笙通过这个剧本提炼出一个思想:只有维护事业的利益、团结一致,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该剧由中华剧艺社首演,舒绣文、耿震主演,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东坡茄子建国后,阳翰笙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秘书长等职。1960年,他以知识分子参加为题材写作了四幕话剧《三人行》,由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获文化部汇演一等奖。期间他被关押了9年之久,1976年以后仍创作电影剧本《赣南游击赞歌》。去世前整理出版了《阳翰笙电影剧本选集》1卷、《阳翰笙剧作集》2卷、《阳翰笙文集》5卷,还撰写了一系列回忆录,统集为《风雨五十年》。
夏衍(1900—1995),1900年10月30日生,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笔名蔡叔声等。浙江杭州人。19
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剧作家夏衍
1914年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浙江新潮》。1920年毕业后公费保送到日本深造。1921年考入日本北九州户(火+田)町的明治专门学校
祝福老师的祝福语电机科学习。曾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艺运动。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曾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长。1927年回国,并开始从事工人运动及革命文化翻译工作。1929年参加筹建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任左联主席团成员、执行委员、常务委员。1933年3月任党领导的电影小组组长。1936年发表短篇小说《泡》,第一次署用“夏衍”笔名。1937年后,在上海、广州、重庆、香港等地主编《救亡日报》、《新华日报》、《华商报》等进步报纸。1942年─1945年在重庆《新华日报》工作,曾任代总编辑。1946年调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中央代表团工作。1948年任中共华南分局委员、香港工委委员、书记。1949年4月到北平,后入上海,任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管制专员会副主任。同年9月出席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建国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市文化局局长,外交部亚洲司第一任司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市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全国文联常委、副主席、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1954年11月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1982年当选为中顾委委员。 [2]
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主要作品有:剧本《狂流》、《秋瑾传》、《上海屋檐下》、《赛金花》、《脂粉市场》、《风云儿女》、《压岁钱》、《自由神》、《白云故乡》,改编了电影文学剧本《春蚕》、《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报告文学《包身工》(1936年6月)等,主要著作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电影论文集》等。与郑伯奇合译了(1932年)前苏联导演的著作《电影导演论》和《电影脚本论》。1962年5月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1994年10月被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1995年10月31日,夏衍骨灰撒放仪式在杭州举行。
周扬 (1908—1989),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文艺活动家。中科院院士。
湖南益阳人。原名周起应。三十年代后中国共产党在文艺领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曾留学日本。1931年回国,次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成为“左翼”的实际领导人,参加领导了中国的革命文学运动。三十年代曾任中共中央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委书记,主编过“左联”机关刊物《文学月报》。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7年秋到延安。曾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文协主任,
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1946年─1949年,曾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华北局宣传部长。1949年,参与负责筹备和召开了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副主席。
建国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顾问,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央戏剧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会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又污又有内涵的网名副主委,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化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顾问、研究生院院长,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一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被人称为三十年代左翼文艺的宿将,四十年代解放区文艺的组织者,五十年代文艺斗争的领导者,六十年代文艺思想的代言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思想解放的先驱。
主要论著有:《表现新的众的时代》、《新的人民的文艺》、《坚决贯彻文艺路线》等;翻译作品有:《安娜·卡列尼娜》、《生活与美学》等。出版有《周扬文集》。
1989年7月3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