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学院建设创新非遗人才培养——以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为例
南京市教育局在“十三五”期间打造了20个专业学院,以实现南京职教专业建设的高水平发展。南京非物
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以下简称“南京非遗学院”)是其中最具特的学院之一。
一、南京非遗学院成立的背景
(一)非遗人才培养的刚需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序开展,是拥有世界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但在非遗传承与保护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一是技艺传承人的老龄化,这种老龄化造成了传统手工艺的“高危化”和“脆弱化”。二是传统的非遗传承多是依靠口耳相传的师徒授艺,导致技艺掌握主要依赖长期的经验积累,非遗人才培养不成规模。三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不少民间手工艺已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加上现在的年轻人觉得手艺活苦累且收入难以养家糊口,不愿学习并传承技艺,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很多技艺从此失传。据调研,44.1%的受访非遗传承人认为非遗领域“面临传承危机,主要靠国家和政府的保护”,有70%的受访非遗传承人对“部分制作工艺、曲艺失传是非遗发展面临的危机”表示赞同。
传统非遗技艺后继无人的尴尬以及日渐式微的困境,无疑是中华民族不能承受之痛。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的当下,如何拯救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传承那些独特美丽的绝活,把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留住,
以专业学院建设创新非遗人才培养
——以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为例
朱国美
【摘要】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基于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非遗专业的办学基础,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以“保护基因、传承内涵、创新发展”为宗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非遗传承高级技能型人才。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聚合“政府、行业、高校、企业、研究院”五股力量,充分发挥专业学院的优势,将“利益链、产业链、教学链”三链深度融合,探索出非遗人才培养的创新方式和途径,为传承中华文脉、弘扬非遗文化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专业学院;非遗人才培养;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9-0054-05
【作者简介】朱国美,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南京,210017)校长,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管理。
这是我们每个职教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下发《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其中一项重点任务就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实施对口培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由此拉开了非遗联姻职教的序幕,也为南京非遗学院的成立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南京独特的非遗资源
江苏是文化大省,南京更是拥有数量众多的非遗技艺项目,其中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就有10项,入选国家级名录项目108项、省级项目374项。“十三五”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保护工作全面展开,要求具有重要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项目完好存续率争取达到70%以上。可以说南京从政策、规划到实际存在的非遗项目都是南京非遗学院得以发展的重要依托资源。
(三)学校深厚的办学基础1.专业教学基础。
数学知识南京非遗学院依托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建立。学校有深厚的非遗专业办学基础,2001年,在全国率先开办三年制中专古籍修复专业,使古籍修复技艺与职业教育初步结合起来。2004年起,该专业升格为五年制大专层次,连续多年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探索了一条促进学
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创意和设计与经营管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了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培养模式。
2.校企合作优势。
十多年来,学校紧密依托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第二历史档案馆等文博单位,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及非遗传人来校任教和讲学,重视课程建设,独创古籍修复“十八项技能”,制定了古籍修复中级工、高级工考核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3.实训条件与特。
学校自主开发了书画复制技术与修复、雕版印刷、金陵剪纸、篆刻等“非遗”课程,建立了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科研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满足学生技能训练需求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服务。
为了进一步创新非遗人才培养模式,扩大非遗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更好地传承中华文脉,在省现代化专业建设的基础上,2017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成立南京非遗学院。在做强古籍修复专业的基础上,南京非遗学院进一步创新发展机制,成立非遗“政校行企研”职教联盟,创新五位一体的发展机制,在接轨现代职业教育、深化办学层次、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发挥实效。
二、南京非遗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南京非遗学院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非遗传承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此,南京非遗学院确立了“三基地一中心一平台”的功能定位,即致力于打造非遗传承人的高职培养基地、非遗手工技艺传习体验基地、非遗创意产品研发打样基地、非遗国际交流合作培训中心、非遗职教联盟集约化办学平台。为了实现以上功能,学院创新机制,建立“政校行企研”职教联盟,
主体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
职责
伊能静不雅光碟照片宏观管理,制定宏观规划
和发展政策,引领联盟发
展,进行资金支持
人才培养,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构建,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
行业建设规划,构建行业
人才分类标准和岗位资
格标准
实践服务,经费支持,参
与人才培养过程
进行科学研究,提供决策
支持,参与教学改革
权利
协调者、仲裁者、监督者
扩大招生规模,深化人才
培养层次与结构
对人才培养进行监督与评
价,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
组织协调
怎样做茯苓饼对人才培养进行监督与评
价,减免一定的税收,优先
用人,订单培养
对人才培养进行科学指
导,获取行业和企业信息,
转化研究成果
利益
促进经济与教育
协调发展,推动
社会进步
优势互补,深化
校际合作
加强联系,培养
合格人才,人才
西安最新出入政策配置与调整
获取人力资源,
共建二级学院,
共建实训基地
共同开发项目,
食品商标注册加强科研交流表1“政校行企研”五大行为主体责权利
制订“多元共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校企合作“利益链”;紧密结合文化产业,加速形成“产业链”;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共同打造“教学链”。
(一)机制创新:构建“政校行企
研”职教联盟机制
2017年11月,由南京市委宣传
部牵头的“南京非遗职业教育政校行
企研联盟”正式成立。联盟由与非遗
相关的行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
组建而成,将文化部门、教育部门、行
业、文创企业、研究机构与学校纳入
一个整体系统,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
持与帮助、行业引领专业建设发展、
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科研与理论指
导、企业提供科技创新与就业导向以
及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优势,就非遗
学院的功能定位、专业建设和校企融合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深度融合,形成多方合作、共同推进、协作共赢的职业教育新机制。
(二)模式创新:形成“多元共育”的人才培养方式
基于职教联盟,由“政校行企研”五方共同开展非遗人才培养,形成“多元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表1所示)。科研院所依据自身优势,提出体系构建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的具体措施,为体系构建提供智力支持;行业、企业提出职业教育体系各阶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数量;在科研院所的指导下,学校会同企业,建立各阶段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会同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院校人员共同审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整套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发挥了职教联盟五大主体的优势,促进联盟内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人才培养对口率,打造职教联盟育人链。
1.积极对接联盟企业,构建校企合作“利益链”。
一是校企共育英才。在联盟行业、企业的指导和参与下,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探索极具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按照最高标准在国内顶尖机构的全程合作下进行人才培养、师资配备、教
学资源建设。学校紧密依托文博单位,充分发挥“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引领作用,聘请行业专家及非遗传人来校任教和讲学,共同商讨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联盟企业资源优势,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和技术骨干参与联盟企业科研项目开发、技术援助和学术研讨,教师参与企业的修复方案研讨及修复实践等核心工作;学校定期组织专业教师下企业参观、实践,并建立考核与评估机
制,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学校邀请专家、高校学者进入校园开设讲座,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学校与行业、企业大师联合开发课本教材,在国家图书馆等研究机构大师的协助下从零开始开发课程,完善手工技艺课程体系,填补了行业空白,提高了教师校本教材的开发与撰写能力。
三是实训基地学院与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30多家文博单位共同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平台。学校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陶瓷3D 仿真修复工作站、艺术设计3D 打印工作室、“和合”文创工作室等实训空间,开发了全国唯一的“文献修复医院”虚拟仿真平台,并申请了软件著作权。
景优美的成语
此外,学校积极开展“众创空间”建设。学校开设“南京莫愁图书保护修复中心”,承接辽宁省图书馆、福建省泉州市图书馆等数十家单位的等级文物修复任务;创建了惠山泥人研究所,共建惠山泥人工作室、金文云锦研究工作室,为企业提供了生产和科研的便利,同时也为工作室提供了规范专业的职业环境。
2.紧密结合文化产业,加速形成“产业链”。南京非遗学院加强与南京文化产业的深入合作,建设众创空间,积极打造南京特的非遗产品链。一是开发文化礼品和文创作品,与企业达成代销协议。二是多次参加文化产业交流活动,参与创意设计中心等设计单位组织的活动,开拓师生视野,提升师生的非遗活化能力。
3.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共同打造“教学链”。与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科研引领式”教学。学校高度重视与研究机构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与在生态链中处于高端核心节点的保护
研究机构的合作。一是搭建研发团队。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单位的国家级大师与学校教师共建团队,研发制定古籍修复专业技能标准,形成古籍修复考工国家标准。二是引入南京大学图书馆专家团队。团队带领学校教师研发纸浆修复等技术,在提高修复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师资素质,拓展了课程体系。三是在教学中大量运用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单位参与研发的实训专用设备,较好地提高了实训的针对性、实践性。
三、南京非遗学院的建设成效
目前,南京非遗学院被教育部评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点”,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传习所、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入选“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第一批理事单位,与南京图书馆一同获批“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与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等各地知名的文博单位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快速成长
学校2004年成立古籍修复中心,经过多年发展,打造出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双师”
队伍。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以行动导向和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开展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活动,探索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综合实践活动”等多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学校教师获得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各1项,参与编写著作3部,完成校级精品课程1项,获得国家级专利两项。
(二)非遗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化得以实现近20年来,学校已培养古籍修复人才800多名,目前,学生就业率和对口率达到100%,主
要就业于苏州博物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博物院等文博单位,遍及30多个地区。学校还积极促进学生创业园建设,鼓励“古雅轩”创业社团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生创业水平。此外,学生在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位居江苏省同类院校前列。
(三)集产学研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成功
目前,学校拥有文献修复和动漫设计两个校内虚实一体化实训基地。文献修复实训基地为江苏省现代化实训基地,设备先进、设施齐全、环境古雅,在满足学生实训需求的同时,也熏陶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动漫设计实训基地是江苏省优秀实训基地,硬件设施好,配有动画线拍仪、数码绘制手绘板、LED拷贝台等高端智能设备,管理制度规范,充分发挥实验实训功能,很好地满足了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的需求。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与南京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动漫设计专业分别与原力动画公司、南京三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相互渗透与配合,相得益彰。同时,实训基地都设有技能鉴定站。文献修复实训基地有文献修复师技能鉴定站,是南京市书画等级考核点。动漫设计实训基地有动画绘制员技能鉴定站,是素描、彩及图像处理考核点。
(四)非遗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学校多次参加高层次非遗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开展“中埃文物古籍修复教育论坛”等活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学校还开展和参与了非遗体验活动,比如合作举办“遗脉相承——江苏非遗文化节”、开展雕版印刷和传拓体验活动;依托文物修复技
能鉴定站,面向全国图书馆等行业单位开设修复技能培训;定期开展中小学生非遗体验、非遗文化社会展示等活动,成为社会各界的非遗体验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影响力。
四、思考与展望
学校创新“政校行企研”职教联盟机制,完善运行机制,坚持产教融合,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增强了学校的知名度。但是,职教联盟运营缺乏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为此,希望政府部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充分发挥非遗“政校行企研”职教联盟的作用,加大配套资金投入力度,实现指导与监管同步。
根据南京非遗学院“三基地一中心一平台”的功能定位,非遗学院应加强国际交流,让非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目前的对外交流力度还不够,亟须进一步拓展渠道。今后南京非遗学院将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尤其在服务“一带一路”方面要争取资源和平台。另外,要坚持筑巢引凤,实施“国际设计人才驻地计划”,将国际潮流融入非遗工艺,进一步扩大非
遗影响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