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策略
第20 卷第3 期2006 年5 月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J o u r n al of A ri d L a n d Re s o u rce s a n d Envi r o n me n t
Vo l . 20 No . 3
May. 2006
文章编号:1003 - 7578 ( 2006) 03 - 116 - 06
3
兰州市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策略
张志斌,  宋瑜
(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市730070)
提要: 兰州市是甘肃省的省会和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具有座中四联的良好区位、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但旅游业的发展很不尽人意,与其在西北地区所处的地位极不相
称。为此,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价值、环境要素、接待条件三方面对兰州市旅游资源进
行了定量评价,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旨在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进
而促进兰州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旅游资源;  评价;  开发策略;  兰州市
中图分类号: F590 . 3文献标识码: A
兰州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青藏、黄土和内蒙古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黄河急剧下切穿城而过,造就了相对齐全的地貌和植被类型,并拥有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层。历史上,兰州一直是中原汉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融合最为强烈的地区,曾盛极一时的“茶马互市”和“丝绸之路”都在这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陇海、兰新、包兰、兰青4 条铁路和西兰、兰郎、甘新、甘川等8 条公路干线,将兰州与西安、银川、西宁、乌鲁木齐、成都等周边省会城市和莫高窟、九寨沟、沙湖、青海湖、麦积山等著名景区紧紧地联系起来,为兰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全市现辖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5 区以及皋兰、榆中、永登3 县,国土面积1 . 3 万k m2  ,2002 年末人口300 . 95 万人,国内生产总值386 . 78 亿元,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在西北省会城市中仅次于西安居第2 位。但同年旅游收入仅7 . 63 亿元[ 1 ]  ,远低于西安、乌鲁木齐和银川,与其在西北地区所处的地位极不相称,丰富的
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均未得到有效发挥。为此,本文在实地考察、走访座谈和发放问卷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兰州市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以期有效推动兰州市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1    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1 . 1    资源类型多样
新的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将旅游资源按等级体系由高到低依次分为3 大景系、10 大景类和98 个景型[ 2 ]  。对照这一系统,我们对兰州市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归纳(表1) 。可以看出,兰州市旅游资源3 大景系齐全,10 大景类中占有7 项,其中,自然景系包括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和生物景观3 个景类; 人文景系包括历史遗产、现代人文吸引物、抽象人文吸引物3 个景类;服务景系包括旅游服务1 个景类。在98个景型中有46 个,其中,属自然景系的12 个,属人文景系的31 个,属服务景系的3 个,分别占26 % 、67 %和7 % 。进一步细分,全市共有256 个资源单体,其中,属自然景系的有70 个,属人文景系的有152 个,属服务景系的有34 个,分别占27 % 、59 %和14 % 。可见,兰州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1 .
2    空间分布有序
3  收稿日期: 2005 - 01 - 2
4 。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4 X J L00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0235053) ; 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041 —08); 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创新工程项目(N WN U-  K J CX GC - 02 - 20) 资助。
作者简介: 张志斌( 1965 —) 男,汉族,甘肃会宁人。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研究。E -  mail : zbzha n g_168 @et a ng . co m
表 1  兰州市旅游资源分类表
Ta b . 1  Cla s sif icatio n  of to u ri s t reso u rce s  of L a  n zho u  cit y
景 系
景 类 景 型 资源单体个数
地文景观景类 景观景类 生物景观景类 石质山地、黄土丘陵、盆地、峡谷、丹霞地貌
河流、泉水、湖泊水库 植物落、草原草甸、珍稀动物、风景林 古文物、古化石、古建筑、古墓葬、人类文化 遗址、古城遗址、军事防
御遗址、
革命纪念地 产业旅游地、购物旅游地、宗教殿堂、城市公
园、主题公园、动植物园、度假地、科学教育 设施、大型工程设施、文化休闲场所、博物 馆、人工喷泉、节会庆典、雕塑、名品土特产、 旅游纪念品 戏曲艺术、艺术作品、民间歌舞、民间艺术、 风味饮食、碑匾、特小吃
23 15 32
自然景系
历史遗产景类 38 现代人文
吸引物景类
人文景系 80
抽象人文 吸引物景类
34 服务景系 旅游服务景类 旅游住宿设施、旅行社、旅游管理机构
34 合计 7 46
256
资料来源 :根据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兰州市自然地理志》( 2002) 、方创琳
《甘肃省乡土地理》( 1994) 等相关资料 ,在实地考察和走访调研基础上整理而得。
图 1  兰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图
Fig. 2  The sp a ce di s t r ibut io n  of to u ri s t re s o urce s    in L a  n zho u  cit y
兰州市旅游资源遍布 5 区 3 县 ,但又相对集中于市区[ 3 ]  (图 1) 。全市可分为特鲜明的 7 个旅游区 :
城关综合旅游区 ,以五泉山 、白塔山为代表 ;七里河民族风情旅游区 ,以富有民族特的回族居住区和清真
寺为代表 ;西固工业旅游区 ,以规模宏大、设施先进的兰炼 、兰化厂区为代表 ; 安宁高教文化旅游区 ,以师 大、交大、农大等高等院校为代表 ;红古观光农业区 ,以草莓和西瓜种植基地为代表 ;永登生态怀古旅游区 ,
以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鲁土司衙门为代表 ; 榆中和皋兰生态旅游区 ,以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兴隆山和什 川生态旅游区为代表 。从市区来看 ,城关区既是兰州市的商业、文化和政治中心 ,又是旅游资源分布最为
集中的地区 ,南有五泉山 、兰山 ,北有白塔山、徐家山 ,南北滨河路绿主轴带上依次分布着中山桥、亲水广 场、水车园、黄河母亲雕塑等景点 ,同时 ,市博物馆、西关大清真寺、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等特景点也分布在
从而大大拓展了兰州市的旅游空间 ,有利于塑造优秀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 。 1 . 3 美学特征突出
兰州市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可用 5 个字概括[ 4 ]
,即“伟”、“幽”、“秀”、“古”、“浓”。“伟”是指兰州市位 于黄土高原的西部 ,境内大部分地区以石质山
地和丘陵为主 ,山地线条伟岸粗犷 、视野开阔 ; 丘陵层峦叠
嶂、此起彼伏“;  幽”是指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内林海苍茫 ,曲径通幽 ,生物种类繁多 ,品种珍稀[ 5 ]
。“秀”是指兰州市倚黄河而建 ,黄河不仅供给城市生产生活用水 ,而且河上大桥飞横 ,两岸柳树飘摇 ,增添了不少 南国秀美风光。“古”是指兰州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新石器时代起 ,居住在这里的先民创造了源远流长的马
家窑文化 、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 ,西汉时设金城郡 ,东汉时为“丝绸之路”重镇 ,唐以后为西北“茶马互市”总
站 ,清时设甘肃行省 ,成为甘肃省会 ,漫长的人类文明在兰州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痕迹 。“浓”是指回族风情 浓郁。兰州市的少数民族文化中 , 以回族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为深刻。2002 年兰州市少数民族人口达 126967  人 ,其中回族 98362 人 ,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77 . 4 %[ 1 ]  。84 座极富伊斯兰风情的清真寺遍布市
区 ,大大丰富了城市的建筑语言。每到礼拜日 ,数以万计的穆斯林身着民族服装 ,纷纷到清真寺祷告 ,成为 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 。同时 ,牛肉面 、羊羔肉 、手抓等穆斯林餐饮久负盛名 。因此 ,整座城市体现出浓郁的 回族风情 。
2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2 . 1    评价模型及判断矩阵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 其目的在于为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方案提供科学 依据 ,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 、模糊赋分法和特 尔菲法等[ 6 ]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 , 在借鉴前人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7~11 ]  , 选取资源价值、环境要 素、接待条件 3 个评价综合层 , 文化价值等 10 个 项目评价层和历史文化价值等 11 个因子评价层 ,
建立兰州市旅游资源评价模型 (图 2) 。
2寸照片尺寸依据评价模型 ,构造判断矩阵 :
其中 ,r ij 表示对于 R k 而言 , R i    对 R j 的相对重
图 2  兰州市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树
Fi g . 2手机照片删除了如何恢复
Eval uatio n mo del t ree of  t o uri st re so urce s  of  la n zho u ci t y
要性判断值
(i ,j = 1 ,2 , , n ) ,一般用数值 1 ,3 ,5 ,
7 ,9 标度两指标相比前者相对后者同等重要、稍重
要、明显重要、强烈重要、极端重要 ; 2 ,4 ,6 ,8 则表示 它们之间的过渡情况 ,后者相对前者的重要性用标 度值的倒数表示。通过专家学者对所发放调查问卷
中各项指标的评分 (旅游相关部门专家 3 名 ,高等院 校专家 6 名 ,科研机构专家 2 名) ,得出 R i 对 R j 的相 对重要性判断值 ,从而得到判断矩阵 。
2 . 2 权重及结果分析
对判断矩阵进行运算、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后 ,得出各评价层指标的权重值 (表 2) 。
从表 2 可以看出 ,在综合评价层面 ,资源价值权重最大 ,为 0 . 639 ,说明资源价值在兰州市旅游业发展 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中尤以文化价值最为突出 。因此 ,兰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应重点挖掘其文化内涵 ,循
着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根植性脉络 ,努力展现千年古城的无穷魅力 。
环境要素权重次之 ,为 0 . 243 ,说明环境要素在兰州市旅游业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特别是景点组
合状况和环境容量大小 ,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影响较大 ,是今后旅游资源开发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接待条件权重最小 ,为 0 . 118 ,说明其对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 。但再好的旅游资源 ,没 有一定的接待条件做支撑 ,也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因此 ,不断提高人员的基本素质、开发旅游商品、加强旅
游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 ,是提升兰州旅游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
R k
R 1  R 2  R n R 1
零花钱调查报告R 2
R n
r 11  r 12  r 1n  r 21  r 22  r 2n  .  .  .  .
.  .  .
r n1
r n2
r nn
表2  兰州市旅游资源评价指标权重值
Pa r amet er s of qua n t itative eval u atio n of to u ri s t re s o u rce s of L a nzho u cit y Tab. 2
综合评价层权重项目评价层权重排序因子评价层权重
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风情愉悦度奇特度完整度科学考察科普教育0 . 286 0 . 077 0 . 047 0 . 093 0 . 030 0 . 034 0 . 062 0 . 010
文化价值0 . 410    1
资源价值0 . 639
游憩价值0 . 157    2
科考价值0 . 072    5
景点组合环境容量0 . 112
0 . 073
3
4
环境条件0 . 243
便捷性
安全性
费用0 . 010 0 . 012 0 . 036
交通通讯0 . 058    6
食宿条件旅游商品管理水平人员素质0 . 026
0 . 029
0 . 027
0 . 036
7
10
8
9
接待条件0 . 118
2 .
3 评价及结果分析
在确定了旅游资源中各因子的权重后,采用专家征询法为所有的景点按5 个等级赋分,81 - 100 分为“很好”,61 - 80 分为“好”, 41 - 60 分为“较好”, 21 - 40 分为“一般”, 0 - 20 分为“差”,得到每个景点的评价得分。然后利用公式T = ∑W i F i 计算出每个景点的资源评价值( W i 表示i  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F i    表示
景点i  的评价得分, T  表示资源评价值) ,并将得分在40 分以上的景点列表显示(表3) 。国家助学金申请表申请理由
表3  兰州市主要旅游景点资源评价值
Ta b.  3  Eval u atio n of scenic spo t s of L a n zho u cit y
旅游景点分值位置排序旅游景点分值位置排序
五泉山公园
黄河母亲
中山桥白
塔山公园
兴隆山水
车园
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青龙山兰山公园安宁堡
桃花园
徐家山森林公园77 . 55
76 . 23
72 . 54
71 . 42
70 . 28
悲情歌曲68 . 62
68 . 16
67 . 33
65 . 68
60 . 13
58 . 98
57 . 49
城关
城关
城关
城关
榆中
城关
七里河
城关
永登
城关
安宁
城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吐鲁沟森林公园
石佛沟森林公园
鲁土司衙门天
府沙宫白云观
西部欢乐园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
八盘峡旅游度假区
什川生态旅游区
华林山烈士陵园
和平牡丹园西瓜
草莓种植基地
55 . 56
54 . 81
54 . 27
50 . 64
48 . 93
48 . 55
47 . 38
46 . 82
44 . 77
44 . 52
43 . 16
41 . 39
永登
七里河
永登
安宁
城关
七里河
城关
西固
皋兰
七里河
榆中
红古
13
14台风等级划分几个等级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由表3 可以看出,评价值在40 分以上的旅游资源只有24 处,数量偏少,得分整体偏低。进一步分析发现,24 处主要旅游景点中,属人文景系的18 处,属自然景系的6 处,人文旅游资源的评价值明显高于自然旅游资源。
从行政区域来看,评价值较高的景点主要集中在城关区,达11 处,其次是七里河区和永登县,各有3 处,再次是安宁区和榆中县,各有2 处,西固区、红古区和皋兰县各有1 处。这一空间分布格局导致其旅游资源开发必须采取不均衡发展战略,突出城关区在兰州市旅游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从自然区域来看,评价值较高的景点主要集中在黄河两岸和南北两山,具体而言,黄河两岸集中了黄河母亲、中山桥、水车园、白云观、西部欢乐园等5 处,南北两山集中了五泉山、白塔山、徐家山、兰山公园、华林山烈士陵园等5 处,其余景点分布则相对分散。因此,兰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应以黄河和南北两山为重点。
3    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3 . 1    改善软硬条件,优化旅游环境
兰州作为省会城市,到目前还未开展过全面而系统的旅游资源普查,也尚未编制全市层面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景点间的联系相对松散,丰富的旅游资源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因此,首先应在旅游资源系统普查的基础上,科学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过规划引导,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以黄河风情线为纽带,沿东、南、西、北四条旅游精品线路,将兴隆山、马衔山、和平牡丹园、石门度假村、明肃王墓等东线景点,石佛沟、永靖刘家峡、炳灵寺等南线景点,关山、鲁土司衙门、吐鲁沟、苦水玫瑰基地等西线景点,青龙山、引大入秦工程、景泰黄河石林等北线景点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统一整体,有效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其次,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道路等级,规范旅行社经营行为,宾馆、饭店并不要求豪华,但必须使旅游者感到周到、方便。增加中川机场的航线航班,打通兰州到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绿通道,开辟到周边主要旅游景点
的旅游交通专线,提高兰州旅游的宏观可进入性。第三,全面提高人员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围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旅游行政管理队伍目标,有计划地分级分类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决策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打破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中的官员化机制,建立起市场化的用人机制。严格执行资格考试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对导游人员职业道德、政策法规、服务意识、服务理念、业务技能的培训。加强景区建设和综合治理,改变一些景点仅开门售票而不提供任何服务的现象,并在主要景点景区设立现场投诉点,及时处理游客各类投诉事件。加强治安管理,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
3 . 2    挖掘文化内涵,增强旅游吸引力
兰州是一座拥有2000 多年历史的现代化都市,古朴厚重的黄河文化、源远流长的丝路文化和独具特的民族文化水融、交相辉映,是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最大资本。因此,首先应挖掘现有资源的价值。如曾保存于甘肃省博物馆的250 万年前的黄河古象化石、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都一度引起过世界的轰动,而被誉为“法帖之祖”的宋拓本《淳化阁帖》、唯一保存完整的文溯阁本《四库全书》、代表马家窑文化的最早打击乐器彩塑陶鼓、对解读断代史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汉简、宋代青瓷堆塑瓶、鲁土司的盔甲等珍贵文物,仍是“藏在深山人未知”,可通过举办专题学术研讨、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展览,将其充分展现给国内外游客,使其在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重放异彩,体现兰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次,建设一批新的景点。吸取黄河母亲、水车园等景
点建设的成功经验,合理选址,精心设计,早日建成丝路博物馆、兰州大剧院、中华国心园、兰州科技馆、黄河文化馆、黄河奇石馆、兰州国际体育中心等标志性建筑,塑造城市的多重文化和整体形象。第三,大力发展科技旅游。兰州为我国的地学和物理学研究中心,在沙漠、冰川、冻土、高原气象、重离子加速器等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一直居国际前列,拥有国内外一流的实验室,可结合沙尘暴防治、南极科考、航天试验等主题,开发各种形式的科技旅游项目。第四,创造更多的艺术精品,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兰州的《丝路花雨》《、西出阳关》和《大梦敦煌》等歌舞,太平鼓、刻葫芦、泥人等民间艺术《,  读者》《、丝绸之路》等优秀刊物,已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今后要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兰州的国际知名度,推动外向型旅游业的发展。
3 . 3    依托黄河风情线,彰显城市山水风韵
兰州“两山夹一川”的地貌特点,形成了国内典型的带状组团式结构,黄河蜿蜒曲折自西向东流经市区,南北高山耸立,河中岛屿罗列。因此,有山有水、山静水动、山高水长成为兰州最为突出的景观特征。紧临黄河两岸规划建设的南北滨河路,作为城市东西向的主干道,一方面将各具特的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5 区通过数座跨河大桥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城区旅游资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另一方面,南北滨河路两侧宽十几米的绿化带,以及沿路修建的中日友谊亭、儿童公园、平沙落雁、丝绸古道、黄河母亲等景点,构成了一条点、线、面结合的风景旅游带,是目前国内最长和最有代表性的滨河风情线。因此,应紧紧围绕这条黄金旅游带进行景点布局和建设,彰显城市的山水风
韵。一是加强黄河风情线的景点建设,以独具匠心的公园、小游园、亲水平台、雕塑小品、路标路牌、灯光广告丰富风情线的文化内涵,增加人性化的书报亭、休息桌椅、公厕等设施,展现风情线“万木笼荫遮玉路,长天黄水剪鳞波”的美妙画卷。二是注重水景与桥景设计,保护水质,疏浚河道,积极开展水上娱乐项目,如有惊无险的黄河漂流、豪华气派的游船观光、惊险刺激的水上体育运动,以及古老而传统的羊皮筏子摆渡等,从而将“一河两带三绿廊”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