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名人故事经典_经典的科学家名人故事
科学家名⼈故事经典_经典的科学家名⼈故事经典的科学家名⼈故事,对于读者来说更有励志意义。下⾯给⼤家带来关于科学家名⼈故事经典,供⼤家参考。
科学家名⼈故事1
物理学家李政道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博⼠1940年到美国读研究⽣,他的导师是⼤师级的物理学家费⽶教授。费⽶教授每周⽤半天时间跟李政道讨论问题,他的主要⽬的是训练,让学⽣对⼀切物理问题都能够⾃⼰独⽴思考,到答案。费⽶每次讨论时都问问题,让李政道回答。
有⼀次,费⽶问李政道:太阳中间的温度是多少?李政道答:⼤概是⼀千万绝对温度。费⽶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李政道说:是从⽂献上看来的。费⽶问:你⾃⼰有没有算过?李政道答:没有,这个计算⽐较复杂。费⽶告诉李政道:作为⼀个学者,这样不⾏,你⼀定要⾃⼰思考和估计,你不能这样接受⼈家的结论。李政道问:那怎么办?这⾥⾯有两个公式,看起来倒也不是最复杂,真要算起来,却并不那么简单。费⽶说:你能不能想⼀个其它的⽅法来计算?李政道说:想什么办法呢?没有⼤计算器。费⽶说:我们⼀块来做⼀个⼤的计算器。费⽶教授当时正在做着很重要的物理实验,跟做计算器⼀点关系也没有,但是他放下⼿中的实验,与李政道—起做了计算器。
不久,全世界惟—的、专门⽤来做⼤计算的计算器做好了,李政道⽤⾃⼰的计算器,⽤新的⽅法计算出了太阳中间的温度。
李政道博⼠在⼀次讲演中专门讲到这个故事。他说,费⽶教授看重的,并不仅仅是做这样⼀次计算,他是让学⽣明⽩,作为⼀个科学家,你不能轻易接受别⼈的结论,你必须⾃⼰亲⼿实验,⽽且要尝试使⽤新的⽅法。
这件事情让李政道博⼠⼀⽣受益⽆穷。李政道博⼠说,⾃⼰是幸运的,在学⽣时代有幸碰上了费⽶教授。这件事情使⾃⼰得出任何事情都要以⾝作则的⼈⽣结论。使⾃⼰在以后⽆论学术研究还是做⼈处世当中,都始终坚持脚踏实地,想新⽅法,同时也启发了⾃⼰对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李政道博⼠说,⾃⼰现在带研究⽣沿⽤的就是费⽶教授的教学⽅法,⽤⼀定的时间与学⽣讨论问题,培养学⽣探讨解决问题的兴趣,因为⼀个⼈,只要当他对所从事的事业有了浓厚兴趣的时候,才会全⾝⼼地投⼊,才能够有所发现。
科学家名⼈故事2
狼人打野天赋数学家欧⼏⾥德
欧⼏⾥德⽣于雅典,接受了希腊古典数学及各种科学⽂化,30岁就成了有名的学者。应当时埃及国王
的邀请,他客居亚历⼭⼤城,⼀边教学,⼀边从事研究。
古希腊的数学研究有着⼗分悠久的历史,曾经出过⼀些⼏何学着作,但都是讨论某⼀⽅⾯的问题,内容不够系统。欧⼏⾥德汇集了前⼈的成果,采⽤前所未有的独特编写⽅式,先提出定义、公理、公设,然后由简到繁地证明了⼀系列定理,讨论了平⾯图形和⽴体图形,还讨论了整数、分数、⽐例等等,终于完成了《⼏何原本》这部巨着。
《原本》问世后,它的⼿抄本流传了1800多年。1482年印刷发⾏以后,重版了⼤约⼀千版次,还被译为世界各主要语种。13世纪时曾传⼊中国,不久就失传了,1607年我国⼜重新翻译了前六卷,1857年⼜翻译了后九卷。
欧⼏⾥德是位温良敦厚的教育家,也是⼀位治学严谨的学者,他反对在做学问时投机取巧和追求名利,反对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作风。
那时候,⼈们建造了⾼⼤的⾦字塔,可是谁也不知道⾦字塔究竟有多⾼。有⼈这么说:“要想测量⾦字塔有多⾼,⽐登天还难!”
这话传到欧⼏⾥德的⽿朵⾥。他笑着告诉别⼈:“这有什么难的呢?当你的影⼦跟你的⾝体⼀样长的时候,你去量⼀下⾦字塔的影⼦多长,那长度便等于⾦字塔的⾼度!”
欧⼏⾥德的名声越来越⼤,以致连亚历⼭⼤国王也想赶时髦,学点⼏何学。于是,国王便把欧⼏⾥德请进王宫,讲授⼏何学。谁知刚学了⼀点,国王就显得很不耐烦,觉得太吃⼒了。国王问欧⼏⾥德:“学习⼏何学,有没有便当⼀点的途径。⼀学就会?”
欧⼏⾥德笑道:“陛下,很抱歉,在学习科学的时候,国王与普通百姓是⼀样的。科学上没有专供国王⾏⾛的捷径。学习⼏何,⼈⼈都要独⽴思考。就像种庄稼⼀样,不耕耘,就不会有收获。
科学家名⼈故事3
物理学家吴有训
勤于动脑的学⽣
吴有训出⽣于19世纪末的旧中国的江西⾼安县。那时的社会状况很不好,清政府昏庸腐败,国衰民弱,⽂盲遍地,迷信盛⾏,科学很不发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家塾读了⼏年旧书的少年吴有训,被⽗亲转学从师于⼴博众望的吴起銮。
这位吴⽼师是吴有训的⼀位族叔,刚从云南卸官回乡,他可算是村⾥读书最多的⼈了。他精于⽂史,⼜兼知数理,并因在外做官多年,对于仕途及社会、经济状况感慨满腹。吴有训的⽗亲认为吴起銮为⼈正直,见多识⼴,并且很有学问,就极⼒⿎励他在家乡办学育⼈,并愿以重⾦助学。吴起銮本就有
此想法,⾃然⼀拍即合。这样,少年吴有训就改师从学吴起銮。
吴起銮的教学内容⾮常⼴泛,既有旧学也有新学,既讲语⽂,也讲数学,教学⽅法是灌输与启发兼⽽有之。
吴有训特别敬佩⽼师启发式的讲课,因为这与以前的先⽣⼤不⼀样,不仅可使思路开阔,⽽且在⽼师的启发下,⾃⼰的很多问题都可⼀⼀到答案。
另外,⽼师的特殊经历,使他在讲课中常常慨叹国家的衰弱。把他⾃⼰体会很深的“物竞天择、适者⽣存”的道理以⽣动、有趣的⽅式讲解出来。
少年吴有训被这些似懂⾮懂的道理强烈地吸引了。它使吴有训静⼼凝神地想,时⽽就⼀⼆个疑问请教先⽣,先⽣总是有问必答。吴有训虽不能完全听懂,却出感到⼗分满⾜。
久⽽久之,从⽼师那⾥请教有关“物竞天择”的学问,成了吴有训最⼤的兴趣,⽆论刮风下⾬,春夏秋冬,从不间断。有⼀次,先⽣⾛进吴有训的宿舍,发现他的枕头两边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随⼿拿起⼀本,书名为《物理常识》。先⽣⼀页页地翻看着,看到许多地⽅,被吴有训⽤⼏种不同的笔画了杠杠,有的还做了简单的注解。从这⾥,⽼师看到了吴有训那种刻苦、认真、孜孜不倦地学习精神,他也清楚地看到,吴有训酷爱物理,并有天赋……吴有训读书学习,喜欢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甚⾄能漫⽆边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这与他特别喜爱“物竞天择、适者⽣存”的道理密切相关。
家装漆品牌
有⼀次学了《地理学》上地球的经、纬线后,⼗分好奇的吴有训居然会联想到母亲织布机上织就的布,不就是由经线和纬线组成的吗?他放学回家后趁母亲不在,就坐在织布机前,这⾥摸摸,那⾥弄弄。回想着母亲织布时的样⼦和⼿势,踏动⽊机,穿动⽊梭,经经纬纬地试织了⼀段布。事后,竟然未被精明的母亲发现。这事曾使他激动了好⼏天。他觉得世界上许多事物都是由经和纬组成的,⽽通过⾃⼰的劳动,就能创造⼀切。
就这样,吴有训有了⼀个坚实的基础。之后,吴有训以其坚韧、刻苦的努⼒⼀路过关进取,直登科学的殿堂。
已不是⼩孩的吴有训,在社会的急剧变⾰之中,对于⼈⽣奋⽃⽬标,开始有了⾃⼰的决⼼和打算。吴有训把孙中⼭先⽣的⼀段话牢记⼼中:国民⾰命需要两路⼤军,⼀路举⾏起义,建⽴民众政权;另⼀路则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貌。
当时的祖国在吴有训眼中,多是贫穷、落后、愚昧和“东亚病夫”之类,作为中国⼈对改变祖国⾯貌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吴有训决⼼埋头苦⼲并为之奋⽃终⽣。
顽强进取的中国留学⽣
青年吴有训,在南京⾼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再接再励,⼜考取了官费留学⽣。吴有训知道,物理学是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中国的科学事业要得到发展,若没有⼀批出类拔萃的物理学家以及他们的创举,⼏乎是不可能的。
⽽⼤洋彼岸的美国芝加哥⼤学物理系,早就是闪耀在他⼼头的⼀颗物理学明珠。
真是幸运,导师竟然是康普顿教授。这位只⽐吴有训⼤5岁的年轻教授,因为提出了电⼦以及其他基本粒⼦的“康普顿波长”概念⽽著名于世。吴有训所在的研究⽣班总共23⼈,其中跟吴有训相处最好的是美国籍学⽣奥·劳伦斯。劳伦斯于30岁那年以其发明的回旋加速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后话。
吴有训以充沛的精⼒、拓荒者的顽强性格,夜以继⽇、不知疲倦地投⼊科学实验。他经常忘了吃饭,忘了睡觉,忘了写封家书告慰⽗亲。
有段时间,吴有训竟4个⽉没有给⽗亲写信,这可急坏了远在江西的⽗亲。⽗亲接连打来四封加急电报,询问⼉⼦近况,声称如若半个⽉内再见不到⼉⼦的回⾳,⽗亲将前往美国芝加哥探望。
不知是谁将这⼀情况告诉了康普顿教授,康普顿教授⼀怒之下,将吴有训赶出实验室。并下令:在没有证实吴有训给⽗亲写信请安的情况下,不得再进实验室,也不得再参加研究⼯作。
吴有训这才发了急,⼀⼝⽓给⽗亲写了三封信,还发了⼀封电报。之后,吴有训才被允许重新回到实
验室。
这事,很快被芝加哥⼤学的师⽣们传为佳话,并载⼊了芝加哥⼤学的校史。
从1923年起,吴有训和康普顿教授⼀起从事X射线散射光谱研究。1924年,他与康普顿合著《经过轻元素散射后的钼射线的波长》⼀⽂,引起了物理学界的极⼤关注。
1926年,吴有训发表了《在康普顿效应中变线与不变线的能量分布》和《在康普顿效应中变线与不变线的能量⽐率》两
奔跑吧第8季免费观看篇论⽂。这些研究结果,都雄辩地证实了康普顿效应的客观存在。
⼈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也不得不承认,光除了具有早已熟知的波动性外,从理论上讲还具有粒⼦性,但是到当时为⽌世界上还没有⼈能通过实践证明这种粒⼦性及其能量。如果解决了这⼀问题,那么,康普顿效应将成为发展量⼦物理学的核⼼,同时意味着,⼀个划时代的世界创举即将诞⽣在20世纪的20年代。
吴有训⽤了3个⽉时间,创造出⼀张被15种元素所散射的X射线光谱图。后来,吴有训将这张图纳⼊了⾃⼰的博⼠论⽂《论康普顿效应》之中。
这篇轰动世界、为中国赢得极⾼声誉的论⽂,⾄今仍保存在芝加哥⼤学的图书馆⾥,成为世界物理学史上光辉的⼀页。
康普顿在他所著的《X射线的理论及实验》⼀书中,有19处引⽤了吴有训的⼯作,特别是那张光谱图。康普顿把它和⾃⼰在1923年得到的⽯墨所散射的X射线光谱图并列,作为证实他的理论的主要依据。
令⼈感动的是,康普顿教授认为,“康谱顿效应”也可称做“康普顿—吴有训效应”。此后国内外⼀些物理教科书,都将“康普顿效应”称作“康普顿—吴有训效应”,但吴有训知道后,总是谦逊地断然谢绝。新春祝福短信大全
在以后的⽇⼦⾥,康普顿教授⼀直念念不忘这位来⾃⼤洋彼岸的学⽣。
他常向⼈们夸赞吴有训的独到见解和实验才⼲。在1961年12⽉,年近70、即将过世的康普顿教授得悉吴有训的学⽣杨振宁博⼠将返回中国探亲时,到杨振宁,要他务必代为问候吴有训。
次年1⽉,杨振宁博⼠回到祖国,将⾃⼰写的书赠给⽼师吴有训,书的扉页上写道:“年前晤康普顿教授,他问我师近况如何,并谓我师是他⼀⽣中最得意的学⽣。”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报效祖国
1926年,⽴志为国富民强⽽努⼒的吴有训,不顾⽼师的挽留终于回国了。他认为,中国最缺少的是⼈才,⼈才多了,学术⽓氛就会浓厚,各种研究机构就会应运⽽⽣。尽管他回国后努⼒搞教育、育⼈才,但现实与⾃⼰所希望的毕竟存在着较⼤的差距,这恐怕是他为国家出⼒所需要做的最实际的⼯作了。国家再穷苦,她毕竟是⾃⼰的祖国,穷是可以改变的,作为炎黄⼦孙,肩上责任重⼤!
吴有训回国⼏个⽉,没能得到妥善安排。随之⽽来的⼜是国民党内部分裂和“四·⼀⼆”⼤屠杀。国家动荡,对吴有训的奋⽃决⼼是极⼤的考验。
吴有训不改初衷,到清华⼤学物理系任教。在当时,搞理论物理研究,实验条件不具备,只好搞物理理论研究。他认为这不仅可以使我国的物理学研究尽早冲出起步阶段,向国际⽔平靠拢,也是培养尖端⼈才的必然途径。
吴有训的理论研究,不断引起国内外物理学界的极⼤关注和轰动。1935年,吴有训的⼤学同学、物理学家严济慈教授赞誉吴有训是“打开我国物理学研究先河”的⼈。1982年,由吴有训及其同仁创建的中国物理学会举⾏成⽴50周年纪念会。在回顾我国物理教学和研究⼯作时,认为吴有训可以称之为“筚路蓝缕,以启⼭林”的拓荒者,为草创中国物理事业⽽历尽艰⾟,是永远值得回忆和纪念的。
在吴有训做研究⼯作的同时,他还主动任课,以达其育⼈的宿愿。
⼀⼼想报考电机⼯程学系的北京⼤学预科学⽣钱三强,在听了吴有训⼏堂课后,毅然决⼼投考清华⼤学物理系,并由此开始了物理学习研究⽣涯,最终成为我国物理学界成果卓著的⼀员,为祖国做出了巨⼤贡献。
考⼊清华⼤学的钱伟长为吴有训⽼师科学救国的追求所激励,弃⽂学理……在吴有训⼿把⼿的教诲下,成长起来的物理学尖⼦还有余瑞璜、王淦昌、赵九章、陈新民、陆学善等许多⼈。同时,吴有训很重视为祖国科学建设事业的全⾯发展⽽培养⼈才,像陈新民,吴有训认定他在化学上有更⼤潜⼒,便说服他改学化学。
30年代国内⽓象、地质⽅⾯⼈才缺乏,吴有训便⿎励学⽣去听⽓象和地质的课程,并要求⼀些学⽣出国后转学这些学科。像物理系的学⽣翁⽂波、赵九章、傅承义、赫崇本等,都是在他的⿎励下⾛上了地质、地震、海洋、⽓象科学⾏列的,也都成为我国这些⽅⾯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
抗战时期,吴有训在西南联⼤物理系,仍然培养了⼀批批的⼤学优秀⼈才,杨振宁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佼佼者。吴有训所在的西南联⼤物理系为我国造就的优秀物理⼈才中,还有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陈芳允等等许多⼈,他们都成为科技界的栋梁之才。⼈们称赞吴有训是我国优秀的教育家是当之⽆愧的。
新中国建⽴后,吴有训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数理化学部主任,全⾯负责全国科技发展和基础理论
的研究⼯作。他在科学领导⼯作中,有魄⼒,有远见卓识。早在建国初期,他就提出要及早在科学院建⽴计算机、半导体、电⼦学等新的研究所的倡议。后来,这些研究所都先后建⽴起来并作出了贡献。
在吴有训的组织下,中科院及早重视了基础理论的研究,并持之以恒,这才奠定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基⽯”。吴有训的得意学⽣、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在总结回顾我国原⼦⼯业发展时,强调指出:“我国原⼦弹、成功的经验中的⼀条,确确实实是与我们及早地抓了理论物理这⼀基础科学研究⼯作分不开的。”
再⽐如,吴有训亲⾃点将的谢希德和黄昆,为我国半导体⼯业确⽴了理论基础,在两年多时间⾥就培养了300多名我国第⼀批半导体专门研究⼈才,很快拿出了我国第⼀枚单晶硅、第⼀块半导体材料和晶体管。
1958年4⽉19⽇,在我国海南岛可以观察到⽇环⾷。吴有训⽴即派天⽂台陈芳允、伍绶绾等同志参加我国和苏联专家共同组织的观测,利⽤这个机会,及时地为发展我国射电天⽂事业打下基础。
1965年冬,在我国⼈⼯合成胰岛素的鉴定会上出现了分歧。所有到会的⽣化学家和药物、药理学家都认为已确定⽆疑地合成了胰岛素,但有⼀部分化学家有不同看法。吴有训从事实出发,促成了意见的⼀致。
吴有训深有感慨地说:“我们不少旧社会过来的科学⼯作者,崇洋的尾巴很不容易割掉啊!他们常常看不起⾃⼰的⼯作。”吴有训请钱三强、王淦昌和张⽂裕“上阵”,拉起了我国原⼦科技队伍。之后,在多⽅⾯的⽀持、关⼼和参与下,终于取得了⼀系列巨⼤的成就。
科学家名⼈故事4
物理学家钱三强
钱三强于1913年10⽉16⽇出⽣于浙江绍兴。他是我国原⼦能事业的主要奠基⼈,被誉为“中国原⼦能科学之⽗”、“中国两弹⼀星之⽗”。鬼吹灯雮尘珠为什么在献王墓
钱三强的⽗亲钱⽞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字学家。钱三强少年时代随⽗亲⽣活在北京,曾就读于我国近代⼀流教育家蔡元培先⽣任校长的孔德中学,他的⽂化基础知识⾮常扎实,有⼴泛的⾃然科学常识。青年时期就店铺,于1940年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学位,他毫不停步地继续深造,给第⼆代居⾥夫妇当助⼿。不久与同⼀学科,志同道合的才⼥何泽慧结婚,共同拜读在约⾥奥门下。夫妻⼆⼈携⼿共进,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被导师骄傲地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国家的学术期刊刊登了这⼀振奋⼈⼼的喜讯,并称赞“中国的居⾥夫妇发现了原⼦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就向钱三强夫妻颁发了物理学奖。
电脑声音小
在1948年的夏天,夫妻两⼈酬志满怀地回到了⽣他养他的祖国,决⼼为祖国建设出⼒献⾝。1949年北京刚刚和平解放,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拨给了他5万美元,要钱三强借出席法国保卫世界和平⼤会之际,订购有关原⼦能⽅⾯的仪器和相关资料,为以后的开发利⽤原⼦能做准备。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深深地感到了⾃⼰有⽤武之地,中国科技事业的春天即将到来。
从新中国诞⽣之⽇起,钱三强便全⾝⼼地投⼊了原⼦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了副所长、所长,他为发展我国核⼒量出谋划策,精⼼设计制订了核事业的发展规划。他亲⾃参加了前苏联援助的原⼦反应堆的建设,提出了很多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化建议。他积极吸纳了⼀⼤批有真才实学的核科学家,包括了他的夫⼈何泽慧、邓稼先等优秀⼈才,让这些⼈到核武器研制的各个环节,充当领军⼈物,掌握科研的主动权。
1960年我国决定靠⾃⼒更⽣发展⾃⼰的原⼦弹,这时钱三强已兼任第⼆机械⼯业部副部长。由他担任我国研发原⼦弹的技术总负责⼈、总设计师,他精⼼设计,严把质量关,不放弃任何⼀点疏漏和细⼩环节,并像当年第⼆代居⾥夫妇培养他和何泽慧那样,倾注全部⼼⾎培养新⼀代科学带头⼈,他的这些远见卓识的战略作法在“两弹⼀星”的研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保证了研制质量,加快了研制速度。为我国挤⾝于世界核⼒量的⾏列,培养了⼈才,打下了牢固基础。
钱三强晚年⾝体多病,精⼒不济,就这样仍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职务。
他在病塌上还念念不忘祖国核事业的发展,⼀再强调要尽快尽好的使核技术应⽤到民⽤事业上来,要确保核能应⽤的安全可靠,保证⼈民的⽣命财产安全。
1992年6⽉28⽇,钱三强因病逝世,享年79岁。这年国庆前⼣,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铸成的“两弹⼀星功勋奖章”,表彰这位科学泰⽃的巨⼤贡献。
科学家名⼈故事5
数学家丘成桐
丘成桐1949年出⽣于⼴东汕头,⽼家在梅州蕉岭,在⾹港长⼤。⽗亲曾在⾹港⾹让学院及⾹港中⽂⼤学的前⾝崇基学院任教。⽗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忧⽆虑,成绩优异。但在他14岁那年,⽗亲突然辞世,⼀家⼈顿时失去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不得不⼀边打⼯⼀边学习,却仍然以优异成绩考⼊⾹港中⽂⼤学数学系。
他的⽗亲在他14岁时去世,家境贫寒。他中学的时候逃学⼀年,曾经成绩很差,差⼀点落榜。19岁的时候来到美国伯克利,“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貌”。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年前加州⼤学洛杉矶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请过来的时候,系⾥讨论时⼀个年纪很⼤的⼏何学家引⽤陈省⾝先⽣说的⼀句话。他10年之后成为数学界的⼀代天骄。从他⼊学伯克利到在世界数学家⼤会做⼀⼩时报告还不
到10年。当年他只有28岁,也是在那⼀年,陈景润先⽣被邀请做45分钟的报告。这期间他证明了卡拉⽐猜想、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个崭新的领域:⼏何分析。
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何界的最⾼奖项之⼀;1983年,他被授予
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荣誉;1994年,他⼜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
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加利福尼亚州最优秀的科学家的称号,是美国科学院院⼠、哈佛⼤学名誉博⼠、中国科学院外籍院⼠、⾹港中⽂⼤学名誉博⼠……
⼤学期间,他以三年时间修完全部必修课程,还阅读了⼤量课外资料。他的突出成绩和钻研精神为当时的美籍教授萨拉夫所赏识,萨拉夫⼒荐他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研究⽣。七⼗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何的中⼼,云集了许多优秀的⼏何学家和年轻学者。在这⾥,丘成桐得到IBM奖学⾦,并师从著名微分⼏何学家陈省⾝。
命运是公平的,奖章、荣誉,授予了那个在教室中坚持到最后的⼈。这,并没有让丘成桐⽌步不前,他继续进⾏着⼤量繁杂的研究⼯作,并不断取得成就。
坚韧、坚持、锲⽽不舍,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当然,也不是每个有着这样精神的⼈都能取得丘成桐
⼀样的成就的。数学需要勤奋,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数学家尼伦伯格所说,丘成桐“不仅具备⼏何学家的直观能⼒,⽽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数学家郑绍远先⽣回忆说,对于许多艰深的数学问题,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虽然仍未解决,他还是没有轻易放弃思考。
丘成桐对中国的数学事业⼀直⾮常关⼼。从1984年起,他先后招收了⼗⼏名来⾃中国的博⼠研究⽣,要为中国培养微分⼏何⽅⾯的⼈才。他的做法是,不仅要教给学⽣⼀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领会数学的精辟之处。他的学⽣⽥刚,也于1996年获得了维布伦奖,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微分⼏何学家之⼀。
数学是奇妙的,只有锲⽽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谛。对于丘成桐这样的数学家来说,这种探求不但是⼈⽣的意义,也是⼈⽣的乐趣。
丘先⽣绝对不是⼀个完⼈,但绝对是⼀个伟⼤的数学家。你可以不喜欢这个⼈,但你不可能不喜欢他的数学,他证明了许多妙不可⾔的定理。⼤家如果学数学,读到研究⽣的话你就会知道他的定理⾮常美妙,他的卡拉⽐猜想毫⽆疑问是数学中最深刻的定理之⼀,尤其是在超弦理论中应⽤之⼴不可思议,我想当年丘教授⾃⼰都没有想到。
他个性坚强,永不服输,永不⾔弃,著述等⾝,得奖⽆数。这些也带给他许许多多的误解。因为少年得志,20⼏岁就功成名就,有⼈说他⽬中⽆⼈、傲慢⾄极。当然,有这样的成就也让他有傲慢的资本。
我把他跟陈省⾝⼀⽐。陈省⾝先⽣,⼤家跟他相处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当,数学和为⼈是他衡量你的标准,他看你的话,你数学不好,他不愿意跟你多谈,你做事情不⼊他的眼,他不愿意搭理你。
先⽣是微笑不语,什么⼈他都可以很平和地相处,但是这微笑中就蕴含着尊敬或者是不屑,你⾃⼰可以感觉出来。他们都是真正的君⼦,都是我最敬佩的伟⼤的数学家,他们都尊重真正的君⼦和真正的数学家。我想这是他们真正可贵的地⽅。
30年来,丘先⽣不仅时刻把握着数学与物理跳动的脉搏,引导着世界数学发展的潮流,还⼀直怀着⼀颗⾚⼦之⼼,关⼼和帮助着中国数学的进步。他培养了众多的华⼈数学家。他的学⽣和博⼠后在国外各个重要的⼤学⾥都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