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_肖伟魁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
2022元旦文案简短
一、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2课时
4、做好学生课前预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充分做好预习准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百度搜索等方式,对课文内容作了解,并收集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课上交流。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放开课堂,让学生真正在自主的基础上,互相合作,互相探究,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课题
《北京的春节》
三、教学目标伊能静门照艳全集
    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四、教材分析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学习本文,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方法
《北京的春节》描绘了北京的节日风俗,我让学生通过百度搜索了解各地春节分风俗,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春节文化;让学生学会预习,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6、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到百度看
bugutv/life/children/zhimakaimen/classpage/video/20110202/100723.shtml 
2、这段视频讲了客家人春节的哪些传统美食?重点介绍了哪一种?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 和学生交流预习作业提出的问题。
2、惠州的春节有这些传统文化,北京的春节又有哪些传统文化呢?
二、 初读课文,课文感知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百度搜索】《北京的春节》课文录音
www.tudou/programs/view/WpHNHkDT8hM/?fr=rec1
3、 课文分析,边读边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六一节快乐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地下城阿修罗刷图加点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四、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五、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六、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超兽武装2.0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思考:
  v.ku6/show/-html
  《北京的春节》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二、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三、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如翡翠”和“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梦见别人杀人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5、告诉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复习
wenku.baidu/view/2a1ee28acc22bcd126ff0cfc.html
七、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勾起读者对年味的向往,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留恋。
针对本课授后的教学实际,我作出如下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及家乡狗年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2、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4、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却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节课,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