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搜集、整理与本课学习相关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 |
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总序第48个教案 | |
课型: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伏尔加河 | |
板块一 回忆鲁迅,导入新课 1.回忆鲁迅先生 师:同学们好!请大家看这幅画像,他是谁?(课件出示鲁迅先生的画像)请你用一两句话来描述他。 生:这是鲁迅先生。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以笔作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是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人。 2.导入新课 师: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岁月的风沙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之际,诗人臧克家先生挥笔写了一首诗——《有的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吧! 板块二 引导朗读,初悟诗情 1.初读诗歌,读出节奏 (1)学生自读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开始吧! (2)指名朗读,提示诗中“啊”的读法 (3)读出节奏 师: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要关注标点的停顿,关注诗行及诗节间的停顿,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课件出示划好节奏的诗句,教师范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师:请同学们也来练习读一读,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情感来,边读边想诗歌写了哪几种人。(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2.再读诗歌,梳理结构 师:同学们用心读了诗歌,相信大家都读出了诗中写了两种人。 (1)补充创作背景 师:作者臧克家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这样说道: 我和鲁迅并没有见过面,也没有通过信,这首诗是参观了他的故居归来有感而写的,这岂不是“即兴”之作?是的,它是“即兴”之作,但是我写它确是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深刻的思想感受的。所以,它的思想内容是深厚的,耐人寻思回味的。两种人、两种人生观的鲜明对比,使它有着永恒的意义,所以受到读者欢迎,反应强烈。 (2)再读思考 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作者在诗歌中写了哪两种人? 生1:读了第1小节,我知道了作者在诗歌中写的两种人分别是反动统治者和鲁迅先生。 生2:前一种人是反动派,他们只是躯壳活着,如行尸走肉,生命毫无意义,虽生犹死。后一种人是鲁迅先生,虽然他的生命不复存在,但他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虽死犹生。 (3)梳理结构 师:这两种人的人生观有什么不同呢?他们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把这首诗分为三个部分。 生:第一部分为第1小节,写了有哪两种人;第二部分为第2~4小节,写出了这两种人的不同人生观;第三部分为第5~7小节,写出了这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师:你划分得很准确。 3.对比朗读,感悟写法 (1)自主发现 师: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这首诗,你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2)交流反馈,探究写法 生1:我发现这首诗中“有的人”反复出现,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有的人”是指两种人,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生2:我还发现每一小节都写了两种人,都是先写反动派怎样,再写鲁迅先生怎样。每一小节都把这两种人放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的态度非常鲜明。 师:老师再补充一点,诗中的小节与小节之间是一一对应的,比如,第2小节和第5小节,第3小节和第6小节,第4小节和第7小节,前面是写这两种人怎么做的,就是他们的人生观,他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后面写这两种人的结局怎样,人民是怎么对待这两种人的。前后呼应,结构非常紧凑。 (3)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可以一个学习伙伴合作练读诗歌,可以对比着读,读完一类人再读另一类人,也可以交叉读对应的两个小节,先读这类人的人生观,接着读这类人的结局。(生合作朗读) 板块三 借助资料,自主探究 1.自主探究 师: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可是,让人奇怪的是,诗中没有出现鲁迅先生的名字。难道是作者忘记写了? 生:我相信,臧克家先生肯定不是忘记了。诗中虽然没有鲁迅先生的名字,但是一定有鲁迅先生的影子。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影子?把相关的诗句画出来,并批注自己的想法。你还可以搜集相关资料,印证自己的想法。同学们,开始吧!(生自主练习) 2.合作学习,交流汇报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并展开讨论,相互交流想法。(课件出示相关诗句) (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师: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你脑海里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师:这两句名言体现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精神? 生:一个“俯”字体现了鲁迅先生一心为民,甘愿为民牺牲的精神。 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骑”字。同学们想象一下,“骑”在你脑海里形成的画面,这个字用得多么巧妙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丑恶嘴脸。我们接着交流。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生:我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一句时,想到了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课件出示补充资料)鲁迅先生在《野草》中写道: 保养车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生:“等着地下的火烧”让我感受到鲁迅先生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为人民而战斗,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 (3)“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师:“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由这一小节你会想到前面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你能想到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呢? 生:我想到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文中回忆了鲁迅先生关心青年一代,关心劳苦大众的几件事,正如课文结尾写道:“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4)“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师:由这一小节,你会想到哪些画面? 生:读着这一小节,我的脑海里浮现出鲁迅先生逝世当天的情景。(生读句子: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师:人们对鲁迅先生究竟饱含着怎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看名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课件出示和叶圣陶对鲁迅先生的评价,生齐读)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 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叶圣陶 师:这就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鲁迅,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和穷苦人的生活。这就是鲁迅,用一杆笔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坚持不懈地斗争。 也正是因为这些,许多年来,他一直深受人民爱戴。他虽然死了,但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3.升华主题 (1)理解“有的人” 师:这篇纪念鲁迅先生的诗歌,虽然诗中没有出现鲁迅先生的名字,而是用“有的人”代替,但处处都有鲁迅先生的影子。这里的“有的人”不仅仅指鲁迅先生,更是指许许多多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他们为人民无私奉献,即使他们已逝世,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永驻人们的心间。 (2)感悟“活”和“死” 师:再来读读第一小节中的“活”和“死”,你又读出了什么?你一定有更深的感悟。 生1: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生2: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对反动派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师:两种人,作者对前者——反动统治者是无情的批判,对后者——鲁迅先生以及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是热情的歌颂。 4.课堂小结 师:学完了本单元这组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相信鲁迅先生的光辉形象一定在你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你带来了深刻的感受。课后,记得把你的感受记录下来哟! 1.把这首诗朗诵给家人听。 2.上网搜索赞美鲁迅先生的诗歌,选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歌抄写下来,认真读一读。 成功之处: 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对待人民的态度以及人民对两种人不同的态度,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效果比较好。 不足之处: 学生对鲁迅的形象了解得不够深刻,因此对整首诗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学生在朗读时,对爱憎的感情体现得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范读。 教学建议: 对比朗读不能孤立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 渺沧海之一粟设计意图 以回忆鲁迅先生为话题,交流鲁迅先生留给学生的印象,使鲁迅先生的形象逐渐立体而丰满,为这节课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作好铺垫。 设计意图 借助各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深入,使学生熟读成诵,初步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英语口试自我介绍什么专业好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知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既培养学生的语感,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设计意图 运用阅读课文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诗歌,从字里行间去感知人物形象,再通过资料补充、前文回顾,鲁迅先生的光辉形象就在学生的头脑里熠熠生辉。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