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藤野先生》知识精讲苏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藤野先生》
[学习目的]
1、学习这篇回忆录,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体会本文语言的感情彩浓厚的特,了解对藤野先生赞扬、怀念的原因。
3、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简介
1、课文
1926年2月到11月间,鲁迅先生写了十篇追怀往事的散文。这些散文在《莽原》半月刊上陆续发表,总题《旧事重提》,到1927年5月编辑成书时,改题为《朝花夕拾》——早上的花,在傍晚时拾起来,比喻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往事,到中年才写成文章。在这组文章里,作者饱含爱憎,以他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为线索,记叙了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生活片段。记叙中褒贬分明,使回忆和感想结合起来。其中,我们学习过的及比较熟悉的文章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散文集开头有小引,末尾有后记。《藤野先生》是十篇文章中的第九篇。
《藤野先生》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作者为什么去日本学医呢?他的目的是:“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摘自《呐喊·自序》,课文21页注①也有提及)文中赞扬了日本的学者藤野先生,抒写了对他的深沉的怀念。
2、作者鲁迅(1881一1936),本名周树人,某某某某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礼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旗手。后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
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近一千万字。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他写的课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
二、思考
1、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藤野先生》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3、在课文中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
4、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掌握什么写作方法?
三、分析本文的结构
文章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自己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来记叙。全文一共38个自然段,据地点的转移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4-35)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36-38)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文章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转换改变地点,全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全文的感情线索又是什么?
转换改变的地点:在东京——在仙台——离开仙台之后。
叙事线索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融,相交,相知,相别的经过。
感情线索是作者对祖国、对民族的爱。
四、生字正音记形
驿站(yì) 教诲(huì) 系住(jì)芦荟(huì)
瞥见(piē) 畸形(jī) 匿名(nì) 诘责(jié)
绯红(fēi)杳无消息(yǎo)深恶痛疾(wù)油光可鉴(jiàn)
⑴宛如:正像,好像。
⑵绯红:鲜红。
⑶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
⑷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⑸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⑹不逊:无礼。逊,谦逊。
⑺诘责:反问并责备。
⑻杳无消息:从此再没有消息。杳:远得不见踪影。
⑼瞥见:一眼看见。
五、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1—3)
内容把握:
提问:本文题目《藤野先生》,这第1—3段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讲解:表面上一字未提藤野先生,然而句句段段都与藤野先生有关。第1、2自然段使用了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中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表现了“我”对其内心厌恶;由厌恶萌发了出走的念头;没有对东京的中国留学生的失望,就没有产生“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可能,也就没有了遇见藤野先生的可能。因此文章的第1、2、3自然段是为人物出场所作的必要而又巧妙的铺垫。
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一句中的“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讲解:“无非”的意思是“只不过”,显然对东京有失望的情绪。这是一句平淡的句子,作为全文的开篇之句,却让人有点“劈空而来”的感觉,原来,本文最初发表时,用“旧事重提之九”
作副题。作为“旧事重提之八”的是《琐记》,结尾部分谈到自己在某某水师学堂肄业,又转至矿路学堂毕业,但在学问上是“一无所能”,“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于是,在本文的开头,写了“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意思是到外国又怎样呢?这是和“旧事重提之八”的关联,除了这一点,作为本文的起句,平淡的句子实有它的深刻性。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提问:作者用怎样的笔法写在东京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语句里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讲解:作者抓住特征运用比喻、反语等修辞写在东京看到了中国留学生“成结队”地赏樱花,听到了中国留学生学跳舞吵闹“响得震天”,语句中流露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归结到底是对东京的中国留学生的否定。写了他们的“辫子”:或盘辫或散辫,他们在樱花丛中以游逛为乐;或扭动脖子,以丑陋为美。还写了他们的学跳舞,会馆里“满房烟尘斗乱”,以为时髦。他们“留而不学”,浑浑噩噩,深为鲁迅所厌恶。作者的兴趣是“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显然与庸俗的留学生难以为伍。这一切,表明东京不足留恋,自然想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是作者离开东京往仙台求学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vivo 5g
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讲解: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提问:“形成一座富士山。”这个比喻: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这句话抓住了部分中国留学生的外部特征是什么?揭示了他们什么心理和政治倾向?
讲解:本体是盘着辫子,把学生制帽高高顶起,喻体是形成,抓住的外部特征是:头上盘着辫子,揭示心理是“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嘲笑”,揭示这些人的政治倾向是:效忠满清王朝。
【内容小结】
第一部分: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4—35)
【内容把握】
基本结构
第二部分条理清楚,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品德,根据事件,这一部分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4——5)写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写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为藤野先生出场作铺垫。
第二层:(6——23)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写出膝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三层:(24——31)写弃医从文的原因。学医为救国,此路不通,决定弃医,另寻救国之路。
台湾的特产第四层:(32——35)写与藤野先生告别。
学习第一层(4—5)
提问:写往仙台途中所见“日暮里”与“水户”有什么作用?
讲解:“日暮里”是从东京去仙台的一个火车站,为什么这个站名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国际贸易专业就业方向主要的原因是,当时作者一人去异国的一个偏僻小城,途中见到这个站名时,或许会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感触,联想到正处在“风雨如晦”中的祖国,因而留下深刻的印象。据《鲁迅在仙台的记录》记载,当时从东京上野到仙台,行车约十二小时。路过“日暮里”,可能恰是日暮时分,看到站牌,触景生情,是可以想象的。还有一种看法是:鲁迅在以“日出之国”名世的国度里,竟看到“日暮”的地名,就容易对照而记住了这一站名,这也是非常自然的。至于“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明亡后,朱去日本讲学,“自誓非中国恢复不归”,以致老死异国。鲁迅对他很敬仰,有一次特意去瞻仰他的遗迹。可见,对这两个地名特别记得,是他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表现。
提问:第5段的“物以稀为贵”一句管到哪句?“物以稀为贵”怎样理解?
讲解:“物以稀为贵”管到“龙舌兰”,这是第5段的第1层,尊为“胶菜”和美其名曰“龙舌兰”都是对“物以稀为贵”的解说。“物以稀为贵”这一层写仙台医专教职员对他的操心,作者认为只是“物以稀为贵”罢了。这种“物离乡贵”的优待,写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是作为陪衬,表明这种优待与藤野先生的关怀不能相提并论。说明自己受到的“优待”仅仅是由于在仙台医专他是惟一的留学生而已。虽说“优待”,生活还是艰苦的,如“只留两个鼻孔出气”(蚊子多),“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等。
提问:这里写在仙台受到“优待”,这又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联呢?
讲解:受“优待”是第一层,见到藤野先生是第2层。
讲解:写职员们的“操心”是为写藤野作铺垫,突出藤野的关心是真诚的、实在的,比之职员们让“我”搬换客店,以致每天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藤野的关怀,实在是难能可贵,令人感激万分。
提问:笑着面对生活窘境,敢于自嘲,敢于调侃自己,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表现,选文哪个地方表现了这一点?
小s刘真讲解:“初冬已经颇冷……居然睡安稳了。”
十一假期学习第二层(6——10)
提问:第(6——10)段,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除了着重写肖像描写外,还写出了他的什么特点?他的自我介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讲解:肖像描写特点鲜明,此外,还写他带了不少书来,可见治学严谨。从留级生讲的“掌
故”中,可见他生活俭朴。
提问:自我介绍时,为什么不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而加了“叫作……的”?
名牌家纺讲解:介绍“我就是藤野严九郎”,多少有点藤野的某某早就该为人所共知的口气,而多了三个字,语气就显得诚恳而平易近人。
提问:为什么这个句子的结尾除了句号还用省略号?这跟刻画藤野先生又有什么关系?
讲解:省略号表示先生的话被留级生的笑声所打断。这是以作风庸俗的留级生来反衬先生的严肃、诚恳。
学习第三层(11——23)
提问:这部分写与藤野先生的相处,其中写了四件事,突出藤野什么品质?
──────“裹脚”──某某严谨。
提问:在添改讲义一段里,“我”打开看时,为什么“吃惊”而又感到“不安”和“感激”?
讲解:“吃惊”,是因为给“我”这个外国学生“从头到尾”改了讲义。“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许多脱漏”和“文法错误”让老师费神“一一订正”。“感激”,是因为老师的另眼相看,格外关心。
提问:“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这个过渡句与下文哪一点照应?
讲解:照应“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心里却另有想法。
提问:第23段,“但他也偶有使我为难的时候。”藤野为什么要提“裹脚”的问题?“我”为什么“为难”?从文章叙述看,当时,“我”到底回答了没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