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名校2020~2021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黑8台球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⑤(第1、2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婚的拼音
古人在研究睡眠时,认为“能息心,自瞑目”,倡导“先睡心,后睡眼”。其实醒觉上也有个“醒眼”与“醒心”的问题。眼已睁开心还没醒,这不是真正的醒。医学上提倡醒后先养养神、醒醒心,尔后再睁眼下床,否则可能会出现视力模糊,还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
社会生活中,也有类似眼虽醒而心未醒的现象。比如,有的人见虎一毛而不见其斑、见树摇而不见风、见衣衫而不见人;有的人观事睹物分不清轻重与大小,甚至辨不清黑白与美丑;还有的人只能看近、看浅、看粗,不能看远、看深、看细。这些多是只用眼看、不用心看的缘故。
中国移动上海营业厅网点现代社会的千姿百态常让人眼花缭乱,错误的东西也往往披上时髦的外衣,打着进步的幌子,许多是非问题并不像“泾水清清渭水浑”。看问题光凭眼不靠心,很可能“成像”与“真相”出现偏差,做出错误判断。常有贪官狱中悔恨在位时“瞎了眼睛”,实际上根本的还在于“迷了心窍”。
孙思邈在其经典著作《千金方》中提出“息心”,讲究“半醉酒,独自宿,软枕头,暖盖足”。还有人认为,要“勿想杂念”。前者讲的侧重外在环境,后者说的是内心世界。其实,“醒心”又何尝不取决于生态之“清”、心灵之“净”呢?如今党风、政风、民风不断向好,“醒心”的
外在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关键是作为个体需要打扫好心灵卫生,清除掉那些让人执迷不醒的私欲杂念。有了对人民的赤诚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利益的平常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反过来作用于环境,也就形成了“醒心”的良性互动。
点眼药水有助于眼醒,“喝墨水”有助于心醒。拥有智慧的心,才有明亮的眼。比如要学点政治,“政治乃众人之事”,一个关心政治、了解政治的人,才可能是一个心怀全局、登高望远的人;比如要懂点哲学,哲学是“聪明之学”,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那难免会看错人、做错事、走错道;比如要知点历史,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知往才懂得观来。有字无字之书读得越多,心灵越是清醒亮堂。
醒心,有时离不开旁人“叫醒”。人难免会遇到犯困打盹或闹铃不响的时候,领导、同事、家人等“推一推”“喊一喊”,帮助提个醒,可以避免“睡过头”。当然也有人不识好歹,你热心叫他醒,他反而冲你发火。越是这种情况,越表明需要人叫醒。这些年,要求党员干部习惯在监督下工作生活,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确实是严管中透着厚爱。同志之间都应有这样的“叫醒意识”,多提醒,多敲打,看似与人“过不去”,实则让他“过得硬”。
《大学》里讲,“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养一番“醒心”的功夫,方能耳聪目明,察细微、看昨天今天明天
本质、观大势。
(摘编自马洲兵《“醒眼”与“醒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非轻重不分,这是看得不用心,类似医学上的眼醒心未醒。
B.现代社会,错的东西总是穿着时髦的外衣,打着进步的幌子,这非常具有迷惑性。
C.古人认为睡觉要“先睡心,后睡眼”,即先“息心”,这要求睡觉要有好的外在环境。
D.对人民赤诚,对事业进取,对利益能平常看待,对法纪敬畏,就能够做到睡眠安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现代社会的复杂、迷惑为事实依据,举例论证眼醒心不醒的实质与危害。
B.文章采用了比喻的论证手法,指出“醒心”就是去除私欲杂念,保持心灵的纯净。
C.文章论证了眼醒与心醒的关系之后,指出“喝墨水”、多学习是醒心的重要途径。
D.文章论证了“自醒”后,又接着论证了“叫醒”的必要性,提出要多提醒与敲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官不“醒心”,容易“迷了心窍”,就如醒觉时不先养神醒心,容易影响视力。
B.熟悉历史、精通哲学的人,眼睛更明亮,心灵更清醒堂亮,就更不容易犯错误。
C.人在犯错误的时候,如果有人用力地“推一推”“喊一喊”,或许能将其“唤醒”。
D.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是必要的,这不仅仅是严管,也是厚爱,可以令干部“心醒”。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一步步向数字化、科技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文物“活起来”,让人们“触手可及”。
今年春节期间,当人们因新冠肺炎疫情宅在家中时,全国博物馆系统狠抓防控、主动应对,推出2000多个线上展览,涵盖在线虚拟展览、数字全景展厅、博物馆大数据平台、文物数字化展示项目等多种类型,博物馆网上展览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在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看来,必须用改革创新推动博物馆现代化、智慧化进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在博物馆推广应用,智慧博物馆建设方兴未艾,‘云展览’风靡互联网,博物馆成为智慧生产和知识创造的基地,博物馆走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在博物馆的公共归属无争议的情况下,广泛、平等、无差别的接触权成为博物馆积极追求的目标。“博物馆是促进社会平等、多元和包容发展的文化力量”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告诉记者,现代博物馆的创立,就是打破知识垄断,破除社会不平等的有力举措,现代博物馆是尊重个体、启发民智、展示多元、包容万物的重要公共文化机构。
“‘十三五’以来,中国平均每两天新增一家博物馆,达到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普惠均等成为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显著特征,多元融合助力博物馆功能和作用彰显,改革创新推动博物馆现代化、智慧化进程,交流互鉴指引博物馆迈向世界舞台。”刘玉珠说。
(摘编自郑晋鸣《未来的博物馆如何发展》,《光明日报》2020年5月19日)
军队歌曲材料二:
(数据百度博物馆日搜索大数据)
材料三:
新华社南京5月18日电(记者朱夜、陆华东)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博物馆举办展览2.86万个,教育活动33.46万场,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亿多人次。
爱国英雄故事18日上午,2020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在南京博物院举办。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开幕式上发布了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新数据: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5535家,比上年增加181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1710家。本次活动首次尝
试采用线上线下融合传播方式,通过5G网络对主会场系列活动全程直播与话题推送,公众足不出户也能“身临其境”,共享博物馆发展成果。
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与新华社首个合作项目“国云展”平台上线,由南京博物院联合8家文博机构举办的“融·合:从春秋到秦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特展作为“国云展”首个直播项目于现场启动。2020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评选活动获奖名单于当天揭晓。
(摘编自《2019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新华网2020年5月18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系统推出了2000多个线上展览,以充分满足因疫情宅在家中的人们的文化需求。
B.现代博物馆打破了知识垄断,因而在任何情况下广泛、平等、无差别的接触权都是博物馆积极追求的目标。
C.从近1年各大博物馆搜索热度来看,故宫博物院最受欢迎,国外的卢浮宫、大英博物馆也受到网友的喜爱。
D.2019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比2018年增加1亿多人次,这与博物馆举办展览、教育活动相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想要让博物馆成为智慧生产和知识创造的基地,并走人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必须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和行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