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区位分析
摘要熊猫的知识资料大全:合肥市最近几年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济增长速度领先于中部其他省会,但合肥在省际乃至区际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发展空间也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偏安一隅,意恐难为。面对这种情况,合肥市必须采取积极的发展摒弃局限于安徽省的地域观念,同时发挥安徽的区位优势,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合肥市的定位和发展,提升合肥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关键字:区位、人口、GDP、产业结构
安徽区位优势简介
安徽省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中国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安徽省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安徽省处于中国水陆空立体交通网较为有利的位置,便于客商将其产品和技术输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铁路陇海线亦称欧亚大陆桥和长江通道,分别横贯安徽北部和南部,向西可 以挺进中西部腹部开拓市场,向东则可以经长江从安庆、铜 陵、芜湖、马鞍山港经数小时到达
上海;经陇海线到达连云港,便捷地进入海外市场。铁路津浦、京九两条干线南北纵贯全 省,北上直达中国首都北京,南下直达上海、香港两个国际大 都市。乘汽车通过合肥至上海的高速公路,只需6小时即可抵 达上海口岸。同时,合肥机场已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香港、西安等30多个大中城市通航。
安徽省周边省份人口稠密,市场广阔,安徽省是中外客商投资与发展最佳选择之一。
安徽东邻江苏、浙江,北接山东,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西有湖北、河南,南有江西,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以省会合肥为中心,50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近5亿人口,GDP占全国的近40%。其优势如下:
一是资源优势。名山优势,把这些名山组合在一起,形成跨区域的山岳之旅,推动旅游经济。
二是胜水优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共同拥有长江,可以以长江三峡为核心,推出万里长江之旅。河南拥有黄河,中部五省还可以开展中国母亲河——黄河长江之旅。湖北、
湖南、江西、安徽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湖泊众多,较大的湖泊有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安徽巢湖、湖北洪湖和梁子湖。
三是红资源优势。安徽金寨、霍山、泾县、旌德、绩溪,江西井冈山、永新、瑞金、兴国、于都等一批红旅游名城,以及一大批红旅游景点,为中部地区开展红旅游的合作奠定了广泛的基础。
四是产业配套能力强。目前我省汽车产能居全国第六位,电冰箱、洗衣机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二位,四大家电总产量占全国15%,仅次于广东,是国内三大家电产业集之一。
除此之外,创新型产业也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生物医药、纳米材料、光伏、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扩大,涌现出奇瑞汽车、丰原生化、科大讯飞等一批著名的自主创新品牌。
近年合肥市经济发展情况
近几年合肥市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102.12亿元,
比上年增长1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69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104.98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888.45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5.9:50.0:44.1调整为5.2:52.6:42.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41543元(折合6082美元),比上年增加5718元。
全市176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49.16亿元,实现增加值767.5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68.42亿元,比上年增长34.3%。
合肥区位综合分析
一、合肥面临的现状
1、区域位置尴尬
现实中令合肥倍感顺耳的“承东启西”之区位优势,暂时还没有给合肥带来太多的东西。东部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区位经济条件,国家的宏观政策优势,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聚集。这种情形之下,合肥甚至安徽全省,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空
间上的接近“不得反失”,各种资源由于不断被东部沿海吸引而流失,更谈不上接受东部经济辐射带动和产业扩散。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不强,对外经济联系相对较少,而且我国东西向的交通干道建设相对滞后,因此东西向的经济联系一直不成气候。形同“承东”理想的受阻,合肥“启西”的优势也无从发挥。既不能承东又无法启西,合肥的“过渡区位优势”显得十分尴尬。
2、同周边地区差距拉大
从1991年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合肥市增长了月牙骨6.05倍,南京为5.22倍,武汉7.86倍,杭州6.89倍,济南6.34倍,南昌7.56倍,长沙7.13倍,郑州6.66初伏是哪天倍。其他几座东部和中部省会城市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合肥,即便南京的增长速度低于合肥,但是由于较大的经济基数,同合肥之间的绝对差距还是在不断的扩大。合肥与东部乃至中部邻近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相对位置不升反降,增长速度略输一筹。面对兄弟城市的快速发展,合肥似乎变成了一座“失落的城市”,在同周边省会城市的较量中处在下风。
3、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省会城市功能降低,发展空间受阻
纵观九十年代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各个大中城市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合肥明显被其他城市甩在了身后。1991年各城市的二产比重都在50%以上,处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其中合肥和南京都在60%以上,然而2000年大多数城市的三产比例都已经超过了二产比例,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的新阶段,只有合肥第二产业高于第三产业15个百分点,尚未实现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不仅影响合肥城市发展速度,制约了合肥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合肥作为中心城市综合职能的完善与提高,同合肥科教基地的城市地位也是不相符合的。虽然合肥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省独占鳌头,2000年全市GDP增长了10.5%2,高出第二位的铜陵1.4个百分点。然而从全省来看,合肥经济地位的提升却显得举步维艰。不仅如此,合肥在产业结构方面的滞后也制约了合肥作为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目前许多安徽城市出现了区外联系增长远远大过区内联系的现象,比如马鞍山在社会消费等方面已经同南京形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强度远远超过了同合肥的联系。省域周边其他大城市虎视眈眈,省内其他中心城市的上升,合肥作为安徽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市场与腹地不断缩小,发展空间受阻。
二、合肥区域空间格局
抗氧化食物有哪些 合肥是安徽省域的中心城市,然而从全国经济的格局来看,合肥却又处在我国几个经济核心地带的边缘。首先,从经济区来看,合肥是上海的二级经济影响区,同时也受到武汉经济区的影响,却又没有与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建立起足够密切的经济联系;其次,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一部分,合肥又不属于沿江产业轴带,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斥在了沿江城市经济产业的联系之外;最后,随着安徽周边大城市的发展,与合肥之间腹地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这种趋势延续下去,最终合肥也许就会成为几大城市经济圈边缘的次级区域中心城市。"大边缘,小中心"可以说是合肥目前在经济格局中地位的真实写照。
1、合肥与长江三角洲——迎接“西扩” 随着经济发展与产业演化,长江三角洲腹地的拓展势在必然。合肥为西扩所涵盖,并且是西扩地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由于皖中地区乃至长江三角洲北翼西段尤其是前者的城市还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因此长江三角洲的西扩将为这一地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必然改变这个远未发展成熟的区域内城市体系的等级、职能和空间结构。由于距离的限制,合肥在建立同长江三角洲的联系方面要应对比省内沿江城市比如芜湖、马鞍山、铜陵等更多的困难,如果无法正确应对,合肥在华东地区甚至安徽省的经济地位可能会被其他城市取代或者超越。但是,如
果合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将这种挑战变成机遇。放下省会城市的架子,主动接受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同其他甚至规模等级逊于自己的城市展开竞争,合肥或许能够依靠西部和北部广大腹地的支持成为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的另一个中心城市。
2、合肥与南京——合作是首选,但竞争也别无选择
合肥与南京,存在着巨大的实力差距,然而为了掌握自身的命运,合肥别无选择,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到并且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空间上,要与南京展开城市经济腹地的竞争,利用自己在传统的经济、行政关系上的优势,加强辐射联系,尽量避免皖中、皖东地区被南京尽收囊中的局面。然而竞争只是合宁关系的一方面,某些方面的竞争不能掩盖合肥与南京在其他方面的分工合作。合肥不能仅仅从安徽省域的范围来考虑同南京的关系,必须放宽视野,从自己同长江三角洲城市包括上海、杭州、南京、苏锡常等等关系的角度以及同长江中游城市关系的角度重新定位,寻求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避免与南京的正面冲突,在同南京城市职能的分化中寻到新的发展空间。
3、合肥与长江经济带——溶入其中,积极作为
单从经济角度来看,以合肥和芜湖为中心的皖中皖江经济区处在南京和武汉两座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低谷区,虽然经济的总体规模偏小,但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经济产出水平。合肥的人均GDP和经济密度指标已经接近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对落后地区,在皖中地区与沿江的芜湖、铜陵、马鞍山等城市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城镇相对密集区,发挥着次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合肥属于长江经济带的边缘地带。通过充分利用自己的边缘区位,一方面参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协作,另一方面发挥极化作用,扩大自己在外围地区的腹地范围,将这种边缘区位转变成为“门户优势”,巩固提高合肥次级中心城市的地位,合肥具备了成为南京和武汉之间另一个中心城市的可能。
4、合肥与省内城市——一强多极,分工合作
水垢如何快速去除 合肥和省内其他一批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共同构成了安徽经济增长的核心,这种局面可以概括为:一强多极,一方面,合肥是省内最强大的城市,另一方面,合肥带动全省发展的任务只有通过和其他中心城市的分工合作才能得到实现。在安徽省城镇等级结构中,合肥、芜湖共同构成了具有全省意义第一等级,两个城市在全省经济中的贡献率占到了11.3天使的欲望%:这两座城市所在的皖中和沿江地区也是安徽城市密度最大,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就发展条件和趋势而言,这个地区最有可能发育成为安徽的经济核心地带。合肥应该通过同包括芜湖在内的其他增长极城市的分工协作,避免安徽被省域周边中心城市瓜分的局面,促进安徽向心集聚格局的出现,实现辐射带动全省的目标。
三、合肥规划区域空间关系
1、发展新动力
合肥城市的兴盛得益于政治地位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全省的政治中心,合肥在资源利用、产业布局等各方面享有其他城市难以企及的优势,国家和安徽省在合肥建设了大量的工厂,从而促进了合肥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政手段干涉经济运行的时代已经过去,行政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也逐步减弱,最终真正决定城市发展的还是城市自身的禀赋条件,合肥的城市发展要求它去寻挖掘新的动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