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语称呼语中的“角语言”
试论汉语称呼语中的“角语言”
qq可以发吗借鉴日语“角语言”理论分析汉语称呼语中“妈妈”和“妈”的使用区别。研究发现,二者不仅与话语者的年龄有关,而且与话语者说话时扮演或展现的“话语角”有关,当话语者扮演或展现“(幼儿及少儿时期)小孩角”时,多使用“妈妈”,而要扮演或展现“成年人角”时,多用“妈”。
标签:称呼语 角语言 小孩角 成年人角
一、引言
汉语中对“母亲”这一角的称呼语有很多,如“母亲”“母亲大人”“娘”“额娘”“阿妈”“阿母”“妈咪”“妈妈”“妈”等等,这些词的文体和话语者的角形象有所不同。例如“母亲”“母亲大人”是书面语,古代孝顺、有修养的书生在给母亲写书信时大多会这样称呼。古代和现代某些地方的人仍称呼母亲为“娘”。而“额娘”“阿妈”“阿母”一般是少数民族(非汉族)使用的称呼语。“妈咪”一词发音来自英语,因此受英语影响比较大的香港或台湾人经常使用,还有受英语文化影响较大的内地年轻人也会这样称呼自己的母亲。汉语普通话中对“母亲”最常用的称呼语是“妈妈”和“妈”。本文尝试借鉴日语中“角语言”这一理论来分析“妈妈”和“妈”的区别。
二、“角语言”
金水(2003)最早提出了“角语言(役割語)”理论,其对“角语言”定义如下:人们一听到某些特定的语言表达(词汇、语法、措辞、语调等)就能想起某类特定的人物形象(年龄、性别、职业、阶层、时代、姿容、风度、性格等),或者一提到某类特定的角,就马上想起该人物形象会使用的某些特定的语言表达,这类语言表达就叫“角语言”。(金水,2003:205)
不过,金水(2003)对“角语言”研究关注的不是现实世界中的角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而是假想世界(如小说、漫画、动画片、影视作品等)中出场人物的角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定延(2006、2011)从语言学和交际学的角度考察“角”和语言之间的关系,金水(2003)提出了语言与“角”之间三种关联方式:第一种是“语言直接表达角”,这类语言是“角”的标签;第二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语言暗示着该动作行为主体的角”,这类语言暗示了“行为角”;第三种是“话语者的语言在表达一定内容的同时也暗示着该话语者的角”。金水(2003)提出的语言表达与话语者人物形象之间的关联方式,定延(2006、2011)称其为“话语角”。
由此可见,不管是假想世界还是现实世界,语言表达与话语者的人物形象之间都具有紧密的相关性。
三、汉语称呼语中的“角语言”
汉语普通话中,对“母亲”这一角最常用的称呼语是“妈妈”和“妈”。“子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其母亲的称呼也有所不同。幼儿及少儿时期,子女通常用一些较亲切的称呼,如妈妈等。青年之后,称呼通常为等。”也就是说“妈妈”和“妈”这两个词与说话者的年龄有关:“小孩(幼儿及少儿时期)”多用“妈妈”,如例(1),而“成年人”多用“妈”,如例(4)至例(6)。根据例(1)至例(3)波浪线部分的“孩子们”“五岁的小姑娘”“学生手册”“小书桌”,可知各句中称呼“妈妈”的话语者都是“小孩”。
(1)我们都大笑了起来,孩子们却跑过去抱着S的腿,欢呼着说:“妈妈,真好看!”(《关于女人》)
(2)那一年,她还是一个五岁的小姑娘。一个北风呼啸的夜晚,妈妈出去了,只留下她一个人。天黑了,妈妈还没有回来。她第一次感到孤单、感到恐怖。她哭着,喊着:“妈妈……妈妈呀!”后来,这情景,常在她的梦中萦绕。(《人到中年》)
(3)“妈妈!”我鼓足了勇气把学生手册放在妈妈面前,然后在自己的小书桌前坐下来,准备挨训。(《人啊,人》)
例(4)中,称呼“妈”的“女儿”是“带了外孙子来”的,所以她绝不是“小孩”,而是做了母亲的“成年人”。例(5)、例(6)中称呼“妈”的话语者在与自己母亲谈论“嫁娶”问题,因此可以判断也是“成年人”。由此可以认为,使用“妈妈”的多是“小孩”,而使用“妈”的多是“成年人”。
(4)有一个星期天,女儿女婿带了外孙子来,大家聚餐,葛萍烧出的一盘菜很受欢迎,女儿挟起菜里的大蘑菇问:“妈,这蘑菇哪儿买的?真好!”葛萍说:“咳,春天那会儿,一个年轻的诗歌作者硬搁在咱们家的……”(《钟鼓楼》)
(5)有一回,他烦了,“妈,您别说啦,我这耳朵都起茧子了!我去见一面还不行!”他妈说:“你早明白一点儿,我给你准备八抬大轿!”他说:“那我可跟人家来实在的。”他妈说:“我让你拐骗人去了?”得,他这“实在的”可真够“实在”啦。(《丹凤眼》)
(6)“妈,您别总打我的主意行不行?——我宁可死了,也不能做他们那些军阀官僚的玩物!您死了这条心吧!”(《青春之歌》)
“成年人”有的时候也会使用“妈妈”这个称呼语。例(7)中,根据“允许我到苏区去吧!我要拿起来,我……我不能这样平静地生活下去了”可以判断话语者是“成年人”,该话语者请求母亲允许自己到苏区去战斗,在这种场面下使用了“妈妈”这一称呼语。例(8)中,话语者为了从三四岁的小女孩手中要来糖果,在其面前扮演“孩子角”,撒娇地说“妈妈!……”。
(7)“妈妈,允许我到苏区去吧!我要拿起来,我……我不能这样平静地生活下去了。……”(《青春之歌》)
天蝎座 12星座(8)说到这里,还有一种很可爱很可笑的现象,我就遇到过好几次:平常三四岁的孩子,手里拿着糖果,无论怎样的诓哄,怎样的恐吓,是拿不过来的;但如她是个小女孩子,你可以一头滚到她怀里去,撒娇地说:“妈妈!给你孩子一点吃吧!”这萌芽的母性,就会在她小小的心坎里作怪!她十分惊讶地注视着你,过了一会,她就会欣然地撅着小嘴,搂过你的头来,说:“馋孩子,妈妈给你一点吃吧!”(《关于女人》)
此外,“小孩”也可以使用“妈”这个称呼语。如例(9)中,“等我长大了”可以判断说话者是“小孩”,他在安慰母亲时,使用了“妈”。例(10)中,七岁的女儿向母亲表达抗议,称呼
母亲为“妈”。(9)他多少有点不好意思地去安慰妈妈。他知道该怎么安慰妈妈,他从记事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他应该说:妈,你别哭了,等我长大了,我一定好好地孝顺你,让你过好日子。如果他这样说了,妈妈就会破涕为笑的。(《活动变人形》)
(10)静宜常常有点什么事去“晃悠”,请教方法也请求支持。因为这,在倪萍七岁刚上小学那一年,她竟受到女儿的抗议:“妈,你别老上赵伯伯那里去了,多不好!”(《活动变人形》)
新个税标准笔者认为,“妈妈”和”妈”这两个词不仅与话语者的实际年龄有关,而且与话语者说话时扮演或展现的“角”有关,相比前者,后者的关系更为密切和重要。话语者在“请求”“撒娇”时,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扮演或展现了最擅长“请求”“撒娇”的“小孩角”,而“安慰”“抗议”时,扮演或展现了最擅长“安慰”“抗议”的“成年人角”。因此,当话语者扮演或展现“小孩角(幼儿及少儿时期)”时多使用“妈妈”,而要扮演或展现“成年人角”时,多用“妈”。
四、结语
本文借鉴日语中“角语言”理论,分析了汉语称呼语中“妈妈”和“妈”二者的使用区别。“妈妈
”和“妈”这两个词不仅与话语者的年龄有关,而且与话语者说话时扮演或展现的“话语角”有关。当话语者扮演或展现“小孩角(幼儿及少儿时期)”时,多使用“妈妈”,而要扮演或展现“成年人角”时,多用“妈”。
(本文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DUT15RW2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焊接钢管
引自http://zhidao.baidu/
OLxiuuIbiYjapvuKMkeQQ1peJdEU70xy9kJZVZpKJTK59_bqbZ-nAq
文中的下划线、波浪线是笔者添加的。
雪台风正在形成 今年寒潮大幅超标参考文献:
[1]金水敏.ヴォーチャル日本語役割語の謎[M].东京:岩波书店,
2003.
[2]定延利之.ことばと発話キャラクタ[J].文学,2006,(6).
北京出国留学机构[3]定延利之.日本語社会のぞきキャラくり[M].东京:三省堂,
2011.
[4]罗米良.试论汉语中的角语气词“捏/涅/逆”“呵呵/哈哈/吼
吼”[J].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第3辑),2012.
[5]http://zhidao.baidu/
T9evPg5OLxiuuIbiYjapvuKMkeQQ1peJdEU70xy9kJZVZpKJTK59_bqbZ-nAq
(张建伟 辽宁大连 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 116044;李光赫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11602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