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县衙景点介绍
   
照壁,也叫影壁墙,内乡县衙青砖浮雕一字型照壁,除具有阻挡内外视线交织和聚气聚财的作用外,在此还具有整治吏治、警戒官员警示作用。
照壁正中绘一形似麒麟的怪兽“”,传说它是一种贪婪之兽,力大无比,贪婪成性,能吞吃金银财宝。画面上它的四周和脚下都是宝物,但它并不满足,张着血盆大口妄图吞吃天上的太阳!结果落个粉身碎骨的可悲下场。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吞太阳,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照壁绘,是明太祖朱元璋所首创,规定各级衙门照壁上必须绘“”,以此警戒官员。
宣化坊面南书蚂蚱养殖菊潭古治四个大字,内乡古称菊潭,隋朝曾设菊潭县,古治意思是说,这里是历史上治理百姓的权力机构之所在。面北书宣化二字,宣化就是宣讲教化的意思,旧时,每月的初一、十五,知县都要在宣化坊下宣讲圣谕,教化老百姓。
内乡县衙根据县志记载编排了大型实景节目《宣讲圣谕》,周六和节假日免费对外演出,再
现旧时知县宣传、教化之场景。
旌善亭
旌善亭旧时是用来表扬好人好事的场所,多居于东方上位,悬挂有木制红漆牌匾,用来公示宣扬好人好事。如:孝悌、救急难、助婚丧、解纷息讼、化盗为良、赈饥施药、修桥路、施棺木葬无主之骸、拾遗金而不取,真实无虚者,题名旌善亭匾上。
旌善亭对联:旌忠良褒清廉恒古不变;善黎庶敬孝悌万世流芳。意思是说,从大的方面讲,国家褒扬为国尽忠的忠臣良将和廉洁奉公的榜样,是自古以来没有改变的治国之道。善待黎民、孝敬父母和睦兄弟是中华民族万世流芳的传统美德。
申明亭
申明亭内旧时悬挂有木制黑漆牌匾,地方政府及基层组织在上面定期公布本地区的坏人坏事以及如何惩处的决定。
 申明亭对联:申黎情揭赃利惩前毖后;明事理化芥蒂治病救人。意思是说:申述劣迹,揭
露获得的任何不义之财,惩治以前的错误,以后谨慎小心不致重犯错误;剖明事理化解仇隙和想不开的事情,心中的疙瘩解开了,就像医生治病一样是为了救人。
 
 
大门面阔三间,明间为百米甬道的过道,东梢间的前半间置喊冤鼓一架,供老百姓击鼓鸣冤之用,此鼓击响之后在大门口值班的吏役必须上前问明原因,速报知县升堂审案,若事情细微,随便击鼓,知县要严肃法堂,动用刑具予以惩罚。西梢间的前半间立有两块石碑,上面刻着诬告加三等广东省台风“越诉笞五十”,这是告诫老百姓不要诬陷良善,也不能越级告状,诬告人要加罪三等,越级告状要挨五十大板。
大门对联: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这副对联是内乡县衙的营造者五品知县章炳焘所撰,上联是说作为治理菊潭的地方官,上受皇命重托,下系百姓安乐,压力之大就如同一柱顶天一样;下联是说要想作一个爱民如子的地方官,首先要有立足本职不求升迁的思想,还要有在本职位干上十年八年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在内乡站稳脚跟。
 
   
寅宾馆
寅宾馆是旧时知县接待上级官员住宿的地方。寅宾馆的上联没有撰刻,下联为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内乡县衙现面向社会征集上联。征联除符合对联格式外,还要符合寅宾馆的文化内涵。
寅宾馆正厅对联:一心为公,两全其美;下联三生有幸,四海为家。这副对联言简意赅,既赞颂上级领导一心为国家效力,四海为家的忠诚辛劳,又希望能两全其美,在执行公务时予以关照,如果彼此能建立个人感情那就三生有幸了。此联道出了对客人的赞美和希望。此联最大特点是冠冕堂皇又委婉求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有尽在不言中之妙。
 
 
膳馆旧时是负责招待上级官员饮食用餐的地方。对联:以食为天,一日三餐谁能少;因客而酒,七碟八碗我不多。意思是说,不仅是民以食为天,其实一日三餐谁都不能少;因为款待客人才喝酒,我吃七碟八碗的机会也并不多。
膳馆正厅对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是说,要真心实意地拿出美味佳肴来招待客人;如果当权者用你,你就要好好地干,如果暂时不用,你就要先修炼充实自己,等待机会。
 
双祠院
双祠院(土地祠、侯祠),里面供奉的是土地神和衙神。
土地神俗称土地爷,是一方的保护神,掌管人间善恶、行为道德,并能守护一方百姓岁岁平安、年年丰稔。土地祠卷棚对联:守伏牛门户年年丰稔;护菊潭百姓岁岁平安。意思是说,土地神守护着八百里伏牛山的门户,保护着菊潭百姓岁岁平安、年年丰收。土地祠对联:职司土府神明远;位列中宫德泽长。意思是说,土地神作为一方的保护神,能洞察人
间善恶,金、木、水、火、土五行,土居中央,土能生万物,造福于民。
侯祠也称衙神庙,衙神庙里把汉代名相萧何供奉为衙神,是因为萧何在跟随刘邦之前,曾在江苏省的沛县担任过衙门内的胥吏,后因功绩卓著被刘邦封为宰相。他制订了《汉律九章》,被封为侯(cúo,今天河南永城县,萧何的封地)因此,衙神庙也称为侯祠。衙门里的人,都希望能像萧何一样飞黄腾达,所以衙神庙里供奉的都是萧何。衙神庙卷棚对联:上联不求当官称能吏;愿共斯民做好人。意思是说,不求当官能够声名远播、在官场上能够纵横自如,只要能脚踏实地为百姓办些实事,和百姓一样做个好人就可以了,这是当官起码的人格要求。衙神庙对联:策马追贤日月近;安邦崇德乾坤新。这副对联引用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著名典故,赞扬了汉代名相萧何为辅佐刘邦振兴汉室而求贤任能的感人举动,歌颂了萧何忠君爱国,建树大德,使汉朝江山气象一新的丰功伟绩。
 
三班院
三班院是三班衙役待命听差的地方。三班指的是皂、壮、快三班,皂班指的是站堂的衙
役,壮班作力差,快班分步快和马快,负责缉捕抓人。三班衙役只是对他们的一个概称,除了这三班之外,其他还有仵作、刽子手、门子、伞夫、厨夫、轿夫等等,他们也属于这个阶层。
三班院陈展的是中国古代赋税文化展览。税收的产生是人类社会从愚昧跨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税收的发展又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映射。赋税在中国古代往往就是政治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税收职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该展览共分为六部分六个展厅,展厅面积达708平方米,展出实物百余件,采用雕塑、泥塑、实物、文字、浮雕等相结合的设计形式,通过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地方官与税收职责、古代名人赋税思想等和内乡县旧时征税纳粮故事等内容展现中国古代税收的文明,使广大游客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正厅对联:秉公执法溪流百里成沧海,两袖清风聚财有道惠民生。意思是说,坚持秉公执法的原则,合理收税,就能点滴积累,积少成多,为百姓多做好事;为官清正廉洁,不乱摊派、不乱收税,就能给百姓带来恩惠。
 
 
内乡县衙监狱是国内仅存的清代监狱,位于大堂西南方向,故称南监。监狱主体由牢房和狱神庙两部分组成,狱神庙里供奉的是舜时代的皋陶,相传他善辩是非曲直,赏罚分明,史传皋陶造狱,画地为牢,被后世尊奉为狱神。旧时监狱内均设此庙,每月的初一、十五或狱内发生重大事情,犯人和狱吏都要到此举行活动,祈求狱神保佑。
狱神庙对联:尔违条犯律罪有应得吾发奸伏歧途指返。意思是说,你如果违反了法律,囚禁你是罪有应得,我揭露邪恶,使其无处躲藏,正是给你歧途指路,使其重新做人。
监狱院内有眼小井是明代保存下来的,供犯人饮水用,井口特别小,主要是为了防止犯人投井自杀。牢房分死牢、普牢和女牢,女牢关押女犯,普牢关押一般案犯,死牢关押命盗案犯。现在,普牢里陈展的是南阳烙画做成的古代刑法展览、清代法定五刑泥塑展览以及刑具等。
   
 
仪门是县衙的礼仪之门,取孔子三十二代孙孔颖达《周易正义》中有仪可象之句而得名。仪门平常关闭不开,只有新官到任的第一天或迎接州府以上的官员到来时方可打开,并且规定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新官到任第一天还要在此举行一拜三叩首的拜仪门仪式。另外,大堂若举行重大庆典仪式或公开审理重大案件,仪门也要打开,让百姓从中门而入,到大堂前观看或旁听。在仪门东西两侧还各设一道小门,东边开着的小门,人称生门人门故宫天灯复原品,是过去供人们日常出入的;西侧关闭着的小门,人称死门鬼门,平常关闭不开,只有案犯在大堂被宣判后,方可从西门拉出去送进监狱,如果是杀头还必须从西城门拉出去行刑,因此,旧时处决死犯也叫出西门降息对银行股是利好还是利空上西天
仪门对联:东襟白水西带丹江商圣故里;北接嵩邙南通襄楚郦邑菊源。此联介绍的是内乡县在大方位上的地理位置,东依历史文化名城南阳,西边连着南水北调的源头丹江,内乡是商圣范蠡的故乡。范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弃官从商的人,所以被后世尊奉为商圣。内乡北边接着嵩县和邙山,往南通往湖北的荆州和襄阳,内乡是郦县的故址,药用菊花的发源地。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二卷记载,药用菊花南阳郦县最多,菊潭县最佳,饮菊潭水可以延年益寿。
 
戒石坊
仪门至大堂的中央有一座三门四柱的石质牌坊叫戒石坊,面南刻公生明三个大字,意思是说:只有处以公心才能明察事情的真相。梦见泥石流公生明三个字出自战国时荀子的话,原文是公生明,偏生暗。到了明代,山西人曹端在后门加上廉生威,成为一则著名的官箴:公生明,廉生威。它的原文是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曹端,山西曲沃人,中举后在霍州做学政。此人不仅学术造诣高深,而且品行卓异,培养的学生称得上桃李满天下。永乐十二年,他的一位学生官授西安府同知,上任前他去拜别恩师并讨教为官之道,曹端就说出了这则不朽的名言,并被纳入官箴而流传至今。
戒石坊面北刻有24个字御制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黄庭坚。这是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的拓本。意思是:当官者的俸禄都是来自百姓的血汗,不要认为百姓容易欺负,上天和自己的良心都是难以欺骗的。要求官员要爱护百姓,不要做贪官污吏。知县身坐大堂抬头可见,起到警示的作用。
 
孔明传攻略
 
六房是衙门内的职能办事机构。东侧为吏、户、礼房,西侧为兵、刑、工房,分别掌管着全县的政事、刑事、民事,财政、农业、交通、文化、教育等等行政事务。每房的办事人员按编制只有二到三人,六房共计不到二十人,在这六房办事的人员,统称为胥吏,他们大多都是科举无望之人,通过考试或掏钱纳粟到衙门内供职,主要靠领取纸笔抄写费和工食费维持生活。但实际上,他们是以获取各种陋规、常例为主要收入。清代规定他们的任期为五年,但实际上并没有严格的执行,许多人一辈子都在衙门内办事,甚至可以子承父业,这些人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熟悉刑法,精通律例,特别擅长处理衙门的内部事务,甚至能够架空不懂行政业务的知县,从而贪赃枉法。所以,清代名臣郭嵩焘有本朝与胥吏共天下之说。
清代政权机构分为六个:吏、户、礼、兵、刑、工。过去中央设六部,省级设六科,府州县设六房。级别不同,对胥吏的称谓也不相同:六部里的办事人员称为经承、供事、儒士;六科里称为书吏、承差;六房里则称为典吏、书办。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