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红基因传承与红文化弘扬研究
摘要:积极传承红文化,弘扬红精神已成为当今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东莞红基因传承与红文化弘扬现状,阐述了促进红文化传承的对策建议。红警技巧
关键词:红基因 红文化 东莞 传承发展
红文化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红基因则是红文化沉淀的宝藏。传承红基因,弘扬红文化有助于传承中华文明、净化社会风气、提升文化实力。“东莞是广东省最早建立中共支部的6个县份之一,也是广东省8个红革命遗址比较集中的地级市之一”[1],红基因深厚,红文化资源丰富。
为进一步了解东莞红文化传承的实际情况,本研究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便发现问题,寻对策。问卷有效填写人数为2791人,调查对象性别比例为男性占55.03%,女性占44.97%;政治面貌分布为中共党员占4.26%,共青团员占63.96%,民主党派占0.36%,众占31.42%;年龄分布为18岁以下占3.83%,18-25岁之间占87.67%,26-30岁之间占3.3%,31-40岁占4.34%,41-50岁占0.21%,51-60岁占0.14%,60岁以上占0.5%。调查数据突出反映了青年一代对东莞红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一、东莞红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青年一代传承意识不足
在和平和富足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很难将现在的生活与那个物质
匮乏、战火纷飞的时代联系起来,也难以对先辈披肝沥胆、豪情万丈的奋斗史感同身受,对红文化存在疏离感。问卷调查显示,受访者对红基因的了解程度分别为非常了解其内涵(7.99%)、比较了解(48.84%)、不太了解(35.01%)、完全不了解(8.17%)。根据问卷和访谈情况,绝大部分受访者对红基因一知半解,未能深入了解红基因的内涵和外延,对红基因的理解也很难上升到较高的思想和意识层面。当问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接触红文化时是否会受到影响时,47.72%的受访者表示会,47.04%的受访者表示有一定影响,5.23%的受访者表示不会。问及是否会主动学习红文化时,14.48%的受访者表示经常会主动学习,74.7%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会学习,10.82%的受访者表示从来不会主动学习。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对红文化的价值和功能是持认同态度的,对红文化传承活动也表示支持,但青年一代对东莞红的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足,红文化未能广泛引起受访者在情感上的共识,学习主动性不强。
2.红文化宣传力度不够
东莞在宣传红文化的力度上依然有所欠缺,一些红文化活动宣传不到位,影响力度不够,民众深入了解红文化的途径较少,参与度也不高。根据问卷,受访者对东莞红文化名人的了解情况如下:蒋光鼐(18.13%)、莫萃华(12.54%)、袁振英(20.42%)、王作尧(13.01%)、王鲁明(10.68%)、罗少彦(9.78%)、王天锡(10.71%)、曾庆安(11.64%)、李鹤年(12.11%)、王炎光(11.64%)、何天鹏(9.39%)、李任之(11.32%)、其他(22.97%),有38.48%的受访者表示对东莞红文化名人都不了解。受访者对东纵精神的了解程度分别是了解(15.01%)、略有了解(34.15%)、不太了解(38.27%)、完全不了解(12.58%)。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东莞的红名人和红文化核心精神认识程度不足。当问及近几年东莞红文化的宣传力度时,28.41%的受访者认为很大,60.19%的受访者认为一般,11.39%的受访者认为不大。
3.红文化品牌不突出
鬼步舞怎么跳东莞红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品牌优势,知名度不高。例如东莞的红名人较多,如蒋光鼐、王天锡、李任之、罗少彦、王作尧、莫萃华等等,但大多不能广为人知。东莞
的红精神目前也缺少权威官方表述和宣传,尚未形成具有本土特点的红文化意义,不易使人们铭记于心。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4.缺乏优秀红文艺作品
东莞组织编写出版了多部反映东莞红文化的书籍,如《东莞抗日实录》《大岭山丰碑》《东莞革命史迹通览》《东莞市革命老区史》等,但上述书籍均属于史料类书籍,对广大市民而言,可读性较弱,东莞作为文学大市,拥有桥头镇的荷花文学奖、樟木头镇的作家第一村、长安镇的《长安文学》等多个响当当的文学名片,但鲜见以东莞红文化为主题,反映东莞革命历程的小说创作出版。东莞作为音乐剧之都,先后创编生产了《蝶》《虎门销烟》等多部饱受赞誉的原创音乐剧,但未见以传承红基因,弘扬红文化为主题的音乐剧问世。
5.红旅游发展有待提升
汕尾旅游景点大全东莞红革命遗址较为分散,文化资源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红旅游缺乏品牌优势,社会曝光率不高,具有东莞特和纪念意义的周边产品较少。问卷调查显示受访者去过的东莞
红旅游景点情况如下: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28.7%)、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25.98%)、东莞人民公园(44.68%)、榴花公园(23.58%)、中共东莞县委机关旧址(8.35%)、莫萃华故居(5.45%)、东江纵队三龙大队指挥部旧址(10.89%)、其他(15.69%),有26.0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去过东莞任何红旅游景点。当问及东莞红旅游景点是否有吸引力时,49.98%的受访者认为有,43.57%的受访者认为一般,6.45%的受访者认为没有。
二、促进红文化传承发展的对策建议
省控线是什么意思1.创新管理制度,科学构建人才队伍
红基因传承与红文化弘扬工作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出台相关政策,设立专职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红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支持红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众的文化使命感,激发青年一代学习红文化的热情。同时应积极动员相关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红文化开发与管理,鼓励民众为红文化传承工作建言献策,使红文化发展更为合理有效。
发展红文化不仅需要加大对红遗址和文化的保护,更需要结合时代特点,深入学习红文化理论,丰富红文化内容,创新文化建设手段,不断推陈出新,使红文化与当下人们心理情感相融合,因此红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既需要具有敏锐市场战略眼光的管理团队,也需要更多高端科研人才加入传承东莞红文化的队伍当中,合力使红文化的发展告别“发掘+陈列”的传统模式,更好地凸显自身的魅力和特。
2. 重视学校教育,传承东莞红文化
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理应成为传承红精神的主力军,因此使处于和平年代的学生理解、认同并自觉传承红文化是红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任务。调查问卷显示,受访者了解红文化相关知识的途径分别为长辈教育(45.18%)、学校教育(70.98%)、报刊、书籍(49.34%)、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70.73%),可见学校教育是传播红文化的重要阵地,但学校教育不是依靠几次活动或几个讲座就可以实现,首先需要统筹规划,将红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并建立相关领导、评价和保障机制,确保红教育的科学性和长效性,同时优化红文化传承的环境,让年轻一辈带着红精神和红基因成长。
office有鬼其次学校需要构建一支专业的红教育师资团队,系统实施红教育,同时构建一支由党史专家、老红军、红后代等组成的兼职红宣讲团,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学生理解红精神的魅力,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社团组织的作用,推动红文化教育工作。再次,需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提高红文化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可通过建立红文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第二课堂;实施红文化进校园,营造育人环境;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实践体验;利用新媒体平台,实现网络渗透等等。
3、依靠新媒体,创新文化传承模式
根据CNNIC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2%。[2]尤其是当红文化教育的主体逐渐过渡到90后、00后等伴随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时,更应该重视文化传承模式的创新,在传统宣传模式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平台生动便捷灵活的优势,提高红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扩大红文化的普及面,同时也要制定网络监管制度,规范红文化网络传播,防止虚假、低俗的伪红信息肆意传播。首先重视红文化传承专题网站的建设与管理,让成为传承红
文化的主渠道,可定期发布贴近众、贴近生活的推文,邀请年轻人创作出符合他们审美同时兼具革命教育意义的多元化网络作品,开展形式多样的红文化线上活动,如组织线上讲座、线上阅读、线上答题、线上观影等等,还可利用VR 技术建立红旅游网上展馆。其次重视公众平台建设,《2019-2020就业影响力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帐户数达12.025亿。[3]庞大的受众基数和强大的互动能力非常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再次,利用网络社区,如论坛、贴吧、博客、聊天室等打造红文化交流的新型阵地。网络社区具有自由开放、平等交互等特点,更容易让人们在休闲娱乐中感受红文化。
4、挖掘红资源,打造红文艺精品
挖掘红资源,打造红文艺精品不但可以提高红文化的知名度,还能增强当地人民的自豪感,因此地方政府可加快培植红文化产业的步伐,打造更多饱含红精神,具有地域特,融合时代风格,贴近众生活的红文化精品。如深入挖掘红文化资源,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奋斗篇章为素材创作诗歌、小说、音乐、影视、戏剧等能鼓舞人心的红文艺作品。相较而言,影视戏剧作品由于结合了声音、画面等生动的元素,受众体
更加庞大,用影视戏剧作品生动再现先辈们走过的光辉革命历程,更容易让后辈产生亲近感和代入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