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初探
基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宜居城市”
评价指标初探
第24卷第1期
2006年2月
河南科学
HENANSCIENCE
V01.24No.1
Feb.2o()6
文章编号:1004—3918(2oo6)01—0134—04
股票当天买当天可以卖吗基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初探
朱鹏,姚亦锋,张培刚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宜居城市"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崭新的概念,并且许多城市都把它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
然~iAdrl对于其内涵及评价的指标研究却很少.文章在总结一系列相关概念的K~r-_,阐述了"宜居城市"
的内涵;进而总结和评述了国内外在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方面的指标体系;最后介绍了马斯洛的人的"需求
层次"理论,并从人的五个需求层次角度出发,提出了评价宜居城市的一系列属性指标.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宜居城市;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x21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单调拥挤的新的发展,整体环境质量的下降以及对自然系统的威胁等问题的不断增加,城市
人居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居住的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人居
皮一点生日快乐的句子环境既是社会理想也是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适时提出了
"宜居城市".但是究竟
什么'宜居城市",它具有哪些特征属性,如何进行评价?人们对此却研究的不多. 1"宜居城市"的内涵
"宜居城市"(1ivablecity)是被每个人所认可,但是含义又相当不明确的一个的词汇,它包括了城市生活
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当涉及到制定政策和规范时,这个词变的非常具有挑战性,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需要
对其进行详尽的分析.
1.1与"宜居城市"相关的一些概念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环境(HumanSettlement)的简称,是在人类居住
和环境科学两大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l1.人居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居环境就是指人类
聚居活动的空间,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构建的人工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理空间,它可分
为人工建筑系统和次生自然环境系统.广义的人居环境是指围绕人这个主体而存在的一定空间内的构成
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121.
城市人居环境(UrbanHumanSettlement)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相互作用的时空存在形式,是在一定
的地理背景下,进行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活动,从而在城市立体式推进的过程中创造的环
境131.城市人居环境在地域层次上可划分为近接居住环境(微观城市人居环境),社区环境(中观城市人居环
境)和城市环境(宏观城市人居环境)[451.
1.2"宜居城市"的内涵叶文虎认为"宜居城市"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要以人为本,并
可持续发展,它应该满足三个条件:(1)好的物质环境;(2)好的人际环境;(3)好的精神文明氛围.董黎明认
为,"宜居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要考虑居住,生活因素外,还要考虑生
产,社会,文化等因素,只
有各方面达到和谐,"宜居城市',才名副其实.俞孔坚认为,"宜居城市"并没有具体的标准,也没有量化的指
标.所谮'宜居城市",就是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它必须具备两大条件:(1)自然条件,这个城市要有新鲜太原好玩的地方有哪些
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全的步行空间,人们生活所需的充足的设施;(2)人文条件,"宜居城市"应是人性化的
城市,平民化的城市,充满人情味和文化的城市,让人有一种归属感,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这个城摩托车机油
市就是自己的家[61.
DouglassM.认为"宜居城市"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第一,通过对自己和才能的投资,所有城市居
民应该享有广泛的生活机遇;第二,所有家庭和劳动力必须拥有意义的工作和谋生机会:第三,安全而清洁
收稿日期:2005—10—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471058)
作者简介:朱鹏(1981-),男,山东肥城人,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硕士研究生.
姚亦锋(1963-),男,重庆人,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6年2月基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初探一135一
的环境;第四,要有良好的管制【7】.
"宜居城市"是指从单体建筑到邻里以及到整个城市环境,在每个尺度上都运转良好,并且能够满足不
同体(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居住,生活,工作,娱乐等各种需求的城市,它涉及到自然环境属性,经
济社会属性,邻里属性等各个方面.
2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低碳概念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建立关于"宣居城市''评价方面系统的指标体系,但是建立了一些评价人居环境以及
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指标体系,而它们都与"宜居城市"的评价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这里简单回顾和
总结了人居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2.1国外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目前国外以人居为背景的指标体系很少,他们更多的是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
背景建立指标体系,重点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关于人居环境问题的全国性研究与实践首推美国.
以1969年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开端,美国政府机构建立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与人居环境保护开发有
关的法规条例.整个70年代,政府机构,私人研究组织和学术机构尝试在城市里运用经济和社会指标.指标
方案采用纵断f剖)面图,需求评价,城市状况报告,市民调查和社会经济数据的形式IS].旧金山是最早评价和
管理城市人居环境的城市之一.它在7O年代的城市设计规划中列出了景,可维持性,街道两侧建筑物正
面视野可达的重要性,街区的变化,自然的展现,距开敞空间的距离,小气候,交通协调性和清晰的地方意向
等一系列城市环境属性指标,然后一个街区,一个街区进行评估,那些不完善的地区成为改善的重点[91.
2.2国内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1999年,刘颂,刘滨谊等建立的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
聚居条件,聚居建设和可持续性三个一级指标;居住条件,资源配置,城市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
会稳定度,智力能力和经济能力七个二级指标;人均居住面积,就业率,建筑密度,平均期望寿命等3O个具
体指标0o].2002年李雪铭建立的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人居环境分为城市居住水平,
城市建设水平和城市发展水平三个标准层,建立了人口密度,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33具体指标,并依据此
指标体系对大连市的人居环境进行了评价…】.2004年周志田等建立的中国适宜人居城市评价的指标体系分
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潜力,社会安全保障,生态环境水平,生活质量水平,生活便捷程度6个方面,包
括人均工资,城市学习指数,人均园林绿化面积等63个具体指标,并利用此指标体系对我国的5O个城市进
行宜居水平评价Il2】.2004年吴志强等建立了中国人居环境评价指标城镇层面的评价体系,主要分为经济发
通便的水果
展,社会发展,资源与环境发展,科技发展和物质发展五个主要指标,以及建立了人均GDP,就业率等3O个
具体指标[13】.以上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主要是从城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对城市的人居环
境进行评价,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但这些指标主要是以城市为主体基于城市功能而制定的.
但城市首先是人的城市,以上评价指标某种程度上对广大城市居民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认知感受重视不够,
从而可能会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产生一定的偏差.
3"需求层次''理论与"宜居城市"
城市人居环境是为人所使用和鉴赏的,其优劣,美丑要根据人使用后的效果和感觉来评价;同时,人居
环境也会对人的情绪,心理乃至性格特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进行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时,可以首先
从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以及人的各种需求入手.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有5个层次,人只有当其较低层次
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能表现出来,需求的5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41:
(1)生理需求: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与有机体生存有直接关系的需求.(2)安全需求:主要是减少生活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