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夏天:知了、蜻蜓、萤火虫
古诗词里的夏天:知了、蜻蜓、萤火虫
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法国出了一个博物学家叫法布尔,写了一部流传全世界的《昆虫记》。事实上,法布尔只是一个“编外”学者,他既不懂动物解剖学,也不相信进化论,更不知道什么叫大蛋白、基因组,他就知道像个小朋友一样在地上蹲半天,观察小蚂蚁、小蜜蜂、屎壳郎。但是,这些,都不妨碍他成为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文学家之一。因为什么?因为兴趣。
机场巴士一个世纪过去了,大诗兄的博物学知识,尤其是昆虫学知识,比历史人物法布尔还差得远,更不要说跟当代那些科学家、文学家相比。但是,我们要的不只是知识,更要有趣。对不对?
今天,我们就讲讲古诗词里的夏天,夏天里的那些虫儿。
1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邮件备份“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一个不会作词的作曲家不是一个好歌手。罗大佑用他的《童年》证明了这一点。而如果没有昆虫,罗大佑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知了、蝴蝶,可都是昆虫。
如果我们要选取一种夏季的代表性动物,知了说它排第二,没有其它的动物敢说排第一。知了,学名蝉,它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从石器时代开始,中国人就开始用玉石雕刻蝉。而在很早以前,中国就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学知识。从这个典故也可以看出,蝉其实是很无辜、很人畜无害的,它是素食主义者,处在动物食物链的底端。
国家博物馆藏:新石器时期玉蝉腌腊八蒜用什么醋好
蝉在古代还有一个名称,叫“蜩”。《庄子》首篇《逍遥游》里就记载了一个关于它的故事。当然,你肯定也能猜到,应该是一个比较无辜、比较可笑的角。
话说“北冥有鱼”,化而为鸟,名为“鲲鹏”,“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对于这种十七级台风式的存在,蜩是怎么看的呢?如下: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这个蜩,跟随时可以把自己啄食了的斑鸠结成了暂时的同盟,讥笑大鸟鲲鹏:“我们振翅冲刺,运气好可以飞到榆树、紫檀树上去;运气不好,干脆降落到地上,反正也不丢人。那个大鸟,一飞就是九万里,厉害是厉害……然而,并没有什么毛用?”
说实话,我的第一感觉,并不是这个蜩的粗浅无知,而是它的质朴、它的不装、它的独立思考。它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崇拜偶像的。
知了的世界,跟孩子们的世界差不多。他们没有那么多深刻的思考,他们懂得享受小小世界里的快乐。所以,知了不仅是黄雀、斑鸠们的食物,还是孩子们的玩物。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临渊羡鱼的下一句
酷暑炎夏,一个放牛娃,很聪明地骑着牛躲到小树林里去纳凉。娃娃放声歌唱,“海豚音”穿越树梢。忽然,他止住了歌声,从牛背上站了起来——这是一种很高超的技巧,动作难度跟骑自行车时的“大撒把”差不多,需要长期的刻苦训练和一次次的摔落。老黄牛知道娃娃想干什么,缓步走到大树的树干边,宽厚的肩胛像缓缓起伏的山峦。娃娃是想用一只“粘竿”捕捉一只聒噪的知了。
不要低估知了的智商,它停止了鸣叫,它有昆虫独有的“复眼”,用余光瞟着庞然大物黄牛和娃娃。它随时准备在粘竿阴影闪过来的时候,“决起而飞,抢榆枋”!娃娃的计划,十有八九是要落空的。他只能捡拾一些知了穿小了、扔掉的旧衣服——蝉蜕。
上面是孩子眼中的知了,下面这个,是文人雅士眼中的知了:
入若耶溪
入党谈话南北朝梁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成人英语三级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想当然认为这是王维的诗句。请原谅我的无知。南北朝,是隋唐之前的历史时期;王籍,是王维的本家祖宗。这句诗,很有“禅意”,当然也很有“蝉意”。这几句诗歌,表达了一种斯人独憔悴的孤独心境,不可描述,不可描述……
关于“蝉躁”。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噪音,但是,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蝉鸣,你会不会觉得这个“寂静的夏天”很无聊?甚至无聊到了可怕的地步?
就连很多孩子也都知道:蝉这一辈子,短则三年五年,长则八年十年,是默默无闻地在地底下、土里面待着,跟蚯蚓、蜈蚣、西瓜虫它们做朋友。它们一生最后的奋力一搏,就是“羽化”——你看,多么仙意飘飘的词汇。“羽化”之后,聒噪上一个夏天,完成繁殖后代的职责,复归尘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忘,其鸣也哀”,总不能让人家一辈子做个哑巴。让它们尽情地鸣叫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