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
dnf圣光十字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提示
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梳理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起步(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
1、一五计划(1953-1957年):
A、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B、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
C、影响:开始改变我国的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A、方式:
农业: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B、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
1、成功探索:
A、中共八大(1956年):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B、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失误: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会后全国掀起“”的高潮,同时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后果:“”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教训:发展经济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期间):
A、期间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1966、1967两年内工农业总产值损失1000亿元。
B、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C、1975年,的全面整顿:其实质是对全面纠正,国民经济出现回升状态。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结束后前两年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现了思想大解放。
2、内容:
含花的诗句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农村改革:
试点: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的一些地区进行试点(内容: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责任制)。
作用:使农民对生产和分配有了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推广:得到中央肯定后在全国普遍推广,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配套改革:1983年改设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影响: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
3、城市改革:
开始: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改革: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
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表达母爱的唯美句子(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国内:改革遇到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提出:1992年,同志南方讲话。
3、目标确立: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4、完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确立基本框架。
十五大进一步完善: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5、作用: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经济增长速度增快、生产力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
(1)概念: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
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中国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3)经济特区的发展:发展外向型经济。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称为“深圳速度”。
(4)影响: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天涯明月刀 职业
2、沿海经济开放区
火把节是几月几号第五空间片尾曲(1)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0年):
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现在浦东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4、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