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22-2021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
高二期末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2分每题,共50分)
1. 恩格斯曾这样评价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包罗万象的社会史”。这位作家是
A. 雨果
B. 狄更斯
C. 巴尔扎克
D. 易卜生
【答案】C
【解析】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狄更斯是英国作家、易卜生是挪威剧作家,故排除B、D选项。A选项与材料描述的情况不符,故排除。
2.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
A. 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
B. 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C. 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
D. 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可知曾国藩对洋人警惕;“驭夷之道,贵识夷情…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可知主张师夷制夷,故A项正确。B项全面向西方学习与材料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排除C。材料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涉及中国政治制度,排除D。所以选A
3. 从明代后期开始,一些儒生一改“束手谈心性”,转而研究外国史、蒙元史、科技史,一大批关于农业技术、军事武器、医学制药的著作问世。这反映了
A. 儒家开始关注现实问题
B. 有识之士批判君主专制
C. 程朱理学失去主流地位
D. 时代特征推动学风转变
【答案】D
【解析】明朝后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后期学风由空谈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说明时代特征促进学风的转变,故D正确;A中开始不符合题意;批评君主专制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故碳水化合物食物一览表B错误;程朱理学依然是社会的统治思想,故有限元分析法C错误。
4. 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 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B. 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
C. 剥夺天主教会土地和经济特权
D. 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答案】A
【解析】A选项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不是根本原因;B选项是当时社会背景,不是根本原因;C选项不是宗教改革的原因;D选项说法正确,经济因素是根本原因,故本题选择D选项。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紧抓住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方面的原因往往是根本原因。而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的或者思想上的,明确这一点问题很容易解答。
5. 与《神曲》并列,被称为《人曲》的著作是
如何修改无线路由器的密码A. 《永恒的微笑》
B. 《最后的晚餐》
C. 《十日谈》
D. 《堂·吉诃德》
【答案】C
.....................
点睛: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人曲”,展现人的价值和尊严,抨击教会,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显微镜的使用6. 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这主要是因为
A. 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
B. 中国近代教育起步
C. 理学已开始遭到批判
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说明人们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不再崇尚专制体制下的愚忠愚孝和等级尊卑。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明末清初理学就遭到批判,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
排除。
7. 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他不但是儒教的先知般的创立者,而且也是建制之“王”。其主要用意在于
A. 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
B. 把孔子塑造为改革先知
C. 减少变法遭遇的阻力
D. 肯定孔子对建制的贡献
【答案】C
【解析】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目的在于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历史依据,减少变法遭遇的阻力,C正确;A不是康有为的主要目的,排除;康有为之所以把孔子塑造为改革先知、肯定孔子对建制的贡献,根本目的在于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历史依据,减少变法遭遇的阻力,排除B、D。
8. 1918年,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指出:“由今而言,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机。”为宣传“第三新文明”李大钊
A. 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B. 创办了半公开的《共产党》月刊
C. 在大学开设有关社会主义的课程
D. 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第三新文明”是指社会主义思想,为宣传社会主义,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分别开设了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所以选C。
ukulele教程9. 钱穆指出,希腊社会上有一批所谓“哲人”,他们到处游行,教导青年,作为演讲和许多
奇怪的辩论,造成希腊很坏的风气。于是有了苏格拉底,他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之处在于
A. 主张教育为国家政治服务
B. 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相结合
C. 强调培养具有独立人格之公民
D. 努力补救极端个人主义之流弊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三位思想家针对个人主义泛滥而提出各自的思想去补救极端个人主义之流弊,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适合亚里士多德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只适合柏拉图不符合题意,排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均还没有公民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可以从选择支入手解决问题,有的选择支只适合某一位思想家,这样直接就可以做出判断了。
10. 汉武帝在一些皇室活动上依赖道家方士,在政治用人上多用精通儒术又深知刑法者,在教育方面大力倡导儒家经学。这些现象表明了汉武帝
A. 无条件地支持“独尊儒术”
B. 注重不同学说的相互制衡
C. 推动儒道释“三教合一”
D. 奉行各取所需为我所用的立场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武帝宗教、政治和教育方面都利用一些专业人士,这样可以更好巩固西汉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皇室活动上依赖道家方士”说明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各种学术之间的制衡,故B项排
怎么开通网络银行
除;C项唐宋时期出现。所以答案选D。
点睛:解题时要注意时间概念,材料中的时间是“汉武帝”从而排除C项;然后结合材料就可以得出答案。
11.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 封建化过程
B. 农业化过程
C. 工业化过程
D. 过程
【答案】C
【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
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选B。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排除A;C项明显错误;D项是从特点说的。
点睛: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同时,经营农业生产,也进入到农耕文明阶段。
12. 当代一些学者特别推崇王阳明的一句话:“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他们对阳明心学的关注焦点在于
A. “致良知”的理想
B. “知行合一”的主张
C. 解放思想的历史作用
D. 儒家道统的文化传承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的是道,原本是天下公有的道;学,原本是天下公有的学,并不是朱熹可以个人私有的,也不是孔子可以个人私有的。“道”与“学”都“非一家之私”。这有利于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故C项作用;A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