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年)
通史概览·一目了然——时序贯通 构建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社会生活变迁,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时空定位】
【整体感知】
1.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反映出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精神。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同时,中国社会生活习俗也发生巨大变化。
3.思想上:面对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逐渐发展为“中体西用”思想,并出现了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知识纵横 把握通史体系
[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
整合一 列强侵华和农民阶级的抗争
一、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零零发3.影响
(1)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改变。
(3)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二、第二次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英法意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过程
(1)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10月签订《北京条约》。
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买车注意事项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前期
(1)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2)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具有空想性。
2.后期
(1)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
(2)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在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
(3)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1894年7月,日本军队悍然在朝鲜半岛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威海卫战役。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列强经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链接新教材、新观点】
太平天国运动
(1)失败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失败是必然的。
(2)历史影响: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整合二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经济特权。第二次战争增开11个通商口岸,外国经济势力由此深入内地,扩大了外国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2.在外国经济侵略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原有的经济结构遭到破坏。
二、洋务运动
1.原因:19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为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
2.内容
(1)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19世纪70年代,打出“求富”的旗号,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兴办了一批民用工玉米蛇业。
3.评价
(1)洋务运动未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
(2)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化起了推动作用。
(3)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时间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
原因 | 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
表现 | 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著名的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
影响 | 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无产阶级开始壮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 |
整合三冬天的诗有哪些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派别 | 代表人物 | 主要思想及著作 | 影响 |
地主阶 级抵 抗派 | 林则徐、 魏源 | “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等 |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
地主阶 级洋 务派 | 李鸿章、 曾国藩等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强”、“求富” | 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
资产阶 级早期 维新派 | 王韬、 郑观应 | 2022年哪天入伏实行君主立宪,推行“商战” | 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起了启蒙作用 |
【链接新教材、新观点】
1.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的原因及该书的价值
(1)原因:战争的刺激;林则徐的委托(《四洲志》的影响亦可);对传统地理观念的反思;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路。
(2)历史价值: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2.徐继畬“开眼看世界”的表现
(1)冲破“天朝上国”观念的束缚,把中国真正纳入世界范围内。
(2)广泛搜集资料、大量吸收西方地图,写作更严谨、考证更缜密,从纯学术角度介绍各国的地理与政治制度。
3.开眼看世界
(1)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魏源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徐继畬是又一位开眼看世界的人。
(3)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答题要素荟萃——抓主旨]
主旨一 通天血路——西方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
1.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1)社会性质的变化: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的变化:①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②战争后,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革命任务的变化:①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近代史由此开端。
(4)新思潮的萌发:①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残酷压制反清和进步的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②在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
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
2.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重要转折点
(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经济侵略开始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学习内容: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西方制度。
(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主旨二 欧风美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战争后中国经济的变化
视角 | 变化 |
生产模式 | 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与“织”分离、“纺”与“织”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
经济结构 |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 |
生产力 | 菲律宾旅游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近代中国的生产力水平 |
国内外市场 | 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虽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
经济政策 |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从抑制、放宽限制,再到鼓励的演变 |
2.近代中国出现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