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讲稿
《哲学概论》讲稿
第一章:哲学的概念:哲学及其他
第一节 哲学的对象
一、哲学的辞源
1.辞源分析
1)西方辞源分析
哲学即“爱智慧”,即对于外在概念的理智性“渴望”与“追求”
根据海德格尔的考证:①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古希腊语“爱智慧的”这一形容词。此词虽然与后来的“哲学”一词仅有形容词与名称的区别,但是它与后来的“哲学”一词并非同义。爱,即事物的和谐一致、相互适应;智慧,即存在者(存在的东西)在存在之中,都属于存在,因而存在将存在者(存在的东西)集合为一。爱智慧,即人对万物(一切存在者)和谐一致的意识。②智者为了在市场上对所有的东西做出理智是说明和解释,以便大家能够理解和接受,
于是将理智性、概念性的东西作为追求的目标。这样一来,希腊人对于万物和谐统一的爱(作为最值得惊异的东西)便遇到了智者的“理智的进攻”,为了反击理智的进攻,以便“拯救和保护”那最值得惊异和珍惜的对于万物和谐统一的爱,他们便把“爱”变成了“渴望”,把“智慧”(“存在者统一于存在”)变成了一种概念式的追求,因此,爱智慧变成了“渴望”概念式的东西。上述转变意味着人与存在和谐一致到人与存在相互外在的转变:“爱智慧”指人与智慧原本内在地、原始地在一起,“渴望”则是把人与智慧变成彼此外在的东西,把智慧变成一种外在的概念而需要加以追求的东西。通过上述转变,“爱智慧”就变成了“哲学”。哲学是对哲理的渴望与追求,其所追问的东西是“什么是存在者?”。③智者所准备的道德哲学的这一步首先由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完成。它们致力于追求什么是存在者,并认为哲学就是“当存在者存在时,存在者是什么?”④上述关于哲学就是“当存在者存在时,存在者是什么?”的界定来自亚里士多德的概括。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解释,问存在者是什么,技术问“存在者的存在性是什么”,因而哲学的任务就是追问存在性,即存在者的“根底”。正如柏拉图将理念理解为存在者的存在性(根底)一样。以上为海德格尔的考证,其实,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在赫拉克利特看来:“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驾驭一切的思想。”《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页。所谓驾驭一切的思想,根
据赫拉克利特的著作残篇来分析,应该是掌握并且是依据“逻各斯”而生活。所以,赫拉克利特的“爱智慧”很难说是海德格尔所考证的意义。海德格尔无非是“六经注我”。
根据张世英教授,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经历了三种界定:①哲学是爱智慧,即人与万物融合为一;②哲学是把存在当作独立存在于人之外的概念来加以追求的学问;③哲学是将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生活世界的学问。在他看来,哲学以最高最大的旁边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并且,他引证了黑格尔的观点:“哲学以思想、普遍性为内容,而内容就是整个的存在。”“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为无所不包的存在,……则哲学便从那里开始。”(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三联书店,1956年,第93页。)同时,他也引证罗素的话:“当有人提出一个普遍性问题时,哲学就产生了,科学也是如此。”“提出普遍性问题就是哲学与科学的开始。”(罗素:《西方的智慧》上,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614页。罗素可进一步参阅basic readings.不过,罗素的话虽然反映了西方哲学与科学一致的思路,但是,如何区别哲学与科学呢?哲学欲为普遍性提供一个超越的根据(形而上学的理由)。
2)中国辞源分析
中国古代没有现在那种哲学意义的哲学名称。哲与学属于两个字:
哲—— “哲”是一个兼有会意和形声的字:金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哲的左上部是一个“梯子”的象形线描,右上部是一个斧子象形的“斤”,下部是一个“心”的象形,总体表示“在心灵的基础上,用心斧加工心梯逃离困境的人,借以表达具有非凡智慧和颇有心计的人”。小篆(秦朝统一之后通行的标准文字):一款“哲”字承接金文,不过将梯子和斧子合并,改为“折”字,意即心明有所决断;另外一款将“心”形改为“口”字,成为一个“从口折声”的形声字,其中也还包含了“以语言折服他人”的意思。或许,这反映了百家纵横战国时代的社会状况。早期《尚书·皋陶谟》:“知人则哲”。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知也”;段玉裁注:“释言曰:哲,智也,方言曰哲也,古智知通用。”
学——学在《论语》之中成为一个运用得比较普遍的学说范畴,其实 “学而”构成了《论语》的开端。对于“学而”中的“学”:有人认为,“学”是会意字,指在屋中教人演算。有人认为,“学”有模仿、仿效的意思。例如,朱熹《四书章句》:“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比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名善而复其初也。”这里,“学”虽是仿效,却与“觉”相关。其实,早在《说文解字》之教部中便将“学”解释为“觉悟也”(藏克和、王平校
订:《说文解字新订》,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06页)。《白虎通·辟雍篇》:“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未知也。”(转引[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页)。所以熊十力说:“一,学者,觉义。……二,学者,效义。……觉者,学之本。效者,学之术也。”(熊十力:《原儒》《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熊十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88-389页。)“学”在古代兼有上述二义,核心在“觉”。
我就在这里等你跨山越海踏着云烟来2.西方哲学概念引入中国
    哲学是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对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思想的翻译,晚清学者黄遵宪首先将这个词由日本介绍到中国。类似于哲学的学问中国古代称诸子之学、玄学、道学、理学等等。
传统学术分类体系是“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一分类出现于孔子之前,但孔子使之正式成为六门固定的学问。先秦谈论思想的书都称为“某子”,汉代刘歆辑七略,将所有的子书归为“诸子略”,于是后来“诸子之学”成为与现在所谓“哲学”意义大致相当的学问。“诸子之学”主要包括儒、道、墨、法、名五家学说,而荀学到了汉代基本不再居于正统。汉代以后,中国哲学的重大变化在于:其一,佛教和佛学传入中国并且广泛传播;
其二,本土的道教开始兴起并且得到传播;其三,儒学经过艰难努力完成意识形态化的过程,并且转换成为经学。魏晋时期,玄学一度流行。新学的兴起则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基本倾向。
二、哲学的对象
1.传统哲学的对象
1)实体(本体)——存在本身
2)实体类型以及哲学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
2.传统哲学对象的转换
1)康德与胡塞尔的意识哲学
2)尼采与叔本华的意志哲学
3)维特根斯坦等的分析哲学(语言哲学)
4)其他哲学,以及哲学研究的应用化和哲学自身的消散。
2.传统哲学对象的共性理解
1)哲学是关于真、善、美的学问
2)哲学是关于真、善、美的超越——绝对的纯真、纯善、纯美
3)哲学关于常事件的不寻常追问(真、善、美)
3.哲学对象的民族特征
三、哲学的学科
1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分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备注
逻辑学(分析法)
逻辑学即求知的工具
理论科学
即以求知为目的科学
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
实践科学
即探求作为行为标准的知识
政治学、理财学、伦理学
制作科学
即寻求制作有实用价值的东
西和艺术价值的东西的知识
修辞学、诗学
2.早期斯多葛派的哲学分类
一级学科
说明
比喻
自然哲学
考察宇宙及它所包含的东西的物理学
哲学是动物,则自然哲学是肌肉,伦理学是灵魂,逻辑学是骨骼和腱;
哲学是鸡蛋,则自然哲学蛋黄,伦理学是蛋白,逻辑学是蛋壳;
哲学是肥沃的田地,则自然哲学土壤或果树,伦理学是果实,逻辑学是围绕田地的篱笆。
考虑人的生活
考虑理性
3.康德的哲学分类
女生看了会起反应的句子卫生许可证办理流程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三级及以下学科
批判哲学
自然形而上学
先验哲学(本体论)
自然之学
内在的
物理学(外感官)
心理学(内感官)
超验的
宇宙论(内部联系)
  学(外部联系)
道德形而上学
注:1.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都是纯粹理性的自然和道德形而上学,因为哲学出于理性的立法;2.批判哲学还可以并入自然形而上学;3.经验性哲学可以存在(因为先天原则可以贯彻下来),但是,康德好像并不极力做此主张,而坚持此为权宜之计(参见640页)。4.康德认为:思辨形而上学分为四个部分,即先验哲学、合理的自然之学、合理的宇宙论、合理的神学,并且合理的自然之学包含了物理学和心理学。其实,准确看开,应该是先验哲学和合理的自然之学;合理的自然之学分为合理的宇宙论和合理的神学;合理的宇宙论分为物理学与心理学。
4.黑格尔的哲学分类
千字文全文带拼音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三级及以下学科
存在论
质、量、尺度
本质论
本质自身、现象、现实
概念论
主观性、客观性、理念
自然哲学
机械论
仙剑奇侠传3的歌曲
完全分散——空间与时间,位置、物质与运动;重力中心——吸引与排斥、质量、重力、物体的自由下落,天体世界——碰撞、压力、摩擦等等
物理论
光、热、声、电、磁
有机论
地质有机体、植物有机体、动物有机体
精神哲学
主观精神
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心理学
客观精神
抽象法、道德、伦理——家庭、市民社会、国家
绝对精神
艺术、宗教、哲学
附录——哲学分类总论,以及它们与真、善、美的关系
1.分类总论
形而上学
自然哲学(物理学)
精神哲学(伦理学)
理性哲学(逻辑学)
2.与真、善、美的关系
提问与作业:1、“哲学”一词的含义是什么?2、“哲学”是谁首先介绍到中国来的?3、哲学的对象是什么?4、黑格尔将哲学分为哪三个部分?5、相应于真、善、美,具有哪三门学科?6、为什么哲学关于真、善、美的追求是超越的追问?
第二节  哲学的简史
一、古代哲学
1.古希腊罗马哲学
1)早期哲学
爱奥尼亚学派,包括了米利都派和爱非斯派;南意大利学派,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派和爱利亚派——以上称为自然哲学;以及阿那克萨哥拉、恩培多克勒的多元论和留基伯、得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哲学。
2)中期哲学
智者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3)晚期哲学(希腊后期和罗马时期)
晚期原子论派(伊壁鸠鲁、卢克莱修)、斯多葛派,以及怀疑主义、折衷主义、神秘主义各派。
2.中世纪哲学
我曾经等过你因为我相信是什么歌1)教父哲学(奥古斯丁、德尔图良)
2)经院哲学(安瑟伦、阿奎那等等)
上帝证明(两条路线,即柏拉图路线和亚里士多德路线,安瑟伦和托马斯)、实在论和唯名论,以及文艺复兴
二、近代哲学
116-18世纪英国经验论(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和大陆唯理论(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218世纪法国哲学(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参见百科全书派)
3.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谢林、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
三、现代哲学
1.人本主义思潮(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加谬、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等等)
2.科学主义思潮(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分析哲学,包括前期和后期,即皮尔士、弗雷格、罗素、逻辑实证主义和前后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学派、实用主义的分析哲学即奎因等人、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即杜麦特与普特兰等人,以及罗蒂)
3.现象学,法兰克福学派(胡塞尔、梅洛庞蒂、存在主义的海德格尔、解释学的伽达默尔,以及马尔库塞、阿尔杜塞、哈贝马斯等哲学家)。
4.科学哲学和政治哲学,科学哲学中的波普和社会历史学派(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政治哲学中的波普、罗尔斯、诺齐克)(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以及伽达默尔、罗蒂、哈贝马斯等人已经属于当代哲学)
四、当代哲学
1.结构主义(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阿尔杜塞、拉康、巴尔特)
2.解构主义(李奥塔、福柯、德里达、德里茨)
第三节 意义与功能
一、哲学的动因
1.个体的层次:(1)好奇与惊异。(2)好奇与惊异与人类的童年。
2.体的层次:(1)生存与发展。(2)生存与发展的具体理解:发展的全面性、和谐性、个体性、多元性——生存与发展是哲学出现的根本动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