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是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的伟大构想,目的是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祖国的最后统一。一国两制”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根本前提-----一个中国的原则。“一国两制”是新时期祖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2、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3、港澳回归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4、港澳回归祖国,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④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2、简述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发展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②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在一国两制的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③1995年初,提出发展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3、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4、海峡两岸的民间团体为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做了哪些努力?结果怎样?
(1)努力:①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协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②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③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2)结果:海峡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5、海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什么?试分析其理由?
趋势:祖国统一
后进生转化总结理由:改革开放,国力增强;海峡两岸同为炎黄子孙,文化一脉相承,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台湾和大陆人民的共同利益;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第14课钢铁长城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
2、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北海东海南海舰队。
3、最能体现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兵种是导弹部队。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4、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对外出访任务,接着海军有陆续装备了我们自己研制的核潜艇。
5、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其任务:担任核反击任务。
6、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初,就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在战场上,志愿军空军战斗英雄蒋道平击落了美国著名的王牌飞行员麦克康奈尔驾驶的飞机。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
(1)、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在亚非国际会议(又称“万隆会议”,1955年)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①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②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团结与合作,③使中国赢得参会各国的理解和尊重。
(5)、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6)、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7)、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8)、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9)、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简称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10)、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它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2、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最新抗日剧
(1)原因:①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②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③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2)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1、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上的三件大事。
(1)1972年,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从中美双方分析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中国:中苏关系破裂,给苏联以压力;打破外交僵局,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美国: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
3、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中美关系缓和,出现了世界各国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热潮;尤其缓解了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4、纵观新中国的外交历程,你认为我国政府怎么做,才能在未来世界舞台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关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为我国的现代化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协调地区事务,为世界和平做贡献。猫抓天下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1、“两弹一星”(指、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1)核技术领域:①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②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2)航天技术领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艘无
人飞船“神州一号”。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宇航员杨利伟送上了太空。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又成功地将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了太空。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又成功地将宇航员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送上了太空,并进行了太空漫步(翟志刚)。
2、改革开放后我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成就突出表现在航天技术领域,分析我国科技成就取得原因?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科学家勤奋钻研,勇于创新的结果;党和国家重视科技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年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强大;世界科技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条件。
3、籼型杂交水稻
(1)“杂交水稻之父”: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本人
也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启示:知识是最大的财富,也证实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谈谈科技和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变;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科技的发明与创新,提高了综合国力或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物资保障。
5、科技与国防的关系?科技强军,能增强国防力量;而国防力量的强大为科技发明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1、“863计划”:确定把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应用:浏览新闻、查阅资料、发(E-mail)、通话、购物、上课、看病等。
(2)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①有利: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②不利:网络的不健康也会给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如:在网上浏览不良信息,有的超时无节制上网,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等。
(2)、认识:①网络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②中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明健康上网。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基础教育:指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小学六年)和中等教育(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
2、义务教育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基础教育,强制学龄儿童接受一定教育,提高民簇素质的必要措施
3、九年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4、教育方针:在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5、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
6、20世纪90年代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1956年关于文艺创作,中共党提出的方针
2、20世纪60年代,历史剧《武则天》的作者老舍的作品
意大利语你好3、新中国第一部彩戏剧片是反映新中国诞生前后的故事反映改革开放后我党反腐败斗争的主题影片。深情讴歌数学家陈景润的著名报告文学,反映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的作品,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高文学奖,第一届评选揭晓于1982年。
4、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5、新中国第一位奥运冠军许海峰,第23届奥运会射击运动员。
6、2008年中国北京举办第29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主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qq邮箱怎么打不开7、1990年中国北京举办第11届亚运会。
8、在世界三大球类比赛中赢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并创纪录的获得五连冠,他们是中国女排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迁:
(1)主要变化:
问佛衣:改革开放前凭布票供应,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中山装、解放装。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住: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多数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改革开放后有很大变化,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改善。
行:改革开放前公交车、自行车是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改革开放后出租车、私家车开始成为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旅游坐飞机也不稀罕。
用:改革开放前主要的高档消费品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录机(旧四大件)。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新四大件)在家庭中日益普及。
(2)变化的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的变化: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
3、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也迈开了步伐。
4、我国整体进入小康社会是20世纪末
5、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得到解决是在改革开放后。
6、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
7、改革开放前我国发行布票,粮票等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供应严重匮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