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
一、规划的背景与内容
1.项目的由来
新一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城市建设用地跨江南下,疏解老城;沿江东进,建设新城;西进北上,发展旅游,形成东“动”西“静”,南“新”北“秀”的发展格局。1996年和2001年的两次行政区划调整,使杭州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由酝酿阶段进入了分期实施的阶段。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年打好基础、五年基本成形、八年全面竣工”的目标,杭州市组织编制了一系列围绕江滨城市新中心的各类规划设计,与此同时,位于江滨城市新中心核心地段的杭州大剧院和区域性基础设施于2001年7月正式动工建设。
江滨城市新中心的规划设计有着较好的基础。《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杭州市江干分区规划》、《杭州市上城分区规划》、《杭州市近江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杭州市望江热电厂及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杭州市江干区运河以东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杭州市新塘路以东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杭州市江滨城市新中心城市设计》、《杭州市钱塘江两岸城市景观设计招投标汇总方案》等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地域范围、不同的规划设计手段对江滨城市新中心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分析、研究与规划。
江滨城市新中心的启动建设,将对杭州城市总体布局产生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由秋涛路、艮山路两条
城市快速路和铁路东线及钱塘江所围合的区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将上述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区块,统一编制整体协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既是加速江滨城市新中心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更是加速以江滨城市新中心为核心的钱江新城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由鉴于此,杭州市规划局将钱江新城的规划范围扩大为由姚江路、钱江二桥、之江路、秋涛路、艮山路所围合的区域,面积约16.8平方公里。
2.本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
规划方案招标文件对本规划设计提出的要求是:
(1)符合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所涉及的相关规划、国家法规和规定;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提出的原则要求。
(2)对规划范围内的各项用地通盘考虑,特别处理好城市新中心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合理组织规划区域内路网,理顺与外围道路的关系;对完成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修改和建设性意见。
(3)充分考虑钱塘江沿江景观的要求,对运河沿线提出合理的开发方案。
(4)提出钱江新城的主要节点空间,并进行概念性城市设计。
根据上述要求,并从更大的区域范围认真分析了杭州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后钱江新城功能和容量等各方
面的变化,参考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的有关专题研究和概念规划文件及相关规划与城市设计文件,确定本规划的主要内容为:
(1)根据钱江新城在杭州新市区的空间区位和增强对周围区域的辐射带动力的要求,认真分析、研究并确定钱江新城的功能定位;
(2)在综合分析规划范围内地块的区位、景观、交通、用地等条件的基础上,合理组织钱江新城的总体规划布局;
(3)从新老中心的功能联系要求出发,进一步协调钱江新城在道路交通、景观等方面与整个城市的相互关系;
(4)充分挖掘与合理利用钱塘江、运河的景观资源,并以此构筑钱江新城的主要景观节点空间,进行概念性城市设计;
(5)以江滨城市新中心城市设计为基础,认真分析现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进行规划范围内功能分区及空间组织的必要调整;
二、规划依据和规划原则
初伏是几月几号2022年
1.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5)《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文员工作(6)《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7)《杭州市江干分区规划》
(8)《杭州市上城分区规划》
(9)《杭州市近江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金银铜铁打一城市名
(10)《杭州市望江热电厂及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11)《杭州市江干区运河以东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12)《杭州市新塘路以东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13)《杭州市江滨城市新中心城市设计》
(14)《杭州市钱塘江两岸城市景观设计招投标汇总方案》
(15)《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16)《杭州新市区地域空间布局结构研究》
(17)《杭州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2.规划原则
(1)功能完整性原则。钱江新城作为未来杭州城市的新中心,其功能必须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
(2)系统协调性原则。钱江新城是杭州城市整体的核心,但更是杭州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规划、建设必须与城市整体相协调;同时,其内部也是一个系统,必须保持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性。
(3)环境生态原则。钱江新城东临钱塘江,北部有大运河,自然环境条件十分优越,其规划与建设
必须充分加以利用,创造富有特的景观空间。
(4)规划延续性原则。江滨城市新中心已有许多规划,有的规划已在实施之中,后续的规划设计必须适当考虑既有规划及建设的现实,保持一定程度的规划连续性。
(5)实施可操作性原则。规划的实施受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政府的控制和引导、人们思想观念的演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较为长期的时间过程,规划应该超前,同时也应该注意可操作性。
三、城市形态结构的解读与认识
1.必要的说明
分析与研究杭州城市的形态结构不是本规划的工作任务,但是解读并认识有关杭州城市形态结构的规划文献,是合理地构思钱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的基础工作。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新近编制的几个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从不同的规划思路和研究方法对城市形态结构作了全面的分析与论证,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基本观点。考虑到城市中心区布局与城市形态结构的相互关系,更考虑到钱江新城已定位于杭州城市新中心之一的现实,城市形态结构的解读与认识暂且界定于与钱江新城中心区定位与规划相关的文献资料范围之内。
城市形态结构的演变与发展主要受到城市规模、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现有城市结构状况、骨干性交通干道布局以及政策调控意愿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次,不同地域空间尺度的研究可以得出不同的城市形态结构概念。由鉴于此,为解读并把握杭州城市的形态结构特征,暂且将地域范围限定于绕城高速公路围合的区域之内。
2.上层次规划的解读
(1)《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杭州市规划院)
——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手表排行榜大全
主城:现状人口(2000年)181.87万人,规划人口(2020年)160万人;
江南城:现状人口(2000年)52.25万人,规划人口(2020年)95万人;
下沙城:现状人口(2000年)11.22万人,规划人口(2020年)50万人。
合计人口:现状人口(2000年)245.33万人,规划人口(2020年)305万人。
——城市布局形态
由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心的沿江、跨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模式。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外围城区为新的城市增长空间,采取城镇带和卫星城点轴结合的发展方式,形成“掌型”城市布局形态。
中心城区以绕城公路围合的区域,由主城、江南城和下沙城组成。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文化教育、休闲娱乐、都市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功能,是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主城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信息、文化中心和旅游中心。通过“控制、疏散、重构”手段,实现城市中心区功能的重组、分化、再集聚创造发展空间,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和西湖风景名胜区;控制规模,疏解工业和居住用地,降低老城人口密度,增加城市公共绿地面积,提高环境质量;调整用地结构,增加综合服务类用地和就业岗位,重点发展以旅游服务、商贸、金融、信息咨询为主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城市品质,体现城市繁荣和活力。
江南城是主城人口和部分市级功能转移的接纳地,培育经济增长点的主要空间场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研服务产业、外向型和环保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下沙城作为城市主要的现代加工业基地,以发展中级出口导向型和高级进口替代型产业。接受主城工
业用地空间分布的转移。承担省会城市所提负的教育功能,以建设大学城为契机,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型生活气氛。
——绿生态开敞空间
在各组团之间,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等形成绿开敞空间,划定生态环境敏感区,避免城市连片发展而影响生态、景观和城市整体环境水平。
●钱塘江绿生态轴
●西湖风景名胜区——灵龙风景区
——道路交通
以快速路为主骨架,结合其它主次干路,组成以方格网为基础的环形加对外放射的城市路网系统。
城市快速路形成“一环二横二纵”的系统。
●“一环”:以绕城公路组成城市环路。
●“二横”:德胜路(紫金港路——下沙——萧山头蓬)
●320国道——之江大桥——长河——萧山城区——104国道
●“二纵”:中河路——复兴大桥——长河——绕城公路
●九沙大桥——104国道——绕城公路海尔双门冰箱尺寸
轨道交通线网布局以东西线和南北线组成的“十”字线为骨干,与其它轨道线路一起最终形成一个贯通城市各组团及组团内部各主要客运交通集散点的轨道交通网络。
●东西线:东起下沙,西止留下、老余杭。
●南北线:南起萧山,北止临平。
(2)《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南京大学)
——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江北老城区:160万人
江南新城:180万人
下沙:20万人
合计人口:360万人。
——城市布局形态
城市布局形态为“双核两轴”。
●双核:江北老城区和江南新市区
江北老城区:都市区的旅游、商贸、文教、居住与行政管理中心。
江南新城:都市区的CBD内核区(含省级行政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汇集区、高教产业区、与老城区并重的生活居住核心。
下沙: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配套生活居住的辅城。
●双轴:横轴——横贯都市区东西的钱江自然生态轴;纵轴——纵贯都市区南北的城市发展轴。
——京杭运河水运通道
未来随着其它运输方式的发展,以及钱塘江流域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矿建物资输出将逐渐减少,“北煤南运”的功能也正在弱化,运河货运功能的衰落不可避免。运河近期保持货运功能,远期以
文化、生态、旅游等功能为主。
(3)《杭州新市区地域空间布局结构研究》(同济大学)
平行结构、轴向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
——东部发展轴
依托临平镇、乔司编组站、下沙新城、萧山机场、瓜沥镇形成跨越钱塘江的现代制造业产业带。产业带由若干特显著、功能各异的工业园区纵向排列,园区之间既有便捷的轴向交通联系,又有足够的绿开敞空间隔离,充分体现新型都市型工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等绿产业特征。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句子
该区重点布置现代制造产业,依托优势行业,加大应用高新技术、知识资源,改造和提高现有优势产业的技术层次、经营管理水平,扩大其各方面的市场竞争优势,形成拥有以电子通信、食品饮料、电气机械、精细化工、服装纺织为主体的制造业格局。
——中部发展轴
依托超山风景区、半山、笕桥机场、农田保护区、钱江南部山峦、水源保护地以及其间分布的大型交通用地和其它市政设施用地,建设一条由山丘、平原、坡地、水域等构成的绿轴线。
该轴的空间形态定位是形成生态良好、生物多样、水网纵横、风景优美的绿开敞空间,将东部发展轴和西部发展轴有机结合并避免无序连接蔓延。轴线内以低密度、低强度开发为原则,提倡开发都市型农业,同时成为容纳城市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的主要空间。比如沪杭甬高速公路、01省道、沪杭铁路、艮山路、德胜路等;乔司编组站、笕桥机场、火车站东站、东站公交枢纽等;四堡污水处理厂、萧山污水处理厂、彭东变电站、钱塘变电站、东郊灌瓶厂等。
——西部发展轴
随着中心城人口、功能向萧山方向的转移,以及滨江城市新行政中心的建设,杭州市的纵向发展轴线东移,重心倾向钱江三桥所在的城市轴线,并成为杭州主城跨江南下的主要发展带。
该轴是城市的主要生活服务带,包括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功能,也可适当布置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通过降低老城人口密度、增加就业岗位为城市中心区功能的重组、分化、再集聚创造空间,形成江北滨湖旅游服务区、商业金融区、行政办公区、北部工业区和江南滨江工业园区、教育园区、会展中心及高级住宅区为主的杭州主城,真正实现功能性的跨江发展,而不仅是空间的无序蔓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