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教育实践标准体系的构建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0年12月20日Dec.20 2020
第40卷  第12期
Vo1.40  No.12
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0.12.043
师范生教育实践标准体系的构建
秦中书 陈 琳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524)
摘 要:教师教育改革对师范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内在要求,振兴教师教育和对接基础教育的现实需要,师范生教育实践标准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以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为一体的教育实践标准体系,以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分类分阶段设计标准、职前职后一体化贯通为原则。该标准体系以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一践行三学会”为指导,明确实践形式和实践要求,实现多维能力目标,从准入、操作、管理、能力考核四个方面进行标准化建设。
关键词:教育实践;标准;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0)12-0096-03
近年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成为教育热点。师范专业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肩负实施职前教师培养的重任,需要在合理设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重要环节,旨在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师范生教育实践存在重实习、轻见习和研习,重课堂教学、轻班主任工作,重动员组织、轻考核评价的弊病,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实施标准化建设。2016年3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从目标、内容、形式、指导、评价、基地、经费等多方面加强了对师范生教育实践整体规划与要求[1]。基于此,师范专业应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积极思考构建教育实践标准体系的具体路径。
一、构建师范生教育实践标准体系的理据
(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内在要求
自20世纪60年代教师专业化概念被提出以来,教师便被视为一种专门的职业。80年代,世界各国兴起了教师专业化运动,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教育的核心理念。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途径是
建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其检测内容是教师专业能力。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将实践取向作为三大基本理念之一,指出“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2]。教师教育相关课程必须实现教育理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大目标,其中教育实践与体验中以观摩、参与和研究为主要形式,分别对应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基础教育各级各类教师专业标准主要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教育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践的标准化实施能促进师范生在实践中强化理念、培养师德、内化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能力。
(二)振兴教师教育的必然要求闯红灯扣几分罚多少钱
2018年国家出台的教师队伍建设系列文件均指向教育实践问题。《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提出将参加教育教学实践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3]。《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师范生培养应“明确教育实践的目标任务,构建全方位教育实践内容体系”[4]。《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把着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作为重要的改革任务和重要举措,要求“建立健全贯穿培养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前后衔接、阶梯递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5]。由此可见,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改革中的难题和重点,事关教师队伍的整体质
量和水平提升。
收稿日期:2020-12-03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师范认证背景下的民办院校英语专业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探究”(项目编号:193283)。
作者简介:秦中书(1981— ),女,四川泸县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翻译理论与实践。陈琳(1976— ),女,四川乐山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英语语言学。
·96·
(三)对接基础教育的现实需要
12306每天几点放票
高校师范专业为基础教育输送教师人才,毕业生能否能胜任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取决于其教育实践能力的高低。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高校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制定公开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一践行三学会”的具体毕业要求须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须对毕业要求形成有效支撑。认证的根本目的是克服高校人才输出与基础教育人才输入之间的供需矛盾,纠正高校师范专业办学实际与基础教育需求脱节的弊病,解决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常见问题。由此可见,通过教育实践整合学
悼念袁隆平的句子科知识和教育理论,制定师范生教育实践标准体系具有现实紧迫性。
二、师范生教育实践标准的设计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师范生教育实践应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病,探索教育实践与教师教育课程有效衔接和融合的路径,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知识既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实践知识。教育学理论知识能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探究和合作反思而形成的实践能力能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同时内化和丰富理论知识。
(二)分类分阶段设计标准
教育实践贯通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学校要统筹安排,分类分阶段设计标准体系,重点抓好各教育实践的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各种教育实践形式既有时间的先后区别,更有要求和难度的递进。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1个学期,一般可按见习—实习—研习的方式依次开展,其中研习的内容可与实习相融合。高校应与基础学校联合制订实习计划,明确实习准备、环境适应、教学观摩、合作教学、独立教学和开展评价交流等各阶段性任务,并将具体任务分解到每周执行。
(三)职前职后一体化贯通
“由于教师的教学知识既要靠职前的培养,也要靠职后的训练,我们可以根据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学知识的实际需求对教师职前和职后的教育实践课程进行一体化构建。”[6]根据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能预期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的发展情况,这表明师范生培养应着眼于职前和职后一体化贯通。教育实践能力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重点内容,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产出导向即是瞄准未来教师职后发展目标而提出的核心理念,高校应根据职后教师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调整现有的教育实践方案,其教育实践成果也能为基础教育的教师职后培训提供参考。
三、师范生教育实践标准体系
关于教师节的内容 文字《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提出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以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为主要模块”[1],内容上主要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
(一)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是教育实践的三大内容,它们既有时间先后的区别,又有目标任务的不同。教育见习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职业认知、养成师德规范和树立教育情怀,其实践形式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教学案例展播、校园参观或访谈、课堂观摩、支教或社会服务。通过校内组织的实践体验活动或让学生亲临中小学教学实践场域,从而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感受充满冲突的课堂情景、教学实践问题的挑战,以激发探究教育教学理论的动机和学习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需求”[7],见习的对
象包括教学场景、案例或教学活动中的参与主体。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内容,师范生在具备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完成教学技能训练后,采取分散或集中的形式,到实习单位开展教学实践和班级管理等工作,通过适应准备、教学设计、集体备课、试讲、正式讲授等各个环节,获得实践教学体验,逐步建构实践性知识,提升教育实践能力,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不断面临真实教学困难,需要中小学和大学教师的双重实习指导,在团队协作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促进职前合格准教师的成长。
教育研习是教育实践的进阶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教育批判反思的习惯,对教学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课堂观察、议课评课、案例分析,教学研讨等,要求学生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挖掘研究论题,开展教育叙事,撰写心得体会,形成不断总结、反思、批判和改进的思维,寻求问题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从而实现实践能力的螺旋式上升。研习的成果可与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联,同时能助益学生提升科研素养,对职后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育实践的目标要求
qq撤回消息自定义师范类专业认证中的“一践行三学会”是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也是教育实践的目标要求和导向。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设计内容和制定标准,尤其是各项实践应达到具体的能力指标,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师范生的师德体验和职业认同,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教学能力和育
人能力,同时逐步提高专业发展能力。
(三)教育实践的创新形式
教育实习因受实习单位既定教学安排的制约,普遍存在学生实践工作不到位的情况,需要高校和中小学事先达成合作协议,保障主要内容不更改、标准不降低。相对而言,见习和研习可以突破时空限
·97·
制,更利于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和项目化设计,因此,可以将主题报告、专题论坛、校友交流作为教育实践形式。“随着教师职前实践教学取向的转换,一些整合理论与实践的工具,包括日志、札记和案例撰写被纳入实践教学之中”[8],所以教育实践的创新形式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四、教育实践的标准化实施
教育实践的标准化实施可从准入、操作、管理和能力考核四个方面入手,制定相应标准或要求。准入标准规定学生开展不同教育实践的基础条件和准入资格。以教育实习为例,学生必须在完成相关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学习,参加教学技能训练及测试之后才能准入实习单位进行正式实习。制定准入标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教育实践的质量。
计算机发展史
操作标准指教育实践的具体内容、实施方式、步骤措施、条件工具等。师范专业应创设开展教育实践的各项基础条件,制定见习、实习和研习大纲、手册或指南,明确标准要求和操作流程,让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以教育见习为例,可根据校情创新形式,如通过邀请优秀校友、中小学名师到校开展研讨交流活动,让师范生充分参与并体悟教师职业的规范要求,或通过教学案例展播让学生观察实际教学行为,增进实践性知识积累。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引入标准化建设思维,增强可操作性。
管理标准指对教育实践所涉及的各相关主体的职责和义务进行规约,确保实践顺利开展,取得实效。探索U-G-S(大学、政府、学校三方之间携手合作、协同创新的方式)实践模式,倡导大学与中小学形成伙伴协作关系,“这种伙伴协作是基于相互理解的高度信任,基于相互尊重的平等对话,基于共同参与的民主决策,基于共同目标的生成互动”[6]。管理指标将单位之间,生生、师生间的关系置于管理制度的统一指导和约束下,促进教育实践良性发展。
能力考核标准是指对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评价,以此检验实践取得的效果和成绩。“教育实习标准要能够支撑教育实习目标,明确规定实习结束时应达到的各方面能力的具体目标,即师范生参加教育实习后‘学到什么’和‘能做什么’。”[9]高
校应制定教育实践能力的质量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该标准要求评价方式、内容和主体应多元,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师范毕业生教育实践档案袋,为学生职后发展提供参考。
面对当前教师教育改革和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大趋势,高校师范专业要认清自身的基础条件和专业特性,谋求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和实践导向为基础,科学构建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突出抓好教育实践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开展标准化、专业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EB/OL].(2016-03-21)[2020-02-25].v.
cn/srcsite/A10/s7011/201604/t20160407_237042.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EB/OL].
(2011-10-08)[2020-02-25].v//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s6049/201110/xxgk_125722.html.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20)[2020-02-25].v.
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4]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EB/OL].(2018-03-22)[2020-02-25].v/srcsite/A10/s7034/201803/ t20180323_331063.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09-30)[2020-02-25].v/ 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_350998.html.
[6]何茜.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实践课程及其保障实施[J].
教育研究,2015(8):115-118.
[7]魏善春.论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支撑系统的构建[J].高等理科教育,2018(5):103-109.
[8]杨燕燕.论教师职前实践教学的取向转换[J].教育研究,2012(5):84-89.
[9]赵建华,陈宝旺.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教育实习改革探析[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2):1-5.
(责任编辑:赵振)
·9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