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三)
一、选择题
1.鲜卑作为一个部落集团的名称,约始见于东汉。“鲜卑郭洛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郭洛”为兽之义,“鲜卑”意为吉祥或神,合之为瑞兽或神兽。由此可见,鲜卑族的兴起( )
A.带有浓厚的农耕生活特 B.具有较强的宗教生活彩
C.内含浓郁的游牧生活遗存 D.外采先进的汉族生产方式
答案 B
解析 抓住题干材料关键句“‘鲜卑’意为吉祥或神,合之为瑞兽或神兽”进行思考。
2.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的局面,这种局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北魏实行了( )
A.编户制度 B.政策
C.宗主督护制度 D.民族歧视政策
答案 C
解析 在北魏完成统一后,统治者在地方上建立了宗主督护制,出任宗主的多是地方豪强。这样,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使人民的负担空前沉重,苦不堪言。
外地人在北京买房3.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的民族矛盾,表述正确的是( )
A.是鲜卑贵族与汉族普通民众的矛盾
B.是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
C.是汉族地主与鲜卑下层人民之间的矛盾
D.既有鲜卑贵族与各族下层民众之间的矛盾,也有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
答案 D
解析 北魏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地主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但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颇为悬殊,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也充满了矛盾,故选D项。
4.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吏治清明 B.粮食产量增加
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 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可知涉及了孝文帝的两项改革措施:俸禄制和均田制。A项仅是俸禄制的作用,B、C两项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俸禄制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均田制不仅使农民获得一定量的土地,而且明确了农民的赋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
地板十大品5.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赋税制度 B.推行政策
C.加强集权 D.整顿吏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爵无禄”“以为官司之禄”和“赃满一匹者死”可知是北魏制定的官吏俸禄制度,其目的是整顿吏治。
6.《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 B.③④维嘉结婚了吗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7.(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中的“外谋南伐”“其实迁也”表明,孝文帝对迁都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也说明C项正确。由“众心恋旧”说明B项正确。由“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可知D项正确。
8.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女主播朱丹“雁臣”,这种现象说明( )
①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 ②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 ③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 ④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解题的突破口在④,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决心并未因保守贵族的反对而动摇,最终取
得成功,因此④表述有误,包含④的选项予以排除。
9.下列史料无法直接反映出北魏时期洛阳繁荣景象的是( )
A.“宫阙壮丽,列树成行”
B.“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C.“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D.“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答案 C
解析 只要知道“路有行馑”的含义就可以直接选定,而A、B、D都反映了城市的繁荣或商业的兴盛。
10.下图是魏碑书法,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北魏书法刚劲有力,气势浑厚,别具风格
B.反映了北魏政府重视学习汉族文化
技校有什么专业C.魏碑体现了北魏民族融合的特征
D.鲜卑文化已经被汉文化同化而消失
答案 D
解析 通过图片不难看出魏碑中的文字有刚劲有力、气势浑厚的特点,它是北魏民族融合的表现,但不是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的诠释。
11.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租调制 D.政策
答案 D
解析 说孝文帝是盖世英雄,是指政策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说孝文帝是千古罪人,是指政策改变了鲜卑族骑射的传统,使原先的优势丧失。
12.“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下列哪次改革的描述(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李悝变法 D.孝文帝改革
答案 D
解析 “游牧文化”演变为“农耕文化”,四个备选项中只有孝文帝改革的史实符合,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答案 (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措施。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总结,它体现了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第二小问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要注意只回答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的内容。第(2)问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太子反对改革表明改革面临阻力;而孝文帝废太子则表明他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洛阳之愈深,而腐化乃愈甚,其同时之代北六镇保守胡化亦愈固,即反抗洛阳之腐化力因随之而益强。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材料三 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钱穆《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魏之衰弱”的理由。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改革带来的问题。材料三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与材料一、二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
答案 (1)理由:急于,导致矫枉过正;重文轻武,削弱了北魏的军力。
问题:的鲜卑贵族日益腐化堕落;鲜卑民族内部出现分化。
不同:用辩证和发展的视角评价孝文帝改革,比较客观公允。
(2)政治因素、时代发展、史学研究方法、史料占有、史观、个人立场等。(答出其中四点、言之成理即可)
洛克王国灵石猴解析 (1)紧紧围绕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概括。(2)从政治、时代、史学研究方法、个人立场等角度归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