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科工科化”特建设研究--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9期(总第461期)
-302-
科教论坛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科工科化”特建设研究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
夏 莲
(安徽建筑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通过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概况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得出“管理学科工科化”特建设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探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科工科化”特建设的必要性,并从师资队伍构建、实验室建设、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以及培养模式创新建设这几方面分析特专业建设路径。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科工科化;特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概况
1.1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背景
(1)萌芽阶段(1955~1966年):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萌芽起源于东北,最初是向前苏联学习土地规划专业知识,发展于农科学校,主要开展与土地规划相关的教学及科学研究。
(2)停滞阶段(1966~1984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断教学,受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影响,该阶段专业被撤消停止招生。
(3)起步阶段(1985~1990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土地管理实务工作开始起步。各个高校也相继开设或恢复与土地管理相关的土地规划、土地管理等专业。但该阶段专业在学科性质、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等方面都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东北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开设的“农业资源经济与土地利用管理”硕士点,标志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始硕士研究生教育。
(4)发展阶段(1991~1997年):随着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该阶段各高校纷纷开设了与土地资源相关的专业,如土地规划与利用、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以及资源环境等专业,此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发展迅速。南京农业大学最先创办“农业资源经济与土地利用管理”博士点,至此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研究生的完整高等教育体系。
(5)统一阶段(1997年至今):由于中国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原相关各个专业合并统一,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属于公共管理二级学科。目前全国开办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约90余所高等院校,开办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点教育高等院校约60所,设立了土地资源管理博士点高等院校约20多所。至此土地资源管理学科进入相对统一的稳定发展阶段。1.2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定位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最初发端于农业院校,称为土地规划或土地规划与管理,授工学学位。后来部分学校开设房地产
经营与管理或者土地管理专业,授经济学学位。而在中国高等教育本科专业学科调整时,将之前相关的各个专业统一称为土地资源管理,划归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授管理学学位。但事实上,土地资源管理其应用型、操作性及实践性要远强过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属其他几个专业,对实际应用能力要求较高。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2012年)中明确规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既可以授予管理学学位,也可以授予工学学位,这也是承认了土地资源管理与公共管理下属其他学科不同,而是兼有“工科”性质。1.3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趋势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经历了萌芽、发展、完善到统一的各个阶段,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为适应形势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需求而进行及时的调整。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具体表现在:
(1)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与土地资源配置调控:土地资源是城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载体,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将影响到土地资源配置与空间布局,只有深入剖析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土地问题,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下土地资源调控作用与协调发展策略。
(2)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突破点之一则是土地制度改革,人口城镇化伴随着土地城镇化,劳动力和土地重组配置逐渐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土地政策的时效性问题引人关注,在此过程中,农村集体土地的确权及流转制度的改革则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必要途径。
(3)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市场建设:土地市场是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不可避免存在集体土地所有权征收和土地权利的流转,健康有序的土地市场建设不仅可以有效保障新型城镇化发展,也可以公平公正的实现土地收益在相关权利主体上的合理、公平分配,并可保护土地生产、生态和社会效益。
(4)城乡转型与土地利用矛盾协调:中国的城镇化更多地
[收稿日期] 2019-03-11
[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7zzg04: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安徽省质量工程校级一般教学研究项目(2016yx04:《管理学科工科化
视阈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作者简介]夏莲(1985—),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建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土地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科教论坛
体现为土地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城乡定位如何转型,城乡一体化市场如何建立,在此过程中,土地利用矛盾不断,因此协调土地利用多方利益主体矛盾对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有着重大意义。
(5)新型城镇化与土地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管理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及技术应用问题等愈加受到关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土地资源本身,还涉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地方政府的治理等多个方面,是未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一个重要的方向。
1.4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建设定位删掉的照片咋恢复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土地科学理论研究在不断深入,另一方面随着各种新兴科学技术在土地管理方面的应用,土地资源管理将不断向信息化、工程化、规范化推进。在新型城镇化经济不断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要
求既掌握管理类学科的理论知识,又掌握工程类学科的技术能力,既能从事管理型工作,又可从事技术业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管理学科工科化”成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因此,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首先应充分体现学生社会责任、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三位一体”目标,将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围绕“管理学”,强调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明确工程技术应用的重要性,结合“管理”与“技术”结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将技术应用的内容渗透到理论教学内容中,使管理学理论因技术含量的扩充而更具实用性。在人才教学与培养过程中,借鉴工科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融会贯通,工管结合。
2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1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微笑日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首要问题便是土地使用形式的改变,城市化进程中已经引起了各种土地利用问题,并伴随着一系列的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利用问题以及土地制度改革一方面需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者加强对此过程中存在土地利用问题研究,另一方面这些改革则提供了巨大的就业空间,特别是在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征收、土地估价、土地测量等行业,
向社会增加了土地资源管理人才需求。随着土地确权的规范化和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升温,未来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正向市场化、法制化管理和高科技信息化管理的方向转变。2.2 学科发展的需要
考虑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转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出现了以下问题:第一,学科发展没有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发挥土地资源管理应有的专业优势;第二,学科定位发生偏差,文科化的倾向严重,大多学校都授予管理学学位,急需的理学、工学门类的土地科技人才培养渠道不畅、数量不足;第三,工程技术课程欠缺,课程体系不够成熟,如测量、土地信息系统等技术课程不够重视,没有体现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第四,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很多学校没有独立专业实验室,没有充足的实习就业基地,也没有支撑教学发展的研究机构,仅以课堂理论教学作为学生培养的全部环节。
2.3 彰显学校办学特的需要
(1)全国部分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办学方向比较。从全国范围来看,各类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了两个特:一是院校特。由于不同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大多依据原有学科基础逐渐形成了专业院校特。如南京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为土地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武汉大学在测绘学基础上发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干学科为土地信息技术及应用;中国人民大学主干学科为不动产评价和公共政策学;华中农业大学则为土地管理学及土地利用规划。二是地
方特。院校的学科发展需要服务于当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各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如,南京农业大学位于东南区域,土地资产化发展迅速,其课程设置以经济管理类为主;东北地区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决定农业生产占有重要地位,其课程也着重偏重于农学类。
(2)安徽省内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办学方向比较。从整个安徽省来看,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校加上安徽建筑大学,仅有5所。除了安徽农业大学自1997年开设此专业,其办学方向及特点相对较为明晰,以“农”或“地”为特,教学内容以农学、地学、资源学为主,其他学校都是相对较晚开设,大多借助其他相近专业,如安徽财经大学和池州学院都是在房地产经营与股价专业基础上开设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办学方向及特点并不明晰。与全国其他高校相比,安徽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缓慢,且办学特不明显。
2.4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专业特点较强、涉及学科较多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一直以来活跃在城市与区域规划、国土规划与管理、景观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第一线。随着我国土地制度不断深入改革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现代化和规范化的推进,社会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高级专门人才。由于该专业是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学科支撑的专业,是与多学科紧密联系的交叉边缘学科,因此,本专业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这些用人单位对专业要求也比较高。
通过对安徽多家土地相关公司企业的调研可以发现:以安徽目前仅有的五所高校所培养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数量上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旺盛需求,还处于“供小于求”的态势。而另一方面大多公司也表示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往往更侧重理论教学,而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信息系统、遥感应用技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不动产评估以及地籍测量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一些技术型的课程,如遥感技术、MATLAB、SPSS应用、GIS二次开发等课程在安徽其他高校都没有开设,学生如果在学校没有接触过实践教学,在公司需要相当长的适应时间,这无疑是在社会上的二次培训,因此用人单位也表示希望学生在校就应该受到一定程度的实践训练,
2.5平方电线负荷夏 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科工科化”特建设研究
-30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9期(总第461期)
-304-
科教论坛
才能更好的掌握土地学科应用技术,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 安徽建筑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建设
3.1 专业建设特定位
安徽建筑大学作为安徽省内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的工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定位服务新型城镇化,特发展专业“管理学科工科化”,在“加强重点、突出特、扩大优势、协调发展”的原则下,按照“联合、交叉、前沿、急需”的原则,确定主攻和重点发展方向,以土地测量、土地规划以及土地估价三个方向为本专业的主要特,依托学校测绘学、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工程技术的学科优势,强化国土资源管理的“土地测绘与信息技术”、“土地规划与整理复垦” 以及“土地评价与规划”三个主要技术方向,不仅可以还原土地资源管理本身的“工科”性质,更可以满足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需求,优化安徽省学科专业结构,实现“管理学科工科化”的办学特点,且加强了专业应用性。
在此基础上,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城市化迅速发展对土地资源急需保护的新形势下,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素质,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并提高学生的就业率。3.2 师资队伍构建
专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应从人才引进的政策上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建设有着强有力的保障措施。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初步建立,且逐步引进高水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完善师资职称结构,来源结构以及年龄结构。根据实际情况,持续加强对教师的进修培训,
并从企事业单位引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补充高校实践型教师数量不足。并完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将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均衡考虑,将指导学生参与实践型教学纳入职称评定指标中。3.3 实验室建设
(1)基础实验。基础实验针对基础课程开设。主要包括计算机语言实验(C ,VB )、多媒体技术、办公软件应用(Office 系列)等,也包括自然地理学、土地资源学、工程测量实验等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指导,使学生具备初步软件应用能力,以及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
(2)专业实验。专业课程实验针对专业课开设,主要包括AUTOCAD 软件应用、地图学实验、全球定位系统应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及解译、地理信息系统等实际操作实验,专业应用性较强,目的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应用,了解土地信息化管理基本应用要求。
(3)综合实验。综合实验是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型实验,综合专业知识,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的安排,最终完成课程报告,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告、土地评估报告,城乡规划报告、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等,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综合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也从就业层面考虑市场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3.4 实习基地建设
刘德华 新义安
高校拥有人力资源和前沿学科理论优势,校外实习基地拥有社会实践优势和资金支持优势,通过与基
地建立长期的紧密科研合作关系,将高校理论水平优势与社会的实践需求紧密结合一起,学校与企业双方定期就相关热点问题进行研讨,并开展合作研究。一方面把科研技术转变为社会生产力,创造企业生产价值,通过利用高校和基地的互动达到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健全和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实习管理工作制度,保证学生在校外教学实习工作质量的提高。3.5 就业基地建设
据调研结果显示,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有需求的,一部分是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更多的是相关性企事业单位及公司,特别是涉及土地测量、评价、规划等具体技术业务的具有相关资质的公司。因此,在专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深入拓展就业基地,保证优秀实习生可以留在公司就业,减少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及磨合时间,也可提高学生就业率,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3.6 培养模式创新
在培养模式上,提出校内外“双导师”运行机制,不仅是简单的将学生分配到实习单位,而是通过构建“学生—实习单位—学校”三方机制,由校内外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的全过程。指导老师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协作:校外指导老师应了解学校对学生实习的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具体问题指导培养学生;校内指导老师应为学生实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理论知识指导。总体来说,校内指导老师侧重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等学术上的理论指导,而校外指导老师则强调对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指导,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种“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可加强社会用人单位与高校的直接联系,将高校的理论水平优势与社会的应用实践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
学生、企业、学校的“三赢”新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新举,于开琴,王瑷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现状与对策[J].
学理论,2010(31):285-287.
[2] 卢新海,张继道.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
中国地质教育,2007(02):30-33.
[3] 陈文波.新形势下地方农林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再定位与思
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01):6-8.
侵害名誉权
[4] 李武艳,鲍海君.新型城镇化与土地资源管理创新——第十二届
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暨中国土地科学论坛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11):85-89.缙怎么读
[5] 文枫.基于工程实践能力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02):171-172+150.[6] 周伟,袁春,付梅臣,等.土地资源管理特专业建设的实践[J].
中国地质教育,2012,21(02):38-43.
[7] 郄瑞卿,赵玲,李春林,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体系构建
的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10(05):61-62+12.
[8] 陈美球,黄贤金,周丙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实习校内外
“双导师”机制的构建与应用[J].高教论坛,2009(06):26-29.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