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朋友圈中个人隐私权的跨域保护
作者:窦心悦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12期
作者:窦心悦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12期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提高了信息交流的便利程度,另一方面却使人们的个人隐私在虚拟的互联网空间中变得脆弱不堪。作为新兴媒体的代表,既为受众提供了自由发声的平台,同时其私密性越来越受到来自各方的挑战。因此,本文重点探究朋友圈中的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强调平台自身的自律、新闻媒体报道的慎重以及广大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
关于雨的句子关键词:;个人隐私权;私域;公域;跨域保护
九九重阳节祝福语大全 新兴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流方式,每个人既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又是受众,同时也是传播媒介工商管理学课程”。[1]爱转角这虽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机会进行信息交换与共享,但这种先进技术在法律不完善、使用者不理性的环境中运用时,窥探私人领域就变得更加容易。而朋友圈在成立最初时被定为为“私人领域”,近些年却逐渐向“公共领域”发生着转变,加剧了个人隐私权保护的难度。本文将探究朋友圈中的个人隐私权从“私域”到隐藏文件无法显示“公域”
跨越过程中保护的难度和出现的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策略。
一、侵权主体的变化:对非公众人物个人隐私权的侵犯
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2]
在尚未风靡以前,学者们在讨论互联网环境下个人隐私权保护这一问题时,常常以明星等公众人物作为分析案例。然而,自从得以普及之后,隐私权的侵犯对象逐渐从公众人物转移到了非公众人物。从西安医护人员在手术台旁拍摄照片的流出,到“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这封别具一格的辞职信的“被”公开,再到南京某墓园推出的“直播代扫墓”活动的举办,普通人的个人隐私权被侵犯的现象越来越密集。网友们将朋友圈的信息随手转发到微博这一开放性平台中,使个人隐私被迫从朋友圈转载到微博中。这种空间的置换实质上是将私人领域的事情放置于公共领域,相当于微博作为“公众媒体”介入了私人领域。在没有经过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这一“跨域”实则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并不合乎媒介伦理。西印度岛位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