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地方红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以海陆丰革命老区为例
|RADIO &TV JOURNAL 2021.5
一、海陆丰革命老区红文化现状
海陆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一块红的土地,
是全国农民运动的发源地、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诞生
地、全国十三块红根据地之一。早在90多年前,
英雄的海陆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举行了三次革命武装起义,
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颁发了全国第一部土地法案,
率先完成土地革命。海陆丰精神与红船精神、
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共产党人薪火相传的红基因、精神源泉。汕尾当前正全力挖掘和保护红资源,
展示海陆丰红文化魅力。2021年普查出来的革命遗址达613处、红村落873个,汕尾成为广东省革命遗址数量最多的地级市。女主角很冷的小说
(一)红文化升级改造成果显著
近年来,汕尾全力挖掘提升红文化资源,
海陆丰革命老区的名片不断被擦亮。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汕尾市不断加强对红文化遗址的升级改造工作,这一举措也得到了海陆丰革命老区人民的大力支
持。2017年11月,海丰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
启动对红宫红场的升级改造工程,不仅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对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进行全面装修升级,还对红宫红场周边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和亮化、净化、美化,打造了长达3公里、全国独一无二的“红文化街”。海丰县附城镇的新山村则积极探索“红+旅游发展”做法,以红文化为依托,通过科学规划,修缮了义平社农会馆和农军队部等旧址,整合了红、蓝、绿、古的旅游资源特,绘制了二十多幅反映新山革命历史的巨型画作,一座集教
育、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红新农村”
已经初具规模。更有陆丰市城东镇炎围村下属的炎苍埔自然村村民,
自发组织捐款活动,助力打造“红”
新农村,为村里修复红革命遗址捐献了近千万元。党和政府与人民众携
手并进,将散落在各乡村的人文景观、
革命遗址串点成线,许多具有现代特的红经典景区正在海陆丰革命老区逐步形成。
(二)红文化品牌形象传播效果
大众传媒在城市品牌形象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陆丰革命老区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努力。2018年取材自海丰县的大型红题材电视连续剧
《彭湃》在央视播出。海丰县加大对红革命史料的挖掘
整理力度,在推出研究成果的同时,运用非遗文化形式演绎红文化,精心打造“不朽丰碑
·红华章”大型红故事汇。白字戏《彭湃之母》
唱响南粤大地,好评如潮。红经典歌曲《奔向海陆丰》
在当地耳熟能详,“革命老区·红印记”大型美术作品展等活动深入人心。
一系列的传播活动对宣传海陆丰这片红土地的革命历史和
提升汕尾市形象有很大的帮助,
苏轼《定风波》原文
同时也为这块红革命根据地带来了发展红文化产业的大好时机。
二、革命老区红文化传播与弘扬的困境
(一)传播范围仍带有地域局限性
对当地居民调研访谈发现,
除节假日会有广东省内周边城市的旅客来到海陆丰革命老区感受红文化的浓烈氛围以外,接受红文化熏陶的大部分受众主要来猜不透
自当地的政府党员干部和当地学校的学生,
传播范围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究其原因,
是没有利用好全媒体和全域旅游时代的传播特征,
依旧停留在广播、报刊与电视的传统传播方式上。近几年,
虽然相关部门也做出了一些改进,例如利用等线上平台进行宣
传,征集红文化的微视频制作比赛和举行
“革命历史大讲堂———社科专家话汕尾红文化名片”的文化活动等,但知名度与影响力依旧不高,没有充分发挥传播方式和传播载体的多样化和时代性,无法做到线上线下、传统媒体与创意媒体的全面结合。
(二)红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从2017年到2020年,汕尾创文工作在省文明委的各类相关测评和考核中均取得优异成绩,成为全省文明
创建后起争先的典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虽然创文成效显著,
但红旅游配套建设的滞后也导致了红旅游知名度不高和传播力较差。
以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为例,
周边街道特鲜明的红文化街区和随处可见的红标语,
让人感受到了浓烈的红气息,但许多游客却因为没有配套的停车场而犯难。进入纪念馆内,雕像与墙面等红建筑都已在保
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装修翻新,
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但馆内依旧是传统参馆模式,
讲解员需要预约,却没有相关的网站与可以提前进行了解,
馆内也没有数字化设施可以让游客自主深入体验红革命历史
视听解读
新闻与传播新媒体视域下地方红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
—以海陆丰革命老区为例阴吴艾杭
摘要:红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的先进文
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地方红文化的传播,可借助新媒体交互性强、多元化的
特征,丰富地方红文化的传播渠道,提高地方红文化的竞争力,创新传承地方红文化的发展模式,让地方红
文化的传播走向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红文化;海陆丰革命老区;重阳节祝福
新媒体176
一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在景区数字化建设如火如荼的时代,海陆丰革命老区的红景区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游客体验感不
佳,造成传播效果相对较差。滞后的红旅游配套设施,使革命老区的红旅游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市场。
(三)红文创产品开发较为落后
红文创产品是以红文化为基础和对象,依托创意人的智慧和科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市场需求的商品。它以红文化为载体,是红文化的体现。各地依托红文化资源特别是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和红旅游景点等红基因库,开发了大量富有特、受到消费者欢迎的红文创产品。消费者购买红文创产品是对其背后文化的一种认可,购买红文创产品的同时,也促使产品中融合的红元素得到传播,红文创产品的流通无形中也让产品中的红文化信息得到推广。近几年海陆丰革命老区的文创产业也开始慢慢发展,具有海陆丰本土气息的虎狮文创产品分别在深圳市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汕尾市“非遗+旅游”特产品推介直播活动中亮相,受到青年体的喜爱。但是除了与特农产品结合的红旅游商品之外,当地的红文创产品店几乎为零。除了实体产品与专卖店的缺乏,线上平台也鲜少有地方红文创产品的身影。在其他同类的红旅游地区,红文创产品的门类已经发展到具有“数位化+新媒体”技术的多维度产品,而海陆丰革命老区在这方面明显没有形成独特的品牌效应,缺少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使红文化的传播力度大大减小。
三、传播与弘扬革命老区红文化的建议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多途径全方位进行传播
红文化的传播必须与时俱进,开拓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传播方式。第一,在新媒体时代,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建设智能旅游信息共享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虚拟化、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优化海陆丰革命老区全域旅游综合云平台,建设智慧旅游平台,强化大数据智能化在红景区的深度应用。第二,在传播内容的创新上,应注重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新,比如探索建立海陆丰革命老区红文化遗产数据库,建成“无实体围墙的红博物馆”,在红旧址纪念馆等地建立3D红影片体验区、VR体验区、陈设区及AR情景体验区,实现红场馆的全媒体阅读,使红文化通过各种载体的传播得到延伸。第三,地方文化通过新媒体向外界传播已经是常态,海陆丰革命老区也应通过各类门户网站、、、抖音、B站等平台的在线推广,加大对地方红文化资源的传播与弘扬,不断提高海陆丰革命老区红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完善和升级红旅游配套设施
海陆丰革命老区相关部门必须意识到红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对当地红旅游产业实行深化改革和宏观调控,推动其成为海陆丰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加大对红文化的传播与弘扬。首先,应强化升级海陆丰革命老区红景区的信息服务、问讯、物品寄存、公厕、饮水点、垃圾桶、停车场等一系列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公共服务配置,提高景区产品的价值和效用。其次,海陆丰红
文科什么专业好就业景区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旅游产品单一,未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综合红文化旅游项目。积极开发多种具有海陆丰特的创意红旅游产品与项目,加快建设速度,有助于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增强传播效果。最后,解说系统是红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景区向游客有效传播科普知识的重要渠道,是对旅游者旅游行为的一种关怀,纪念馆要尽快对解说系统进行升级,帮助游客了解相关信息,更好地引导游客去了解红文化的内涵。
(三)积极开拓以红文创产品为载体的红文化传播新路径
首先,深化对红文创产品的认识,在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尊重历史的同时进行创意开发,提升红文创产品的魅力。新媒体时代,开发者要打破对红文创产品想象力限制的堡垒,以专业的艺术审美和创造力去设计红文创产品,提高红文创产品的时尚感,带动红文创产品与其他领域相融合。在销售方面,融合地方特资源,积极拓展线上模式,在流量大的网络销售平台如淘宝、微店、拼多多等开设旗舰店,在抖音、、微博等网络营销平台进行相关推广。
其次,加强新媒体技术在红文创产品领域的运用,打造独具特的红文创产品。开发相关应用程序,让用户可以通过扫描红文化产品的二维码,在手机端了解其背后红文化的相关知识,听取红革命故事。与网红博主合作,用直播的形式展现红纪念馆的全貌,让受众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感受红文化,吸纳更多的人到革命老区当地进行参观,激发受众的旅游兴趣。借助网络、通信和数字
媒体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传播方式,让红文化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定制化和个性化传播,提升受众的体验,增强红文化传播的效能。
参考文献:
1.葛思坤.融媒体环境下城市红文化资源传播影响力提升研究——
—以广州市红史迹的传播现状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02):38-41.
2.吴玉,戴燕燕.互联网时代下旅游文创产品品牌年轻化策略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05):75-78.
3.邢佳妮.红文化传播力提升策略探析[J].理论导刊,2019(06):108-112.
4.曹燕宁.运用短视频传播红文化的路径探析[J].声屏世界,2019(01):23-24.
5.张理甫.媒介生态视域下的红文化网络传播[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24):86-88.
基金项目:广东培正学院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新媒体视域下地方红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以海陆丰革命老区为例”(项目编号:pzxk2021b029)。
(作者单位:广东培正学院
新闻与传播
177
视听2021.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