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冷娃”是“冷”还是“楞”——兼论关中人的性格
陕西“冷娃”是“冷”还是“楞”——兼论关中人的性格
文/傅功振
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吼破天。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要震翻。 陕西十大怪之一——唱戏吼起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陕西人豪爽、彪悍的性格。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1938年3月,日军牛岛、川岸师团兵临山西风陵渡,1938年7月,一支由三万多名“陕西楞娃”组成的队伍夜渡黄河,奉命阻击来犯日军。这支军队在中条山坚持抗战近三年,先后粉碎了日军的十一次大扫荡,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从此“楞娃”成为对陕西人的美称。
陕西冷娃的“冷”实质应该是“楞”。《陕西省志》第七十七卷载“三秦习尚中的豪气、犟劲和进取精神,是在
说性格
社会历史急剧发展中形成的。”《朱子诗集传》中说: “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然本
起初,岐风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则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矣!” 很显然,这里有一个“由周俗到秦俗”的发展过程,而“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乃是先秦生气勃勃的进取精神所显现出的豪气、犟劲和进取精神的先导。
“楞娃”内涵的形成在时间和
地理两个维度上绵延甚广。时间上
溯周秦,地域称关中地区,《史
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
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自西周
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
时1100多年。融和周代猃狁、秦汉
匈奴、隋唐形成的关陇集团,尤其头像中国国旗
是宋元明时期,西北多民族的融合
更为激烈,多元文化特征体现得更
为充分。
众所周知,炎帝、黄帝的族居
地和陵墓都在关中地区。从神话传
说和考古发掘看,出自中国西部的
炎帝和黄帝是公认的“人文初
祖”。考古发掘证实,关中是华夏
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
一。这里有一百万年前的蓝田人和
大荔人文化,以及仰韶文化的典型
代表半坡遗址,形成了最早的农
耕、房屋建筑、织布、制陶等生产
技术,甚至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
人们在文化研究中常借用“文
化基因”一词。就民俗事象的实质
而言,基因表现为民俗生存状态中
重要的“背景遗传”,即地域、自
然、气候、饮食、地理生态环境对
人的文化心态、性格品质、审美意
识等的形成所具有的潜移默化影
响。其实我国的先贤们对于这个问
题早已有精辟独到的见解与认
识——方言对不同地域的人的性格
特征也有很大的影响。从文化基因
上说,《礼记·王制》中有 “广谷
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我
国以秦岭为界划出北方和南方,南
北方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生态形
成了不同的民俗文化。如在我国音
乐的两大派系中,北方声乐的高亢
嘹亮表现出北方人独有的粗犷与豪
放,而南方人则偏爱明快悠扬的典
雅之声,由此看出其人性偏于柔美
的一面。《汉书·地理志》中说
道:“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
土之风气。”我国秦岭以北为麦黍
文化,以南为稻作文化。古人称关中为沃野千里,其民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植五谷,重农抑商;南方得水,得江山之秀,明慧文巧。人情宽缓和柔。也可以这样说,稻作文化和麦黍文化两种基因是在不同背景环境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两种文化,是自然界的结构留在民族精神上的印记。《朱子诗注》曰“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众厚重质直。”
人们习惯用“生”、“冷(楞)”、“憎”、“倔”来形容“陕西冷(楞)娃”,下面就重点从这四字入手,进一步理解关中人性格特征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品质。
所谓“生”,我以为,既体现了关中人独有的精神气质,也有一个文明程度的问题。关中人习惯将那些不懂礼貌、不讲文明,但勇往直前、敢于冒险的人称为“生生”,生对熟而言,也就是不成熟、不老练、野性十足。正如《论语》中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而历史上的关中虽然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周礼的诞生地,但在历史上,其北边长期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地区。游牧文化的特点就是粗犷豪爽有余,温文尔雅不足,正如《延安府志》中所说:“民俗质木,尚简约,习仁义,多畜牧。”《葭州图经》曰“蕃汉互居,人性勇直,好尚武力,守望相助”以及葭州旧《志》曰“民俗质野而悍劲。”但是,这里的 “生”还与关中人受秦汉尚勇习气的影响密不可分,关中人传承着秦人勇猛刚直、开疆拓土的虎狼之遗风。从另一方面讲,由于两种文化的碰撞
与融合,使得关中人在汉代独尊儒术和宋明理学影响下,既保留有文化守成的性格,又传承着北方强悍文化特有的精神气概。所以,既不能把关中人的“生”过于美化,又不能一概否定。
晚安句子朋友圈
就“冷”而言,我很赞成李满
关中平原
十字军之王3
星先生的观点,即关中人面冷而心实、心热。但我以为冷是 “楞”的音转,或者说是楞的沉稳一面,即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反对圆滑、世故、世俗,敢说真话,敢于冒险、勇往直前。《延安府志》中有“尚气概,先勇力。俗骄悍,喜功利,习骑射,尚忠勇。”之语,《宰辛退月食录》中记载“秦人好斗,合阳独甚,平居睚眦,视生死甚轻”,朱子《秦风》诗注云:“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以善导之,则易兴起而笃于仁义;以猛驱之,则其强毅果敢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成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从这些记载看,关中人的性格中显然都具有“楞”的含义。这里的“楞”与“生”有相
似之处,即有棱有角,反对过于圆
滑,其实质就是讲,做人要有个性
有精神。
所谓“憎”,《说文》:
“憎,恶也。从心,曾声。”意
为:憎恨、嫌恶。一个“憎”字深
刻准确地体现了关中人爱憎分明、
嫉恶如仇的心理性格特征,“冷”
正是这种品质的体现。也可以理解
为噌,即叱责之意。关中人平时说话
高喉大嗓,好像与人吵架,而且直言
硬语, 说话不绕圈子,往往一语中
腊月打雷有什么预兆的。生长在皇天后土上的关中人,
最讲究一个“实”字、一个“直”
字。耿直、直率也是关中人最典型
的性格特征之一。
“倔”是关中人最独特的性格
脾气,“倔”意为:坚韧顽强,执
着。《玉篇·人部》:“倔,倔
强。性子直,态度生硬。”也就是
人们常说的关中人“认死理”、
“一根筋”、“硬折不弯”。《陕
西通志》卷之十四云:“人多醇
朴,立本务农,士尚气节,刚直不
屈。”这也是陕西人秉承儒家文化
精神实质“仁义礼智信”的集中体
现。
这几个字形象逼真地反映了关
中人的心态、脾性、品质和性格,
同时我们也能深刻体会出各民族融
合人类文明的历史沉淀。关中是中
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关中人
身上既有中华民族千年积淀的最优
秀品质,也不可避免地保留着游牧民
族“质朴”文明的影响。同时,我
们也应当看到,独尊儒术和宋明理
学的文化保守观念以及长期农耕生
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关中人身上的
小农保守意识与偏狭自私观念仍然
较为浓厚。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严
重影响着我们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
明、信息文明的转变。今天,作为
新一代的关中人,我们要摒弃质实许地山简介
有余而文史不足的缺陷,大力弘扬
关中楞娃身上可贵的有棱有角、独
立思考、勇往直前的精神,反对保
守和世俗,提倡敢说真话、匡扶正蔡知辰
义的人本精神。不断提高自身修
养,从而塑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
新的关中人的文化品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