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严格说是一篇驳论文,从文学体裁的角度来看是一篇杂文初中学生对于议论文接触得并不多,尤其又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无论是作品内容、背景还是作品的语言表达都让现代学生感到陌生因此,这是一篇教学难度较大的文章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简单议论文,对议论文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但驳论文在教科书中还是首次接触到,大部分学生对于驳论文的知识和驳论方法的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篇文章语言犀利尖锐,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读起来富有鼓动性;学生对于新文体、在生活中能用到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求知欲;这阶段的学生喜欢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积累词语,掌握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词的读音、词义,学会运用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 
2.认识和揣摩富于强烈感情彩的语言,体会鲁迅的语言艺术 
3.掌握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领会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l)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
驳论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武汉楼盘停工 业主抱团停贷【教学资源】视频、音频、课件、板书
【课前延伸】
1、复习议论文的阅读知识
2、熟读课文,简要了解写作背景,从文中出疑难问题,准备在课堂交流
3、通过注释和工具书,掌握生疏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4、请在课前交流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课题),新世纪,加人WTO、国足出线、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等(投影展示与此相关的照片),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2、出示课件《买汽车》,引出文章论证的方式(驳论)
七夕的诗孩子:妈妈,你为什么不买汽车呢?
妈妈:买不起呀
孩子:那怎么才能买上小汽车呢?
妈妈:你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就可以买小汽车了
孩子:那你小时候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
这个笑话,孩子的反驳很精彩,妈妈听了以后肯定会瞠目结舌,继而哈哈大笑驳论是一种与立论相对的论证方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一篇驳论文
驳论文文体知识:
  心理学考研驳论文: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
  驳论:正确的观点揭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一般结构和形式:
      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货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货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
3、播放影片《九一八事变》片段,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4、教师提示学习的相关要求(课件)
教学活动2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 正确读音、字义:课件(字词略)
2) 放音频文件:范读课文,学生画出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
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摆出敌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和论据 
第二部分:(3—5自然段)直接驳论证:失掉自信力的是反动统治者,并发展着自欺力(归谬) 
第三部分(6—8自然段)间接驳斥: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自信的中国人
第四部分:(9)提出判别标准: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明是非,识大义
1、学生速读课文1/2自然段,画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和错误依据
明确:投影展示: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错误论据:a、信地信物
b、信国联
c、求神拜佛
老师举一个类似的推理例子:我们班小明上课爱开小差,小东上课爱开小差,小梅也爱开小差,所以我们班所有同学上课都爱开小差,你同意这一结论吗?(以偏概全)
2、抽学生朗读3—5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反驳敌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投影展示
直接反驳: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他信力(仿词)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是批驳的突破口
3、作者确立了怎样的观点,以什么为论据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从而更有力的驳倒了敌论点?
6—8段,确立自己的观点: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列举了事实论据,从而否定了诬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无耻谰言
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用从古以来现在都有脊梁作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注解举例
埋头苦干的人 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
拼命硬干的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
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
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 
4、经过论证,关于自信力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小结:本文以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武器,一举击中其要害,反驳强劲有力同时确立与敌论点相反的观点,并列举事例证明,从而有力的驳倒了敌论点,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
间接反驳:正面立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正确论据:从古到今中国的脊梁
教学活动3
    三、揣摩语言,学习讽刺技巧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之喻既然为插入反动派胸膛里的匕首,力量从何而来呢?
一、抽生读课文,想一想力从何而来:
1.讽刺的力量:
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
1、同学讨论后明确:投影展示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所有中国人)
B、假使这也算是一种,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所有中国人)
D、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大部分爱国的人民)
E、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F、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所有中国人)
2、同学齐读这些句子,加深理解
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1)、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明确:(A)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B)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C)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2)、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出来体会其意思
学生讨论后明确,投影展示5
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状元宰相: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明确: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
状元宰相清华校长”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总结:总之,鲁迅先生对民族败类充满憎恨和嘲讽,对民族的脊梁又充满了崇敬和赞扬因为爱憎分明,所以讽刺赞扬泾渭分明,充满战斗的力量,充满鼓舞的力量
2.逻辑的力量:
2013宝宝名字大全①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这种在证明敌论指谬误时所采用的是哪种驳斥方法?说说这种方法的好处
明确:归谬法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总结:运用强有力的归谬法驳论证,再正面立论驳论点;这样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充满了无懈可击的逻辑论证的力量,将敌论置于死地,将正确的观点昭之于世
3.语言的力量:
试一充满讽刺性战斗性的语言
明确: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仿造自信力造出自欺力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揭露本质,可谓入木三分
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1.5匹空调多少瓦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总结:语言尖酸泼辣,富于讽刺,富有战斗力,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就像一把把匕首直插反动派的要害,就像一支支投直射入反动派的胸膛……
教学活动4
四、归纳延伸,练习反驳技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