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2]张健波.于阗佛教艺术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7.[3]李青.古楼兰鄯善艺术综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7.[4]新疆壁画告诉你:没有真迹存世的于阗画派长啥样[EB/OL].[2014-12-03].news.artron/20141203/n685057.html
[5]斯坦因.沙埋和阗废墟记[M].殷晴,张欣怡,译.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 170.
[6]石泰安.观音,从男神变女神一例[C]//《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法国汉学:第2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87.
[7]中国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丹丹乌里克遗址——中日共同考察研究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38.
[8]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2 年丹丹乌里克遗址佛寺清理简报[J].新疆文物,2005(3):57.
[9]上海博物馆,编.丝路梵相——新疆和田达玛沟佛教遗址出土壁画艺术[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38.
[10]普里.中亚佛教[C]//中亚佛教艺术.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2:368.
[11]梁加诚,麦提喀斯木. 新疆和田“丹丹乌里克”遗址木板画
在西方世界看来,美学与艺术本身应当是一种超越功利性、摆脱世俗的存在,其坚定地认为人的审美情趣必须要远离利害得失,在一种不涉及利害的情况下才能保证艺术与美学的独立性。但是反观中国的艺术发展史,诗词歌画各种经典的艺术形式都与传统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其中礼乐文明尤为显著。从上古兴礼乐起,礼乐艺术便和政治密不可分,历朝历代都或多或少地沿袭了这些制度,为统一思想、
巩固统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将中国的礼乐美学描述为一种制度化、政治化的美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
一、上古礼乐
当代一些人的认识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礼乐制度是一种完全出现于西周时期的制度,并从周公制礼乐开始进行研究。
由礼乐以至政治
——对中国早期政治礼乐美学的分析
文/林劲博
摘 要:在中国古代,礼乐制度是历朝历代政治制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在上古时期,巫术祭祀开始衍发,礼仪和音乐便逐步登上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舞台。而到周代,“周公制礼乐”,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到先秦时期,儒家兴起,并以周朝正统继承者自居,继承和发展了周代的礼乐制度,而后以至董仲舒进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而礼乐制度也成为思想主流,绵延不息长达数千年。聚焦于中国早期政治中的礼乐因素,探索其中的美学价值,分析其对传统政治的影响,可探寻中国传统政治中的美学元素。
关键词:中国传统政治;礼乐制度;礼乐美学;上古;周代;儒家
艺术赏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7(4):87-89.
[12]布萨格里.中亚绘画[C]//中亚佛教艺术.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2:48.
[13]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60.
[14]吴焯.尉迟乙僧综考[C]//陈高华,余太山,主编.中亚学刊:第5辑[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321-326.
[15]郑丹丹.西域民族画师尉迟乙僧对唐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分析[J].前沿,2014(9): 236.
[16]周天游.唐墓壁画研究文集[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313.
作者简介:孙振民,菏泽学院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世界古代史和丝绸
之路研究。
刘玉芝,硕士,菏泽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编辑:刘贵增
游戏英文名字但其实不然,礼乐其本身,在中国的上古时期便已出现,并且初具规模,同时也对政治产生了影响。在对于上古文献的考察中可以发现,自伏羲以始,中国传统政治便开始注重由天象转向人文,加强了各项人文制度的制订。我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对这一时期的礼乐制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对于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来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巫术等存在。在这一时期,人们的社会生产力很明显处在一个较为弱势,较为落后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们不得不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外物身上,以期望通过巫术、祭祀等方式获得庇佑。在我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都曾发现过这种巫术祭祀形式。巫师会举行一系列仪式来要求鬼神为其服务,以获得战争的胜利、子孙福利等。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需要制定一系列合理的可以成为规章制度的东西,比如在祭祀中谁应当出现在什么位置,说什么样的话,而这些逐步发展,就成为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一种“礼”,被沿袭了下来。而这个时候由于巫术,中国早期的审美也开始了萌芽。由于祭祀的隆重性,巫师必须做一些自我的装扮,而这些装饰品来自于方方面面,促进了人们审美情趣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在祭祀中大量地使用动物的皮毛来做装饰,也有人针对“美”这个字的解析,提出了“羊人为美”“羊大为美”,认为“美”字的来源是在巫术中,人们会大量使用羊身上的各种东西来装饰自己,也就出现了早期审美。
而对于乐,在早期,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更为重大。这在近些年出土的著名的《清华简》中,就
有所记载,如夏有《
》等九成之篇,商代有《》等篇,而周代则有《武》《象》等乐篇,这些都对中国古代早期的音乐做了记录,而随后在《庄子·天下》《淮南子·汜论训》《汉书·礼乐志》《白虎通·礼乐》等后世文献中也都有所记载。正如黑格尔所说,音乐是一种用声音诉诸听觉的艺术,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除了用于
表现自身内心感情的用途外,音乐还有别的政治性的用途,比如在大型的祭祀活动中进行音乐演奏和舞蹈表演来取悦神灵,同时还有歌颂先王等用途。
总而言之,原始人生活在一种充斥着神秘主义彩的环境中,对于他们而言,生活中的各项事宜都应该进行占卜,询问上天的旨意。对于国家大事,更应该慎之又慎,因此,他们会将大部分事情看成是神圣的,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完全与宗教脱节的,既然如此,那么,对于任何东西都应该保持一种谦逊谨慎的态度。如此,在国家政治上经常性地祭祀、占卜也变得容易理解,这样,礼乐制度的雏形就这样深刻影响了国家政治。
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二、周代礼乐
不能忽视的是,周代礼乐是中国传统礼乐中的一个成型
时期,在这一时期,按照《尚书大传》的说法,“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三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制政成王。”这种礼乐,来源于上古时期人们的宗教习俗,但却有显现出新的不同。这种礼乐的本身是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的,但是同时,这种礼乐中又被融入了大量的政治因素,如《礼记·乐记》中所写,“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周公在他执政的末期,把制礼作乐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一个目标,他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礼乐制度,来使得人们将这种制度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稳定和谐的基础。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礼乐从美学和艺术问题正式转向了政治、美学
派乐汉堡加盟、艺术等多重因素的复合体。
(一)《诗经》中的礼乐
毫无疑问,《诗经》是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一座永恒的丰碑,作为六经之首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在《诗经》中已经可以发现一些上古时期和周王朝时期“礼乐制度”的体现。在这其中,《诗经》记录了不少当时的祭祀歌曲,祭祀场景和祭祀礼仪,体现出从周王朝早期开始,人们就已经将这些东西用文字的方式保留了下来,形成了可以行之有据的制度。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篇,在这其中《颂》多用于祭祀,也能集中体现中国早期的政治文化的一些特点。在中国社会的早期,祭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在这其中,一方面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人们会祭祀天地神鬼,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外物身上,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在另一方面,人们也会将对自己祖先的祭祀看得非常重要,通过歌颂自己祖先的功绩道德来振奋斗志团结本族成员。孔子对这种现象也有自己的评价,“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诗经》中有大量描写祭祀礼仪制度的话语,“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同时的话,在《诗经》中有《楚茨》,其所描绘的是天子祭祀祖庙之后,宴请族人的时候唱的歌,还有《信南山》会在周天子祭祀先祖之时使用。
闭上眼我想看见你屏住了所有的呼吸是什么歌
除了这祭祖诗词反映出周代时的礼乐制度以外,在《雅》、《颂》等诗篇中也有存在反映其他宗教礼仪的诗篇,例如在《雅》篇中的《小雅》里还有《甫田》和《大田》两篇,也都是用于农业祭祀,表现自身诚意的方式。
(二)周代礼仪美学
在中国的传统礼乐文明当中,“乐”可以直接对应于音乐、舞蹈等经典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相比之
下,比起“礼”要容易理解的多。而礼的问题相对复杂,但不能否认的是,其中也蕴含着一些美学的气息。虽然在一开始,制礼作乐的目的是加强政治统治,但随后所形成的社会风气,
手机打不开社会变化却是富有审美气息的。因此将礼作为一种审美对象也同样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礼的本身是人类追求典雅艺术,追求秩序生活的一种形式,在这其中,也体现出人类对美的行为,美的生活的一种诉求。根据礼的所具有的个人表演形式和空间氛围内的公共艺术,将其作为一个审美对象进行考察存在其合理性与必然性。
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首先,礼对人的服装、佩饰等都作出了自己的要求和规范。在西周时期依据礼做出的规范多种多样,其中有根据地位做出的划分,比如天子之礼、诸侯之礼、士大夫之礼等,又比如有根据不同场合不同
需求做出的划分,比如贵族宴饮之礼、丧葬之礼、祭祖之礼等。礼的制定几乎涵盖了中国人的所有等级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意味着其用程序化,制度化行为将人们之间复杂的社会人伦关系、高低贵贱秩序都完全显露了出来。而其中在服装方面的特点则显得比较突出,如《左传》就有对周代礼服的详细记载:“衮、冕、黼、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这些衣服一方面会将天象如云彩等弄到衣服上,另外一方面也是使得人伦之美和这些自然美相互印衬。服装作为一种直接表现形式,生动地再现了不同身份地位的特征,同时作为服装本身,又是极具艺术气息与艺术特的,足以反映出先民们对于早期服装艺术的自我看法。而在佩饰上,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人们在穿衣的时候习惯在衣服旁边别上一些佩饰与小挂件,而在这其中,一方面也彰显了不同的身份地位和不同的礼仪场合,在什么情况下什么人佩戴什么样的佩饰,这都大有讲究,而在另一方面,佩饰也具有装饰功能,用不同质地,不同形状,不同颜的佩饰搭配不同的衣服也能使得人本身更具观赏性和美感,因此,佩饰毫无疑问也既是礼的一种体现,也是艺术美,身体美的一种体现。在周代,人们使用了多种物体来进行装饰,其中主要由贝类物体、石料、骨器、玉器等等,其中最主要的便是玉器。玉器的本身在周礼之中象征着礼仪和秩序,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样装饰,就像《礼记·玉藻》中所说的一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器对于人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即使在艺术美学方面,它也可以从动态美和静态美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展示。
其次,在周代的建筑和城市布局等方面,也渗透了一定的礼仪气息。如对于一个建筑的各个房屋的朝向,是向东、向西抑或向南、向北都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规范,在这其中也蕴含着先人的一些美好期待。同时,在这其中也有一定的世俗礼制和人伦关系的反映。这对于后来中国建筑的“坐北朝南”,讲风水等情况也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城市的布局上更是如此,后来的“十三朝古都”洛阳可以说是兴起于周代。在西周时期,为了加强对东方殷商遗民的控制,周武王先进行了地理勘察和方位测量,而后召公也进行了考察,再由周公到此进行进一步的实地勘测,最后到了成王时期,才由周成王亲自定下决策,以盛大的典礼为洛阳奠基。在洛阳这座城市中,以王宫为中心,官府与住宅,祖庙与城门等多个建筑渐次排开显现了一定的秩序性和礼节性。这也对后来的誉满天下的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和后来作为中国主要政治中心的北京城构成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城市在初期布局时都是将“王宫居于城市之中,说明了王权对城市的主导性;左祖右社,说明祖宗神与自然神是王朝政治所依托的两大精神支柱;王宫的南向是治事的官府,说明行政事务在现实政治中的优先性;王宫的北向是集市,说明吃饭问题虽占据次要位置,但是人生存的基础。”因此,中国人从周代开始,也在城市当中注入了礼仪和美学的元素,正如刘成纪教授所言,“我们说城市是一种艺术作品,正是因为它是人基于理性目的的自觉创造。它以形式包蕴了意义,并表现出井井有条的秩序感。”
(三)周代音乐美学
相对于礼而言,由于音乐本身就被广泛地理解为一种经典的艺术形式,当我们谈论乐的美学价值和艺
术特的时候一切会变得更加简单、明了和清晰。
周公制礼作乐,可以说礼和乐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的诞生与发展,就本质而言是为了巩固政治制度,加强政治统治,但是其自身的美学和艺术特点也在这种官方的需求下进一步催化和发展,成为了一种非常富有艺术美的艺术品。在周代,音乐有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其韵律美,曲调美自是不言而喻。同时音乐本身也是周朝人在婚娶、丧葬、祭祀等多个场合中必然使用的东西。中国古人认为音乐是一种极其特殊的艺术形式,“乐者,天地之和也”,将音乐和鬼神、政治结合也是其艺术美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周代人看类,音乐有一定的与神灵世界的匹配程度,同时还能通过音乐作出生死预言以及和神灵之间的沟通。
三、先秦儒家礼乐美学与政治
在进入春秋战国时代以后,儒家作为礼乐文化最忠实的拥护者,在大体上基本继承了周代特别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并在其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使之更富有美感,也更加符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这也使得其中的审美特和政治属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先秦时期,孔子对礼乐作出了自己的解读。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建立在礼乐的基础之上,将礼乐作为了他学说的一个载体。其中的礼是以仁作为基本内容的,仁重在观念的提升,而礼重在外部的净化。如果我们要去详细探讨他们之间的联系,那么也就是说,仁是礼的内在化、本质化,而
礼是仁的外在化、形式化。由于将礼与仁相互之间结合起来,其中不仅仅有一种礼本身的风韵美,秩序美,还有一种有关仁的和谐美,道德美,人伦美。而由此出发,儒家哲学强调“内圣外王”,通过将伦理道德思想运用到实际的政治哲学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伦理政治学,而这种道德政治以教化做内容,而以礼乐美学作为形式,试图将对人们的严苛的法律约束和道德压迫转化为人们自身对美与道德的主观诉求,通过建立在自身心理主动需求上的自我进步来实现道德教化,以使得最后达到一种美善的道德境界。我们首先对先秦儒家最为推崇的“仁”来进行解读,“仁”的本身也应该具有自身的一种美学价值和道德素养。一方面,仁可以说是人的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与梳理,是人的一种情感化的体现,而审美本身便基于一种情感化的生命活动,审美态度也是一种情感态度,因此仁中很自然地会有一定的审美元素,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更体现了这是一种个性化,个体化的审美体验,加强了其中的美学元素。而再进一步来说,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美好和谐的境界不得不说也透露着一股美感。而回到礼乐本身来看,儒家推行礼乐也是一种艺术化和审美化的策略,而在孔子等大儒看来,这种艺术化的治国方式实际上也并不难。“儒家化人之术有三,一曰诗教,二曰礼教,三曰乐教。由于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诗乐舞不分家,故诗教也是包含在乐教里面的。”这种礼乐的方法的意义在于不通过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方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是试图通过作用于人们的内心,使人们从内心的审美自由出发,进而去追求丰富的、深刻的道德内涵。礼乐之中,礼更为趋于理性,体现了一种
节制和秩序美;乐更趋于狂欢,在悠扬声中寻得一种韵律美。“礼乐相济”“美乐相善”,是对这一种政治方法的一个恰当描述。
先秦儒家除了在礼乐基础上发展出“仁”这一概念以外,他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叫做“中庸”,不偏不倚,执两用中,稳健行事,这也是为了能够不使得这种审美滑向享乐主义。中庸在后来的儒家话语中成为了衡量政治的一种标准,中庸之道所追求的是一种人在坚守仁义道德,坚守自身本心的情况下的一种内在的平衡。这种方式不得不说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政治智慧的结晶,通过各方面的综合考量,最终得出一个中和的解决方式来应用到政治生活当中,也使得儒家政治融入了不少的美学元素。
因此,综合来说,中国的传统政治哲学本质上也是具有一定的审美元素。从上古时期最早的政教一体,巫术流行开始,到夏商周三代逐渐成形的礼乐制度,再到先秦时期由礼乐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仁爱思想、中庸思想,无不浸透着一种韵律美,和谐美与秩序美。中国的古人将这种美注入到了政治当中,使政治本身不只具有严格的法律从外部来约束人们,同时还能促进人们自身内部的向善、向美,使得社会整体更加趋于稳定与和谐。因此,从礼乐开始以达政治本身,中国的政治是一种美治,是一种浸透着美学思想的政治,值得我们进一步品析与鉴赏。
参考文献:
[1]刘成纪.西周礼仪美学的物体系[J].文艺研究,2013(1):31-40.
[2]刘成纪.上古至春秋乐论中的“乐与神通”问题[J].求是学刊,2015(2):112-120.
[3]陈望衡.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J].求索,2003(1):207-210.
[4]陆庆祥.儒家政治美学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1-25.
[5]余开亮.中国古典政治美学的理论契机、基本原则及美学史限度[J].文艺争鸣,2017(4):121-124.
[6]刘成纪.中国美学与传统国家政治[J].文学遗产,2016(5):8-11.
[7]岳泓.《诗经》上古礼乐文化信息阐释[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2):9-12.
[8]石小力.清华简《虞夏殷周之治》与上古礼乐制度[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58-60.
[9]曹胜高.上古礼学的内在层级与逻辑结构(上)[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5-13.
[10]曹胜高.上古礼学的内在层级与逻辑结构(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16.
[11]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2]郑玄.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3]尚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
[14]孔子.论语[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15]诗经[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16]左丘明.左传[M].郭丹,程小青,李彬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
[17]李慧玲,吕友仁,译注.礼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林劲博,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编辑:宋国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