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文化教案
引入课题:
同学们,长期以来,我们中国人一直以“炎黄后裔”自许,时至今日,从中国大陆到台湾、港、澳以及海外的各路华人,都不断以种种方式纪念炎黄二帝,你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归结起来,大约不外由于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先祖的代称,是中华文化开创者的代称。追怀炎黄,也就是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有了这种认同,华人方能确立自己的主体意识,方能具备接纳异域英华的母本,跃向现代文化的坚实基点。
一、炎黄是中华民族先祖的代称
中国人自跨入文明门槛以后,就对自己的先祖有所记述。当然,古人囿于知识水平的限制,还不可能科学地描述先祖,而只能借助上古传说。中国上古传说关于先祖的说法甚多,从周代到秦汉,这类传说逐渐被历史学家整齐化和史学化,而且关于民族先祖的追述越来越古老,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帝王是禹;到春秋时追溯到尧、舜,孔子便盛赞尧、舜的盛德;再到战国,子书中屡屡提及黄帝、神农(炎帝);到秦则有“三皇”说;到汉更有“盘古”说。这
种现象,便是顾颉刚先生所概括的“累层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这种“累层古史”的第一个特点是“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第二个特点是“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古史辨)第一册中编。炎、黄二帝作为中国古史的传说人物,正是在这种“累层古史”的编撰过程中,约定俗成地被确立为我们民族的先祖的。在这方面,史学大师司马迁起了重要作用,他继承战国诸子创造“五帝”、“三王”的作法,在《史记》中首列《五帝本纪》,依据周秦之际的典籍——《世本》与《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孔安国的《尚书序》,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则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为五帝。)自《史记》流传天下以后,“五帝”,或“三皇五帝”成为中国人共认的先祖的名号。
满江红翻译在“三皇五帝”里最为中国人所尊崇的,又是炎帝神农和黄帝轩辕,之所以炎、黄二帝特别被中国人所推尊为先祖、先帝,以至后来中国人那以“炎黄子孙”自认,与周代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直接相关。
黄帝、炎帝本是周人崇奉的先祖。周人在偏处西部时,曾视禹为天下共认先帝,而把炎、黄二帝视作周族的先祖。周人有姬、姜两大姓,姬姓崇黄帝,姜姓崇炎帝。战国时的典籍
《国语》对早期周人的先祖有一个整齐化、史学化的描述,虽不能认作早期周人的原始思想,却可以清楚看出炎、黄本是周人专有的先祖,并非天下共认的先帝。《国语·晋语》称:
昔少典娶于有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随着周人以“小邦周”战胜“大邑商”,从偏处一隅的方国变成统治天下的王族,周人所尊奉的先祖黄帝和炎帝(尤其是黄帝)也就上升为古帝三谱系中的至高至贵者。王国维指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周代确立的尊祖重祀的宗法制度,对中国文化以后的走向造成深远影响。正是在这种强劲的宗法传统影响下,炎帝和黄帝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尊崇,被中华民族视作共有的先祖,历三千年而未衰竭。
二、炎黄是中华文化开创者的代称
炎帝和黄帝在中国人心目中拥有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不仅由于他们是中国人先祖的代称,而且是一系列文化成就的创造者代称,是伟大的文化英雄,即所谓“人文初祖”。
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其动力是人类自己的劳动。无数的无名氏在若干世代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物质的和精神的成就,正是这些成就,使人类脱离了兽类,进而从野蛮人变为文明人。然而,古人思维方式的特点之一,便是将膳食纤维“无名氏”的劳绩归结到“文化英雄中秋 短信”身上。这种文化英雄,在中国典籍中或者称之“圣人”,或者称之“帝王”。《周易·系辞下》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央”。这就把室居、棺葬、文字等文明成就的发明权都归之丛的部首“圣人”。
作为农耕民族的中国人,自古形成一种经验理性,他们没有象西方人那样编造一个上帝创世的故事充作历史的开端,而是把自己劳绩卓著的先祖奉为记史的起始。正如司马迁所说:“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史记·货殖列传》。炎帝神农和黄帝轩辕便是中国古籍中推尊最高的文化英雄、中华文明史的发端人物。
据《史记》、《路史·后记》(宋罗泌撰)等史书记载,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石年,生于烈山(今湖北随州),长于姜水,故又号烈山氏或厉山氏。炎帝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他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开创了原始农业,被尊为神农氏;因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亦称炎帝,在位120年。据《淮南子·主术训》(汉·刘安撰)、《史记·补三皇本纪》(唐·司马贞撰)等史料记载,炎帝神农氏“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县),后居曲阜”,“其地南至交趾(今岭南一带),北至幽都(今河北北部),东至旸谷(今山东西部),西至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莫不听从”,由此可见,炎帝神农氏部落及其部落联盟的活动区域已达大半个中国,与中国已发现的炎帝同时代的文明遗址的分布范围是相吻合的。
炎帝神农和他所带领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最初的物质、文化基础。
炎帝神农建立的一系列开创性功业有:“树艺五谷”《孟子·滕文公上》,“制耒耜,教民农耕”《白虎通义》,是农业的发明者;“筑土构木,以为宫室”《淮南子·汜论训》,是室居的发明者;“作陶冶斤斧”《资治通鉴·物是人非的意思外纪》,是手工业发明者;尝百草,觅药疗病,是医药的发明者;日中为市,交易而退,是物资交换的倡导者;记载,“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
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桓谭《新论》)是乐器的发明者;教民“炮而食之”,开用火熟食之先河。造历日,正节气,审寒暑,定为八节,以治农功,是原始天文学和历法学的创立者;典籍记载和民间传说的神农功绩还有:治麻为布,制作衣裳;弦木为弧,剡木为矢等等。炎帝神农因其大功大德而受到华夏——汉人的顶礼膜拜。
在开创华夏文明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炎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包容性。炎帝神农氏带领先民所开创的农耕文化、医药文化、工业文化、市场文化和原始艺术等,是炎帝文化外延的具体内容,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炎帝文化的内涵则集中体现为在开创中华农耕文明的长期实践中凝聚铸就的炎帝精神,概而言之就是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经过华夏胄裔的世代传承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直接源泉和有机元素,成为以炎黄文化为基石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成为中华儿女数千年来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富强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强大精神动力。经受过漫长历史年代的风雨洗礼,炎帝文化已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和炎黄子孙的心灵里,蕴含于中华民族的远大理想中,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浑然整体中。
黄帝,姓公孙,少典氏之子,因长于姬水 (今陕西黄陵县县沮水),故又姓姬。曾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封于有熊,号有熊氏。因崇尚土德,土为黄,故称黄帝。黄帝,是中国历史上开启文明的第一位一统天下的领袖。他联合炎帝部落,从黄土高原出发,历经52战,一统华夏氏族、东夷氏族、苗蛮氏族三大部落,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去黄帝陵,就会看见轩辕庙人文初祖大殿门楣上所悬挂之原国民党元老程潜于民国二十七年祭陵时所题“人文初祖”大匾,其字迹刚劲而不乏秀气,大有气势,让人过目不忘。
怎么样开网店黄帝及其诸臣的发明创造,更是不可胜数。黄帝教民“兴事创业”,“治五气”,是自然环境的改造者;“艺五种”,“佐五谷,养民人”,是农耕的发明者;“黄帝造火食”、“黄帝如蒸谷为饭,蒸谷为粥”(谯周《古史考》),是熟食的发明者;“黄帝作冕旒”(谯周《古史考》),黄帝臣胡曹“作衣裳服九章”(谯周《古史考》),是衣冠的发明者;“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鸟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礼记·士冠礼疏》,是室居的发明者;“黄帝作车,引重致远”(陆贾《新语》),“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汉书》,是水陆交通工具的发明者;黄帝史官苍颉“造文字”《周礼·外史疏》,“苍颉作书,天雨累,鬼夜哭”《淮南子》,是文字的发
明者;“黄帝一人重作钟”《玉海》引《世本》,是乐器的发明者;黄帝臣挥“作弓”《初学记》,是兵器的发明者;“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史记·历史·索隐》,是天文历法的发明者。史载黄帝时代的这些文明创造成就,虽然既不能毕其功于一个时代,也不能归其功于黄帝一人,但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却表达了中华民族对文明创造的赞美,对文明创造者的崇敬,对文明创造精神的崇尚。黄帝文化所蕴涵的崇尚文明创造的精神价值,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人文价值意识。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实质就是进行文明创造。故《尚书》有“睿哲文明”(《舜典》)之赞,《易传》有“天下文明”(《乾·文言》)、“刚健文明”(《大有·象》)之志,《荀子》有“不警文,谓之野”,“君子贱野而羞瘠”(《礼论》)之论。可见,黄帝既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又培植了中华民族崇尚文明的人文精神。正如于右任先生1918年在谒黄帝陵诗中赞云:“独创文明开草昧,高悬日月识天颜。”
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做出过奠基性贡献,因而受到中华民族的历代尊崇。华夏胄裔一直把炎黄二帝并尊为中华民族始祖,作为中华民族的原始缔造者以及始兴与统一的象征,并视为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的共同标志与纽带。华夏儿女都以“炎黄子孙”自谓(这不仅仅是血缘上的“认祖归宗”,而是文化上的寻根认同),而“炎黄”二字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代称。这种民族认同感,也始终对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和中华文明的
传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弘扬炎黄文化,继承优良传统
炎黄文化,泛指中华文化,或者说是中华文化一种形象的称谓。它不仅包括远古先民的原始文化,也包括其后裔,即生息在中国土地上的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化的总和,既包括汉族的文化成果,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成果。它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文化成果的总和。
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是否实有其人,这是历来有争议的,迄今流传的有关炎黄二帝的事迹多是神话传说,其材料零散、含糊、难于求得实证,不能完全作为信史看待。但是远古人类创造的神话传说并非全属毫无意义的虚构。它是对当时生活和斗争的原始形式的记录和反映,古代先民常常把他们难以理解、难以驾驭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拟神化,形成神话传说中的神和人。这些神或人开辟混沌,移山补天,创造文明,教化人类、制作器物、造福民众。这些看似荒诞的神话传说。其实,内中包裹着古代生活真实的某些颗粒,孕含着解答远古人类之谜的某种密码。当我们能够正确地破译这些密码,就可以更加认识清楚人类的童年时期。炎帝和黄帝,很可能是生活在远古时期的两个强大部族,他们是中
国早期文明的创始者。炎帝神农氏教民稼穑,播种五谷、创制农具,“日中为市”,首设集市,并遍尝百草,始作医药,在他身上反映了农业文明与商业、医药的开端。黄帝轩辕氏及其大臣们。发明舟车弓箭,建造宫室,制作衣裳、陶器、乐器,并创造文字,黄帝时代,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文字、艺术、武器、用具均有极大的进步,反映了中国远古文明繁荣发展的盛况。因此,炎帝和黄帝都代表看中国文明史上极为重要的年代,都是中国悠久文化早期的源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