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月 第17卷第2期
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
SOCI
ALSCIENCEEDITION) Vol.17No.2Apr.2016 收稿日期:2015-11-20
作者简介:黄若愚(1990—),男,河南省南阳市人,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引用格式:黄若愚.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的传统美学解读[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2):99-108.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6.02.015文章编号:1009-3729(2016)02-0099-10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的传统美学解读
TheinterpretationoftraditionalaestheticsofthedesignofnewSuzhoumuseum
关键词: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以和为美;天人合一;意象;意境
黄若愚
HUANGRuo yu
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摘要:苏州博物馆新馆作为一座现代建筑,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特征,它将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新颖的建筑理念巧妙融合,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的榜样。其一,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内敛、兼容并蓄,讲究“以和为美”。苏州博物馆新馆对这种“以和为美”传统的表达,体现在建筑形式的和谐上,不管是其整体调或建筑体量,还是其用料选材或区域环境,都达到了视觉效果上的和谐统一。苏州博物馆新馆建造理念的内在和谐,则体现在布局理念、空间组织、人文精神等方面。其二,“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它不仅具有哲学的内涵,而且也贯穿美学发展的始终。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自然光线和自然景物的运用上,对“崇尚自然”的表达随处可见,并且别具特,
耐人寻味。其三,“美在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理念。苏州博物馆新馆对意象的挖掘和表达很贴切,如其灰线条、叠落山墙所产生的感性世界。其四,“意境”同样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属于审美表达的最形而上的一种类型。苏州博物馆新馆在造景手法上颇得苏州传统园林的精华,山水、窗亭、水荷、古藤等意境的营造都别有一番趣味。
·
99·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月 第17卷第2期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在哲学领域还是在艺术创作中都有所体现。从我们的祖先为生存而造物开始,就伴随着审美活动,但当时明确的思维和概念尚未形成,这种审美活动往往以功能为主导,没有渗入清晰的审美意识。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古人对美的追求也没有停止。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无数文人大家不断在审美领域进行探索与总结,虽然尚未形成现代意义上完整的美学体系,但积累了极为丰富并且影响广泛的美学思想。这些传统美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所折射出的人文哲理、民族心理、审美理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形成都有深刻的影响。在文化领域,美与艺术的联系最为紧密,因为美是艺术的生命,而表现美是艺术的使命。正如法国哲学家马利坦所说,只要艺术仍然是艺术,它就不得不专注美[1]239。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美学大师朱光潜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是:人若不美,则不失其为人;艺术若不美,则就不是艺术。由此可见,艺术之魂是美。
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于2006年,如今虽已经屹立了8个年头,但它的艺术价值和时代特依旧光鲜亮丽,吸引着国人甚至是全世界的目光。2008年,著名艺术评论家贺兰德·考特在《纽约时报》
头版上这样评价到: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一座国际一流水准的博物馆,在不是太传统就是太现代的众多中国博物馆中,这座与园林相伴的博物馆是一个难得的例外[2]。与华裔建筑师贝律铭先生“中而新,苏而新”[2]的设计理念一样,苏州博物馆新馆作为一座现代建筑,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特征,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显著形象,又并非原汁原味地使用传统建筑元素符号,而是做了恰当的提炼和演变。这种提炼和演变恰当地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在一起。可以说,苏州博物馆新馆巧妙地实现了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新颖的建筑理念的融合,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的榜样,不管是建筑造型还是室内装饰,都折射出丰富的传统美学意蕴。目前学术界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传统建筑形式和理念的传承与创新上,对其中的美学意蕴论述欠缺。本文拟以传统美学为视角,从以和为美、天人合一、美在意象、意境之美四方面对其进行剖析和解读,以期对相关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有所裨益。
一、以和为美
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内敛、兼容并蓄,讲究“以和为美”。《淮南子·汜论训》中的“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3],就强调了“和”的重要性。这种思想首先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意识,即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关系,将天、地、人看作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整体,而艺术的使命就是去反映、展现、参悟这一整体。[4]把握整体,就必须考虑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的关系,进而生发出“以和为美”的对事物内部各部分关系限定的思想,即万物和谐,惟如此,整体才能协调、均衡,
才能产生美,“匪和弗美”[5]。简言之,“以和为美”就是在宏观上要注重整体意识,在微观上要把握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美学历来重视和谐之美,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绘画造物,都渗透着“以和为美”的美学观念。只有把握好构成艺术的各种因子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好度,此消彼长,此起彼伏,相互协调、相互裨益,才能相得益彰,达到艺术的至高境界。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上,可谓有理有据、恰到好处,正中传统美学之穴,到处渗透和体现着“以和为美”的美学观念。
1.建筑形式的和谐
苏州博物馆新馆对“以和为美”观念的表
·陈丹婷
0
01
·
黄若愚: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的传统美学解读达,首先体现在建筑形式的和谐上。从整体调到建筑体量,从用料选材到区域环境,苏州博物馆新馆都达到了视觉效果上的和谐统一。
现在做什么生意好(1)颜和谐。苏州人文气息极为浓厚,江南传统民居粉墙黛瓦的彩配置所呈现出的清新素雅,正是这种人文气息的具体体现。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虽然没有采用传统的瓦,但运用了“中国黑”石材,或以线框形式镶嵌在白墙面上,或以块面形式覆盖在屋顶上,这种黑白对比、黑白映衬所产生的轻巧素雅之感与苏州建筑的标志性彩基调达到了和谐统一,使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外观视觉上融入了苏州的千年古韵之中。
(2)体量和谐。苏州传统民居和园林建筑多为单层,高度一般较低,形成了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建筑景观。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设计上
秉承“不高不大不突出”[2]的特点,严格控制建
苏州景点排行榜筑的高度,不与周边建筑争夺制高点,在满足部分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开拓了地下一层以将地面高度控制在两层以内(见图1)。这样一来,适当的建筑高度既在功能布局上满足了展览的需要,又在整体风貌上延续了苏州古城的城市肌理,与周边历史文化街区、古典园林相融合,实现了体量上的和谐。
(3)材料和谐。苏州城市肌理的形成,有赖于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风格,这也促使苏州形成了有异于其他地方的选材思想,空间环境建构选用的材料多为能营造清雅韵致氛围或体现文人归隐养性追求的物象。苏
州博物馆新馆在构馆材料的选择上也展现出与苏州建筑景观选材思想的和谐统一:铺满鹅卵石的清澈池塘,光影斑驳的竹林,前实后虚的片石假山,沧桑遒劲的古藤,清新葱郁的水萍,形状各异的铺路石,以及直曲小桥和八角凉亭等,将建筑空间装点得丰富多彩,饶有情趣。
(4)环境和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南与苏州民俗博物馆及著名园林狮子林隔路相望,北面更有“苏州园林之最”、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这种“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
格局十分典型。[2]
处在这样一种历史厚重、经典
众多的环境中,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就必须要严谨慎重,既要延续这种复杂的城市文脉,同时又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走出传统的窠臼,打造自己的特。所以,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借鉴了忠王府、拙政园的建筑特,将传统的建筑元素与新的建筑理念相融合,从而实现了新旧建筑的结合,既具有内敛的气质,又异于旧建筑的繁缛和千篇一律。这种双面绣的设计理念将两者融合成一个共生态的统一体,不仅节约了投资,也有利于博物馆本身功能的充分发挥,更有助于表现文化遗产在历史与现实间
联系和发展的和谐美感。
[2]2.建造理念的和谐
如果说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外在和谐体现于其建筑形式的统一,那么其内在和谐就体现在其布局理念、空间组织、
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和谐
图1 苏州博物馆新馆剖立面图
·
101·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月 第17卷第2期统一。
(1)布局理念的和谐统一。中轴对称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格局。在古代,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营造宫殿、寺庙、民居都严格遵循着中轴对称的设计理念。这源于古人强烈的“尚中”意识,而“尚中”意识就是“和”的一部分,它注重的是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即“中和之美”。[6]儒家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7]即是说,“中和”是万物之本,这种思想体现在建筑之上即是对中轴线的运用和强化。
苏州博物馆新馆坐北朝南,入口处正对传统街道东北街及东北街河,微观上与忠王府的空间布局保持一致,宏观上与传统建筑的方位选择和风水意识如出一辙。但从实际功能上看,将入口处放在西侧会显得更加合理,因为西侧紧邻城市街道齐门路,无论是展示形象还是组织交通都比南侧东北街更为有利。苏州博物馆新馆之所以选择南北走向,其主要原因是与传统的营造方位保持和谐统一。可见。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试图将建筑与其所处的物质和文化环境的协调统一放在最高位置,其他因素都作为次要因素考虑。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分为三大块:由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组成的中央部分;西部的博物馆主展区;东部集展览和行政办公于一体的综合区(见图2)。这三大部分以东、中、西成中轴对称布局,与忠王府的格局协调统一、相互映衬,共同展现了建筑的庄重感与规整感。但在局部的处理上并没有受到“中轴对称”思想的制约,而是延续了苏州园林灵巧多变的空间布局,保持着苏州园林小空间营造的核心手法。整体来说,苏州博物馆新馆大的布局中轴对称,小的部分灵活多变,既有与忠王府一致
之处,也有与拙政园异曲同工之妙,形成了与其周边建
筑布局的和谐统一。
图2 苏州博物馆新馆主要空间中轴图示
(2)空间组织的和谐统一。苏州园林的空间组织注重室内外整体空间的联系,以视线引导为设计重点,以廊道串连为基本手法,空间丰富多变,灵巧通透,形成“虽由人作,宛如天开”[8]37的境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继承了这一空间组织的理念(见图3)。由图3可知,经入口过前院即进入作为交通枢纽的大厅,大厅往西终点是室内“莲花池”,向东终点是“古藤院”,大厅通过东西两廊联系了“莲花池”与“古藤院”。首先,东廊、西廊在空间上相对狭窄而冗长,
与苏州园林的廊道一样具有亲切、
图3 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央空间组织图示
·
2
01
·
黄若愚: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的传统美学解读
封闭的空间精神,而“古藤院”、大厅、“莲花池”则是高大而开阔的空间,东西廊把这三大空间串联起来,使人在其中行走时感受到强烈的空间对比,产生从悠然癖闭到豁然开朗的心理感受[9]。其次,茶室移植的古藤久经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给人以无限的时空感,营造的是深邃旷远的静态空间;而莲花池水瀑倾泻、波光粼粼,产生的是活泼雅致的动态空间。动与静、东与西,左右照应,平衡着空间效果,丰富了空间层次,与苏州园林的空间情趣追求一脉相承。
苏州博物馆新馆通过长廊空间对总体布局的组织、串联,在强调长廊空间感的同时,通过长廊终点视觉内容的差异来巧妙地变换空间、丰富空间层次,引导流线主次,达到空间或放或收、视线或通或阻、心理忽明忽暗的效果;通过庭院的错落分布、漏窗的灵活运用,巧妙处理了建筑、庭院、室内三者的布局关系,使室内外环境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从而产生步移景异、层出不穷的空间效果。
(3)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从文化范畴来讲,苏州文化从属于吴文化,代表了吴文化的核心内涵和典型特征。从伍子胥“象天法地,相土尝水”[10]构筑阖闾城开始,吴文化便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登上历史舞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两千多年来吴地不断积累和包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人文文化,形成了一派繁荣景象。特别是明中叶以后,苏州地区各种文化门类空前繁荣,在经学、史学、经济、科技、文学、戏曲、美术、建筑等各方面都有杰出贡献,并率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1]文化发展的活跃与内容的丰富,使苏州地区形成了状元文化、水文化、园林文化等不同类型的文化,展示了吴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个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正是这样一种多元的文化特征塑造出苏州追求清新韵雅的人文精神。苏州博物馆新馆从整体风貌上说,粉墙黛瓦的建筑调、“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建筑体量、虚实有致的空间秩序,都体现着苏州的人文追求。从室内而言,无论是展厅室内的前言,亦或是展品的说明牌,文字表述上都是既扣题又典雅,具有文人文化的气质,从中透出富有苏州地方特的吴文化韵味。[2]人文精神的贯通,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有着与苏州一致的个性和气质。
风车的做法 手工 二、天人合一
简单来说,“天人合一”就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实践使人与环境协调一致。“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们以人情看物态、以物态度人情的思维方式。[12]中国文化的两大源头———儒、道文化,都强调“天人合一”。道家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注重以“无为”的理念实现大道,即“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儒家强调与自然的亲善和谐,要求站在以人为中心的立场上重视和保护生态环境。[12]事实上,“天人合一”也属于“和”的范畴,但是它又有着自己的内在要求和精神意义,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观念来分析。它不再停留在仅仅要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状态之上,而是表达出一种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以自然的“天”来主导人性追求和人生境界的诉求,不能“不为”,也不能“全为”,到“为”与“不为”的中间位置,使这种状态的效果远远超过“全为”与“不为”叠加的效果。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设计上对自然的引入、对“崇尚自然”的表达随处可见,并且别具特、耐人寻味。
1.自然光线的运用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特之一就是对自然光线出神入化的运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外表虽为传统建筑式样,但骨架为钢结构,屋顶多采用钢化玻璃,这为自然光线的导入埋下伏笔,巧妙规避了传统大屋顶束缚采光的弊病。同时,屋面多变的形态为玻璃的安装位置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使光线能够恰到好处,避免了光的泛
·
3
0
1
·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月 第17卷第2期
滥。如果说玻璃天窗的设计纯粹是为了功能的需求,那么金属遮光条的使用就使空间充满了活力和情趣。在阳光的照耀下,遮光条交织成的光影映射在乳白的墙体上,光影斑驳,有虚有实,令人赏心悦目。当然,调节和过滤光线也是遮光条的重要作用之一。光线经过调节和过滤之后产生的层次变化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2]与著名美籍华人设计师贝聿铭先生“让光线来做设计”[2]的理念一致,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让自然来主导设计,设计中尽可能渗透更多的自然因素,以达到功能和视觉上都近乎完美的效果。这种经人工巧妙处理的自然光线所产生的效果并非人工光线所能媲美,也远非自然光线所能达到,只有“人有意,天作美”才能产生。
2.自然景物的应用
南京的旅游景点苏州园林向来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趣美为人们津津乐道,它借自然之趣来表达人生追求或是人生境界。苏州博物馆新馆采用了同样的手法,注重对自然景物意趣的挖掘和表达,以此来营造不一样的庭院景象、丰富观者的视觉画面、生动观者的心理感受。馆内造景选用的材料都是在苏州随处可见并被普遍运用的自然物质,如水、石、竹、树、藤、水萍、茅草等,但又不是单纯地随机利用,而是有意地选择并辅以人工创造的环境,使景象自然而又不失秩序、质朴而又不失活泼、古韵浓郁而又新意横生,令人神往。例如,馆中竹林的选择是设计师在听取了园林专家的意见后,从竹的高度、外形、习性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做到不能太疏亦不能太密,能透过竹林看到竹林背后的风景。同时竹叶随风而动,斑驳的竹影在阳光的照耀下映射到白墙上,形成一幅浓抹淡描、变化多端的传统水墨画,让人置身其中,流连忘返。树的选择放弃了传统园林追求的层次性和丰富性,注重单株观赏的效果,树姿态优美、线条柔和,与建筑本身的刚硬、秩序形成对比,刚柔相济,相得益彰。特别是茶室内侧的紫藤,设计师从文征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枝蔓嫁接在院中,其精神内涵不言而喻。而在视觉效果上,睹物思人,将人的思绪瞬间定格在四百年前,不免有宇宙浩大、时光易逝之感。这些将自然景物巧妙融合或结合人工营造的环境,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和想象空间,似曾相识而又出人意料,远非自然景物所能企及。
三、美在意象
“美在意象”是叶朗在1980年代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系统研究后提出的美学观点,认为审美活动即
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1]55,它是对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所说的“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1]82的观点的继承与发扬。可见,“美在意象”是对传统美学之精髓的提炼,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理念。“意象”早在战国时期的《易传》中已有论及,但其并非美学范畴,而是对卜筮方法所做的形而上的解释。第一次将“意象”用于论述文艺创作的是南北朝的刘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13]。从此,“意”与“象”作为传统二元思维模式中的主客体开始进入艺术创作领域。经过不断发展,如今“意象”已有自己独立和完善的体系,成为艺术创作、审美活动乃至中国文化的精髓。
我国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将“美”定义为“有意味的形式”,并做了这样的解释:高度提炼、概括,而又丰富、具体;已经程式化,而又仍有一定个性。它不是一般形式美,而是有意味的形式[14]。在某种意义上,“意象”与“有意味的形式”有着相同的内容,即情感与形式的统一。在这里,“意象”可以理解为“有意味的形式”。苏州博物馆新馆对意象的挖掘和表达
·
4
01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