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地区东北部,东邻福建省宁化县,南抵福建长汀县及本省瑞金市,西毗宁都县,北靠抚州地区广昌县,地处赣州、抚州、三明、龙岩两省四地市的交叉点,因境内“环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得名。四周山岭环绕、中部山峦起伏、河流星罗密布,人谓“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
(一)生态旅游资源
1、自然风光旅游资源——赣江源自然保护区
位于江西省石城县横江镇洋地管理区,距县城约60公里。是集自然保护和源头探险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区,是江西人的母亲河——赣江的源头,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规划面积15826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4002公顷,缓冲区面积2343公顷,实验区面积9481公顷。保护区气候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7.5℃,全年无霜期246天,年均日照数1942小时,年均降雨量达2100毫米。保护区内古木参天,林海连绵。植被垂直分布明显,从下往上分别为以松柏为主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阔叶林、灌木林、山顶草甸,成片分布的原生榉树落为全国罕见。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高等植物78科145属,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有伯乐树、异形叶玉叶金花、水杉、南方红豆杉、银杏;野
生动物有4纲18目10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云豹、蟒蛇等;保护区每年能为赣江两岸提供1000万立方米的国家I类水。保护区内人文景点有七岭客家古村落、鸡公岽、天华山古寺、赣江第一泉、手工造纸作坊遗迹等自然、人文景观。
2、丹霞风光旅游资源——通天寨
位于石城县县城东南6公里的琴江镇大畲村境内。是以观光、健身、科普、客家民俗和佛教文化为主的丹霞地貌风景旅游区。景区山石险峻,峰峦璀巍,主峰海拔601.7米,整个地形中间高山突起,四周丘陵起伏,因寨上主岩外如两指相箝,内若两掌半合,仰视苍穹通天而得名。通天寨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誉,在方圆2公里的核心区内,集中分布有通天岩、玉盂寺、净土岩、试剑石、石笋干霄、仙人犁田、钟鼓石、黄蜂吊薮等自然和人文景观30余处,通天寨丹霞地貌奇特,该山由上白垩统南雄组(k2)红砂岩、砂砾岩、砾岩所构成。该组红层倾向E或SEE,倾角20o左右,常形成典型的丹霞地貌。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委员、旅游地貌组长、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黄进同志曾于1996年11月14日考察了通天寨,认为在考察过的中国丹霞地貌300余处中,只有通天寨见到如此典型的岩面龟裂地貌。
3、温泉旅游资源——九寨温泉
石城县共有四处温泉旅游资源,其中开发条件较为成熟的是九寨温泉。九寨温泉根据地质勘测报告水温为56.1℃,日流量为800吨。经地矿部江西省中心实验室采集温泉水样检测分析,温泉水中含锰、钡、锂、锶、铁等20多种元素,由取样检测结果,按医疗矿热水水质标准评价,九寨温泉水水质符合医疗热矿水命名硅水要求,锰硅酸益于软化血管,对心血管疾病有保健疗养作用和抗衰老作用。
4、生态农业和农家乐旅游资源。(生态休闲好去处)
石城是“中国白莲之乡”,具有独特的生态观光农业旅游资源。正在规划中的龙岗水庙村,位于日东水库的边缘,石城、瑞金两县交界处,交通十分便利。水庙村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莲文化、农耕文化和渔文化是其文化的主体所在。
(cisco路由器二)客家文化旅游资源
查银行卡余额石城县是中华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是早期(唐、宋)客家人从中原南迁闽粤的重要中转站和滞留地,素有“闽粤通衢”、“客家摇篮”之称,客家遗址丰富,客家风情浓郁。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客家文化研究权威学者廖钺曾为石城题词“祖根中原地、摇篮客石城”。这类旅游资源主要有:
1、古驿道闽粤通衢
位于县城角头街,“闽粤通衢”是客家人中转、南迁的见证物,名闻海内外。镇武楼,旧称元帝阁,又称“闽粤通衢”,清代以前是石城旧城北关门楼,是古代通往广东、福建的必经关口。该楼建于明万历28年(1610年),门额上刻有“闽粤通衢”四个大字。镇武楼是一座造型独特的城楼。楼内通长12米,有阁楼、了望窗,上下关联,气势雄壮。角头街,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长约2.5公里,宽2至3米。顺琴江水南北通向,分上、中、下三个街段,各街段都挖有古水井,供街民生活之用。角头街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北方和中原客家人南迁通往广东、福建的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客商、车夫、挑夫等进了廓头古街都要落脚歇息,街内的古庙、古拱桥、古水井、古建筑处处可见。
2、宋·宝福院塔小学教导主任工作总结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保存不多的北宋古塔之一。位于县城东南的宝福院后,紧临琴江河,塔影江心是古琴江八景之一。宝塔始建于宋徵宗崇宁元年(1102年),落成于大观四年(1110年)。是一座楼阁式佛塔,塔身七级六面,竹节钢鞭形;塔高59.8米,建筑面积1982.12平方米,底层对边直径为10米,对角直径为12米,内空直径为2.6米,墙厚3.天帝刷图加点
7米,墙外边长5.6米,自下而上逐级微收,高而不危。每级有六扇门,三开三闭。檐角悬挂铜铃,风吹铃动,声播江城。塔墙北较直而南较斜,重心自然向北移成15度夹角,结构严谨,技艺精巧,虽经800多年风雨雷震,仍挺立江边。塔砖多有“崇宁壬年”,“僧道符立”字样,底层亦有“应可”砖记。宝塔在历史上曾遭三次兵燹,进行过两次维修。
《满江红》古诗3、客家民居(沙段古民居、陈联围屋、大畲黄家屋、田江土楼等)
(1)陈联围屋
被剥夺政治权利陈联客家围屋位于石城木兰篆陈联村陈坑,距县城约40公里。建于清朝嘉庆十年(即1805年),迄今已有201年的历史,为温姓荣伟,章佛所建。该围屋风格独特,古朴典雅,为封闭式结构,只有三道门出入通行,内有房屋九十九间半,外呈正方形,长44米、宽44米总占地面积2193.75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多平方米,内有大小房间100多间。墙基、门窗均用花岗岩条石砌筑,外墙用黄泥、沙石、石灰拌红糖水米汤垒砌而成,十分坚固,部分内墙和门楼用青砖砌就。整个屋宇呈“回”字格局,建筑结构严谨,所有屋檐均为观音斗拱状,下端有花纹彩绘装饰。主要门道为拱形,窗棂图案各异,雕刻精细,富有特。木雕、砖雕、石雕还保存了不少珍贵字画墨宝,如以《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等历史故事为题材
的彩绘古画。由于围屋雕刻、彩绘凸现了浓厚的客家古建筑文化艺术,是清代古典高雅的客家建筑代表性杰作,因此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和客家文化考古价值。
解放后至上世纪70年代,这座围屋内曾办过小学。但由于门窗狭窄,整个房屋十分阴暗、潮湿,不适合居住,早已人离屋空。特别是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房屋漏雨渗水、风化剥蚀,部分建筑颓废严重,楼板、栏杆、栋梁、瓦檐等建筑设施有的已开始腐烂,使整个围屋岌岌可危。为抢修客家文化遗产,按照“修旧如旧”的文物维修原则,全面修复已损坏的门窗、楼板、墙体及各种雕刻,修缮漏雨、渗水的房顶,彻底清理整治围屋内部及周边环境卫生,并对出入该围屋的道路进行水泥路面硬化,使陈联围屋重新恢复古朴大方、典雅别致的神韵,重现昔日光彩。
(2)大畲黄家屋
该屋座落于琴江镇大畲村,又名“南庐屋”,紧靠通往闽西的古驿道旁。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一黄氏富户所建,占地二十亩,为砖木结构。该屋背靠风光秀丽的通天寨,左右青山环绕。该建筑为典型的客家天井式建筑,为五进厅堂,两层结构,共九十九间半,间间相通。堂内木质廊檐有许多精致雕刻,龙飞凤舞、人物鸟兽、虫鱼花卉精彩纷呈。中间的正
厅显得犹为雄壮,分为上中下三厅,每厅有一天井相隔。该屋前面挖有一口半月形水塘,外建围墙院落,是一处极为壮观的古民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