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J.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21年第2期
N o.2,2021趣事
网页视频怎么下载“非遗”视角下平地瑶的哭嫁婚俗研究
—
—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
郑观蕾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哭嫁作为一种婚俗,广泛存在于中国乃至世界的许多民族中$平地瑶的哭嫁婚俗拥有悠久的历史,也具有*特的民族特“$J广西富川瑶族'治县为个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5视角对平地瑶5哭嫁婚俗进行“深描”,对其所包含的文化意涵和价值进行深入剖析,可J发现,平地瑶的哭嫁婚俗是其民俗文化的集中展演,具有多元价值,并且符合“非遗”5多种特性,具有被评定为“非遗”5潜质$在当今社会变迁5时代背景下,平地瑶5哭嫁婚俗面临着衰落和消迸5危险$为了使这一优秀5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应当按照“非遗”5
整体性和活态性保护原则对其所依存5民俗环境进行保护,同时将其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在保留传统文化样貌和文化空间5基础上适当开发文化旅游业,并在实践中适时调整和创新,使其更具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哭嫁;"非遗”;平地瑶;婚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C953!+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140(2021)02-0063-11
一、弓I言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国于2004年加入《公约》,成为缔约国之一。在该《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被各社区、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和文化”)21。在中国,许多学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一个整合性或综合性概念。高丙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概念的提出被证明是一种推陈岀新,并由此形成一个社会和学术活动的新领域[2]16。麻国庆等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的概念,包括文化的表达和文化的文法3。
非化遗产的概念传入中国后很引起了政府、学者以及民众的广泛关注,这种关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作系在一起。非化遗产之所以很快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具有多元价值,包括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424)126(在全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浪潮下,中国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遗”项目,而且在国内大“非遗”的认定和作。截至2019年12月,中国列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共计40项,总居一,国家级非化遗产名录总计1372项,涉及3145项5。
[收稿日期]2020-11-25
书荒中[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低生育水平国家相关政策的选择及效果研究”(项目编号%7BRK022)
[作者简介]郑观蕾,女,博士后,主要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研究(
可以说,中国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分为十大门类,即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其中民俗类项目共计426个子项,占总项目的13.5%。
有学者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类别中,民俗属于基础文化,保护和传承好民俗文化是进行其他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和前提归211。民俗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类项目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有各种节日习俗、仪式祭典、民间集会、民族服饰、
民间信俗、人生仪礼等,民俗类项目具有数量多、分布广、表现形式复杂多样等特点[7]115(在民俗类项目中,婚俗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婚俗项目共计16个子项,涉及蒙古族、汉族、朝鲜族、彝族、达斡尔族、裕固族、畲族、瑶族等民族。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婚俗都有其独特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婚俗是各民族婚俗文化的典型代表,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区同一民族的婚俗未来不会被列入“非遗”名录。事实上,无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是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数目都在不断增加,“非遗”的认定和命名也在不断更新。
在各民族的婚俗中,哭嫁婚俗是一种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内容丰富的婚俗,广泛存在于西南少数民族中。哭嫁婚俗中最具特的习俗是唱哭嫁歌,截至2019年12月,在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哭嫁歌共有两个子项目,均为土家族哭嫁歌。虽然哭嫁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但是以哭嫁婚俗命名的“非遗”名录尚属空白。在地区级的“非遗”名录中也多是哭嫁歌,缺乏哭嫁婚俗名录,这也反映出目前哭嫁作为一种婚俗的保护和传承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富川)的平地瑶哭嫁婚俗拥有悠久的历史,不仅包含内容丰富的哭嫁歌,而且生动展现出了平地瑶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平地瑶民俗文化的集中展演。与其他民族的哭嫁婚俗相比,富川平地瑶的哭嫁婚俗有其独特之处。虽然目前该婚俗尚未被列入国家级或地区级“非遗”名录,但是却极具“非遗”潜质。从“非遗”的角度审视富川平地瑶的哭嫁婚俗,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婚俗文化,而且可以为哭嫁婚俗作为“非遗”被认定和保护奠定学术基础。
二、文献综述与田野点概况
(一)文献综述
哭嫁是一种独特的婚俗,对于哭嫁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哭嫁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哭泣或嚎啕,而是边哭边唱且有固定的歌词和曲调[8]43。有学者指出,哭嫁是婚礼仪式的辅助仪式,它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文化时空中人的活动累积与过程[9]138。也有学者强调,哭嫁作为一种婚俗,除了“哭”之外,还必须具有“唱”和“悲”两个条件,前者即唱哭嫁歌,边哭边唱,表达新娘的心声,后者即整个仪式充满哀伤悲愤之情,只有具备了这三个特征才能称为哭嫁)0*9。在举行哭嫁仪式时,女性是主角,除了新娘之外,女性长辈和伴娘也常参与其中。伴娘通常是新娘家族中尚未出嫁的妹,从几岁到二十
几岁不等。根据哭唱对象的不同,哭嫁又分为哭父母、哭家族、哭亲戚、哭兄弟妹、骂媒等)1]41(各民族哭嫁的时间长短不一,有些在婚前的头一天或头三天开始哭嫁,有些在婚前十天半月甚至一个月就开始哭嫁了。出嫁的头天晚上是哭嫁仪式的高潮,许多民族都有男青年到新娘家对歌的习俗,俗称“闹歌堂”或“坐歌堂”)2*71。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目前有关中国哭嫁婚俗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有关哭嫁婚俗的理论探讨,包括哭嫁婚俗的起源、形式、功能、特征等。其次是有关哭嫁歌的研究,包括歌曲的内容
、腔调、韵律等。最后是有关哭嫁婚俗的实证研究。对于哭嫁婚俗的起源,有学者认为它是掠夺婚姻的遗俗,女子被掠夺时因恐惧而痛哭[13];有学者认为哭嫁婚俗的出现受到了买卖婚、包办婚的影响)4"9;有学者认为哭嫁婚俗的形成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并非由单个因素决定)5"8。哭嫁的形式包括出嫁姑娘主唱其余陪唱、对唱对哭、合唱等)6]42)43。有学者强调,哭嫁具有成年礼的意义,即通过痛苦的考验和长者的训I诫,女性实现从少女向妇女的过渡)783。哭嫁歌是哭嫁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哭嫁歌的内容包
括控诉封建包办婚姻、为妇女地位的低下鸣不平、感谢父母养育之恩、表达青年女子之间的友情、教诲和祝福新娘)8]34)35,此夕卜,哭嫁歌也包含对童年和出嫁前无忧无虑生活的回忆等)943(在哭嫁婚俗的实证研究中,关于土家族哭嫁婚俗的研究最多。例如,有学者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探讨土家族不同时期哭嫁仪式的空间、角与权利关系,展现土家族妇女社会性别意识的变迁过程[20];有学者从通婚圈的角度探讨土家族哭嫁婚俗的变迁以及婚嫁圈内部结构变动的关系「21(有学者从女性文化、角心理与生命史的角度探讨土家族哭嫁歌对于女性的社会意义[22\除了土家族,学者们对苗族德昂族)24*、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哭嫁婚俗也有过详细的探讨。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关注到了哭嫁婚俗或哭嫁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例如,有学者从“非遗”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角度梳理了湖南某县哭嫁歌的价值,指出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它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它具有社会和谐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42)44;有学者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探讨了贵州V佬族哭嫁歌
的保护和传承现状,指出旅游开发可以为哭嫁歌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契机,通过开发体验型婚俗游、建立旅游保护区、创建旅游品牌等方式使V佬族哭嫁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27]115)118(目前有关哭嫁婚俗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多元视角的介入使我们对哭嫁婚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是从“非遗”的角度探讨这一婚俗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哭嫁歌,缺少对哭嫁婚俗的整体性研究(基于此,本文从“非遗”的视角出发,以平地瑶为例,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哭嫁婚俗的仪式流程及其相关民俗,剖析哭嫁婚俗的文化内涵及其“非遗”特征和价值,为哭嫁婚俗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可行性建议(
个人房产信息查询(二)田野点概况
富川位于广西的东北部,与湖南接壤,全县总面积1572平方公里。富川拥有悠久的历史,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富川境内的瑶汉分布格局自明初便已形成,如今富川的瑶族主要分布在县内的东部和西部,其中东部以平地瑶为主,西部以过山瑶为主,汉族则主要分布在县城的中部、北部和南部。截至2019年12月,富川县总人口约33.62万,其中瑶族人口19.31万,占总人口的57.4%[28]。本文的田野点位于富川县S乡H村。S乡位于富川的东北部,与湖南接壤。H村是一个平地瑶村,该村共有194户,776人,90%以上为平地瑶。H村是一个单姓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该村坐落在丘陵平坝之间的一块平地上,村子的西面是一条自北向南流的河流,北面是一大片原始次生林,占地250亩,东面和南面是田地。H村过去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民主要种植玉米、水稻、花生等传统
农作物,上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外出务工,如今务工已成为当地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有一些村民在村里种植烟草、砂糖橘、脐橙等经济作物,人们的生活水平相比过去大大提升。
2016年1+11月,笔者在H村进行博士论文的田野调查时,对哭嫁婚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婚俗被村民视为H村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村里至今还保留着一本哭嫁歌本,记载了多首哭嫁歌,许多老人还能随口唱出几十条甚至上百条哭嫁歌。据当地的老人介绍,20世纪60年代前女性出嫁时大都举办哭嫁仪式,“”时曾一度中断,改革开放后又逐渐兴盛,20世纪80年代后慢慢衰落,近年来又出现了复兴的迹象。那么,为什么哭嫁婚俗被视为平地瑶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曾在历史上发挥过什么作用?20世纪80年代后为什么衰落,近年来又为什么出现了复兴的迹象?以下笔者将从“非遗”的角度对平地瑶的哭嫁婚俗进行探究。
三、平地瑶的传统哭嫁仪式与哭嫁歌欧美动画电影
平地瑶的哭嫁婚俗极具民族特,包含哭嫁仪式和哭嫁歌,哭嫁歌又称“歌堂歌”,属于民歌的一种。在H村,通常举办哭嫁仪式前的一个月,新娘便放下手中的农活,与伴娘们整日待在阁楼上,白天织布、织彩带、做鞋子,夜晚畅聊知心话,所织的布和彩带将由新娘带到婆家,作为送给婆家人的礼物,以此彰显新娘的贤惠和乖巧。许多经历过哭嫁仪式的妇女都表示,出嫁前与妹们在一起的那一个月是其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平地瑶的哭嫁仪式主要分为“闹歌堂”“哭梳嫁”和“拜别娘家”三部分。
(一)“闹歌堂”
H村平地瑶的哭嫁仪式正式开始于出嫁的前三天。通常在最初的两天里,只有最亲近的亲戚朋友前来探望。新娘端坐在闺床上,看到客人到来,便开始边哭边唱,诉说悲伤之情和不舍之意。到了出嫁的前一天,新娘家便热闹起来,前来送别的亲友越来越多,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告别新娘。晚饭过后,隆重的“闹歌堂”仪式便开始了。村里及附近村落的后生仔得知新娘出嫁的消息后,便结伴前来“闹歌堂”。“闹歌堂”即对歌仪式,由后生仔与新娘和伴娘对哭对唱。按照所唱内容不同,具体分为“闻信来”“踏上街”“拦门歌”“请进门”“同伴围”“上楼梯”“劝娘去”“下楼来”“起身了”等步骤。具体而言,当后生仔得知新娘出嫁的消息后,便结伴前往新娘家,一出门便唱“闻信来”:
侏①是月亮连夜走,一阵强风连夜吹$吹过上园花结子,吹过下园花冒芽$
花果冒芽侏常想,几侏常想看歌堂$东岭撞钟西岭响,蝴蝶闻声连夜来$
蝴蝶闻声连夜到,连夜到来看歌堂$昨日午时人报信,走过七村买草鞋$
七村草鞋买不出,两脚是泥连夜来。两脚是泥连夜到,连夜到来看歌堂$
听到歌声后,越来越多的后生仔加入其中,继而唱起“踏上街”,歌唱路上的所见所闻。快到新娘家时,伴娘们远远地就听到了后生仔的歌声,便从阁楼下来,在堂屋前拦起门来并唱起“拦门歌”:月亮
出早照然然,门前吵闹是谁人$门前吵闹谁人到,谁人到来闹愁愁$
后生仔回唱:
月亮出早照怏怏,几侏省行到乡。别方会期就不有,就是村看歌堂$
在这里,“拦门歌”采用对答的形式,伴娘与后生仔一问一答,歌词幽默诙谐,烘托婚礼的欢乐气氛。对唱几个回合之后,伴娘们便请后生仔进门,一边请一边唱:
请进唱,请进人家屋来唱。请进侏弟厅头坐,不把门口站斜篱$
斜篱脚下有斜刺,斜刺挂破侏衣裳$上山挂破有人补,唱歌挂破无人逢$
在“拦门歌”与“请进唱”环节,伴娘们所唱歌曲内容充分表达出女孩的纯真烂漫,后生仔则需不卑不亢,机智地回答伴娘们的问题,否则将受到伴娘们的嘲笑。此处的对唱可以视为情歌的延续,这也是哭嫁仪式中极具浪漫彩的环节。
后生仔进入堂屋后,新娘的父母早已为其准备了丰盛的茶点,有油茶、棵条、1耙、粽子等,这些都是平地瑶的传统食物。后生仔落座后开始吃茶点,伴娘们则回到阁楼上。为了表达对新娘父母热情款待的感谢,后生仔唱起“同伴围”,赞赏新娘父母及其家中的物品。休息片刻后,后生仔便来到堂屋后的木梯旁,准备“上楼梯”,一边上一边唱:
一笔写成是木字,米字写来右边安$女字写来底下安,拆个楼字上娘楼②。
2笔写成是木字,弟字写来右边安$木字弟字双双站,拆个梯字上楼梯$
初步楼梯是侏上,二步楼梯是侏行$三步楼梯来看,四步楼梯来看娘$
五步楼梯好走马,六步楼梯上高楼$七步楼梯七姊妹,八步楼梯站边央$
九步楼梯十步上,十步楼梯上娘楼$上到娘楼听哭,听哭得侏心愁$
后生仔唱出第一句歌词后,新娘便开始哭,伴娘们也被新娘的情绪所感染,跟着哭了起来,阁楼上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很悲伤(后生仔听到姑娘们的哭声后,便缓缓地坐下,唱起“劝娘去”。“劝娘去”是“闹歌堂”仪式的高潮,持续的时间最长,有时从午夜一直持续到天亮。“劝娘去”的歌词主要分为三类,其一是对新娘生平和娘家生活的回忆和歌颂,其二是对新娘婚后生活的教导,其三是对新娘嫁妆的称赞(如对新娘生平和在娘家生活的回忆:
一岁爹娘生下女,二岁爹娘手上牵$三岁学行学走路,四岁穿衣衣整齐$
五岁拿篮去捡菜,六岁和娘去养蚕$七岁拿车学纺棉,八岁堂屋出细纱$
①"彳来”在这里指兄弟,即后生仔(
②"娘楼”,即新娘的阁楼,平地瑶称新娘为"媳妇娘”
九岁穿针易过线,十岁大来成个人$十一梳出盘龙盖,十二梳出月亮弯①。
十三织布倒上机,十四功夫赛过人$十五邀娘求亲到,十六爹娘躲不开$
十七叫娘盐茶酒,十八叫爹办嫁妆。十九夢满箱也满,二十年纪过人门$
这段歌词详细地描绘出女孩从出生到出嫁的过程,虽然她们在出嫁前要学习不同的技能,但是童年和青春的时光总是无忧无虑,与婚后的生活大不相同,因此当新娘听到后生仔的歌声时不禁悲从中来,一边哭一边唱:
一怨爹娘许错女,二怨先生许错人。先生拿笔台头写,爹娘台尾讲年生②。
年生放进三箱底,千两黄金赎不归$拆开莲盘害死藕,成家害死少年人。
按照平地瑶的习俗,女方同意提亲后,男方便可以择吉日跟随媒人到女方家“拿八字”。若女方父母同意这门婚事,便将女儿的生辰八字写在一张红纸上送予男方,男方则将二人的八字拿给算命先生,由后者判断二人的命理是否相合。这里新娘通过埋怨父母许错人、先生合错八字表达了自己对娘家的不舍以及传统社会女孩缺乏婚姻自主权的悲苦命运(听到新娘的哭声后,后生仔继而劝到:劝娘去,劝娘去到乖做人$去到人家解性情,放长人情慢做人$
古讲在家从爷娘,出嫁自然从丈夫。话有千斤当四两,莫要记在心头上$
大行小事问过老,不把脾气做过头。公婆叔侄老前辈,见面开口先叫人$
内外亲情来行往,不把情面放得粗。人客进屋给笑面,不把肤浅看低人$
世代丈夫请得好,世间免得来操心。这回不把家中样,摸人饭碗听人4$
这段歌词展现出平地瑶社会对女性的性别角要求,女性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要学会顺从,在家顺从父母,出嫁顺从丈夫和公婆,这也从侧面凸显出传统社会中女性较低的社会地位。然而,后生仔的劝诫并没有使新娘悲伤的心情得到释放,反而哭得更加伤心了,后生仔便接着唱“劝娘去”,直到新娘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当气氛有所缓和后,后生仔继而唱起新娘的嫁妆:
牛回上田吃嫩草,鸭回下田赶插花$十八年头留下女,一座轿子送出门。三哥妆了三条马,四哥妆了四箱衣。七哥妆了七个柜,八哥妆了八张桌。不哭来不愁,爹娘妆了九间楼$田中插花十八叶,留马坐过十八年$大哥妆了玲珑帐,二哥妆了青铜钱。五哥妆了五布,六哥妆了六条裙。九哥戒指十一对,十哥耳环十一双$九楼门九把,九把来看$
这段歌词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新娘并非真的有十个哥哥,这样唱是为了突出新娘嫁妆的丰盛以及娘家对新娘的疼爱之情。过去平地瑶女子的嫁妆十分丰盛,囊括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歌词中提到
的玲珑帐、五布、裙子、柜子外,还有算筐、礼笼、棉胎、被盖、锅、碗、瓢、盆等。新娘嫁到婆家的第二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为婆家人做早饭,所用之物均由娘家带来,以此凸显新娘的贤惠。听到后仔对嫁的后,娘:
入园摘菜十八叶,留马坐过十八年$十八年头留下女,一座轿子送出门$
爹娘挥手流下泪,爷奶扶墙望远方。嫂子送出大门口,哥哥送出路边塘$
路边塘头好上轿,手扶轿杆问娘妆。哥哥问我哭哪样,哭我没有嫁妆来$
新娘也使用了夸张手法,说自己没有嫁妆其实是为不愿出嫁寻借口。在整个“闹歌堂”仪式中,一批批的后生仔前来“闹歌堂”,一直持续到天亮。天亮后,后生仔纷纷从阁楼下来,在堂屋中等待新娘出嫁。此时,叔娘和舅娘③来到阁楼上为新娘梳妆,并由此开启哭嫁仪式的第二个流程一一“哭梳嫁”。
(二)“哭梳嫁”
接亲的队伍早早地便来到新娘家,按照习俗,新郎不接亲,接亲者主要是新郎的叔伯和兄弟。过去
辽宁美食①"盘龙盖”和"月亮弯”均是平地瑶女孩的传统发式(
②"年生”,即八字(
③"叔娘”和"舅娘”都是平地瑶的亲厲称谓,"叔娘”是叔叔的妻子,"舅娘”是舅舅的妻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