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业和传统创业的差别
互联网创业和传统创业的差别
一、看清本质商业模式
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我们看待事物,不管是互联网还是线下,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1、线下:销售+产品
对企业而言,线下最重要的是两个部分:销售部分和产品部分。好的产品需要好的创意和品牌,需要控制成本和质量,销售能够吸引人的眼球,包括建立渠道。
2、线上:流量+交易
我们看到一些APP平台,比如天猫、聚美优品,都是流量+交易。从流量来看,现在我们的眼球被吸引到移动端去了。从PC端到移动端,从线下延伸到线上,要顺势而为,追寻流向。从交易来看,移动互联网是比较轻的,但是能不能让用户在手机看到产品的同时就形成购买的冲动,这些都是交易场景的构建。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我们要想好用户是谁,怎样让他们得到好的服务,而这之间的转换是需要顺畅的逻辑。
3、获客付出+服务收入>0
线上怎么去赚钱?后面我会再跟大家具体讲补贴的方式。你的服务和产品是要获利的,只有获客付出和服务收入相加之后大于零,这个产品才可以做。融资只是帮助赚钱加速的手段。
4、商业可持续性的本质
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要能够持续贡献现金流,并且可以满足现实的需求同时得到用户的认可。所谓用户认可,一是付费,二是得到社会大资本层面的认可。比如,京东、Uber、滴滴可能还在亏损,却得到很多资本和社会的认可,获得经济的外延和社会的回报,规模效应后也会实现盈利的一天。
另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能够再不断优化,提供更优的服务,获得更高的单价回报。同时,由于用户对于品牌认可,就会不断重购,同时推荐朋友去购买。这就是所说的客单价
和重购率,一个好产品,无论在线上或线下,都应该有这样的趋势。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去好好思考,而不是把互联网神话,不考虑商业变现。
二、线上创业时考虑线下场景
线上创业如何去做?我们之前投资企业,比如O2O或是电商,会考虑新的商业模式原来在线下是怎样解决的?如果没有互联网,这个市场是否真实存在?
1、社区电商是否可以卖东西?
社区电商是当下非常火的概念,像是罗辑思维、女性社区,赢得非常多的眼球关注和流量。但有社,是否就可以卖东西?能否形成有效的需求呢?
很多互联网企业,包括一些千万用户量的APP、社,觉得自己拥有很多用户就可以卖东西,但目前一些社区、APP想要商业化,是很困难的,实际场景和消费理念不一定相同,曾经一些估值很高的社区当下都面临这问题,这些问题与原来在线下是没有区别的。
我们可以考虑下,线下女性可以聚集在一起聊天、家长里短,这样的聚会线下也是常在的,
但这时有商家推着车,上面放着女性用品,就会有人买吗?往往用户是会反感的,她们来这的目的单纯只是信息分享,购物还是在超市或是屈臣氏。
回归线上也是一样的,并没有因为日活高(日活跃度高)、UGC(用户原创内容)高,就可以中间插卖产品,用户的目的性和消费场景是不易混淆的。 很多女性的、母婴的、美妆社区等等都有类似的问题,面临着巨大的转型痛苦,都是脱离了线下把线上神化了,以为流量为王,交易自然水到渠成,其实不是的。
爆笑喜剧 2、人叉销售,靠周边或高毛利获利,是否成立?
O2O会提到进家上门或是入口的概念,很多创业者会谈到,我在某个产品不赚钱,但希望通过人叉的其他产品或服务销售赚钱。比如O2O按摩方式,采取很便宜的定价,甚至补贴,然后希望通过按摩师推销一些营养产品来盈利。
思考一下,我们自己在线下按摩店的时候,希望得到的是安静休息,不希望被推销,但有人去按摩店买来按摩器或是养生品的吗?线下都看不到的场景,用户不会购买所谓的衍生产品。有些互联网企业觉得自己在某个品类不赚钱,通过高频低额切入,通过延伸的非标产品去赚钱,但这种方式很多时候跟线下一样,是无法成立。
我们看到很多O2O或是进家项目,都把宝押在其他消费上,殊不知是个大坑,持续烧钱却没有有毛利和可提升的产品或服务。从现实生活中看需求,很多产品都可以放在线上或线下一起去考虑,看看需求成立的真伪性,否则可能就是死路一条。
三、线上低频高额服务创业的获客成本
女奥特曼 互联网不是什么行业都可以快速改造的,低频高额的服务创业,获客成本就非常高为最大痛点的,如婚纱摄影、房屋租赁买卖、配镜、药店这些行业。我们常常说,这些产品店租很贵,产品单价很高,互联网是不是可以去进行改造呢?
一个婚纱品牌,其实它通过在一个地方长时间的地面广告,随着时间推移,其获客成本在降低,把受众的接触点再拉长,品牌意识在覆盖长期人,从女孩时可以影响。如果你把婚纱摄影搬到线上去获客,线上成本不断上升,关键词或是打榜。
在获客成本是第一要素的前提下,我们看很多线上企业转投线下广告,因为现在线上成本并不比线下低,而且红利期很短。时间沉淀下,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其实线下获客的综合成本摊薄之后,更有优势。
四、线上服务只能满足线下项目的服务功能
并不是所有线下场景都可以搬到线上,比如线下教育,大家把孩子送到学习班,看似场租和人工费是比较贵的,放到在线视频又便宜又方便,但大家实际考虑一下,送到补习班,实际上支付费用是包括学习费,还有托儿的费用,家长可以解放出来,难得的轻松。
怎样注册新公司 但如果采取在线教育,旁边就需要有人看着读书保证质量,而学生在电脑面前的场景是复杂的,可以想到了上网页、玩游戏、看电影,都是场景的转换造成学习效果成本的反向提前,有时,托儿可能是家长的第一需求和痛点,不是所有线下场景过简单搬到线上就万事大吉了。
再比如互联网医疗,我们通过手机可以获得快速的医生咨询,但你是否会相信这是医疗?在医院场景下,你会获得一种生命安全的信任感,但线上医疗仅仅是咨询而已,不一定带来生命安全的信任感,所以大家会为医院付费,不一定会为线上咨询付费,这也是很多在线医疗营收困境的原因。
五、所谓互联网加速:再看补贴
补贴烧钱已似乎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基本特征”,我们会问创业者:你们融钱用来做什么?他们说:要补贴客户,补贴是互联网改造重要方式。但我们现在也在反思补贴是真实的互联网需求吗?
让我们再看如下要补贴的“原(jie)因(kou)”:
1、竞争策略选择
所谓真正的安全边界是规模10倍于行业第二,但实际情况是往往拉不开距离。行业内各家同行不断融到资金,想要成为行业第一名,但是,就像当年“百团大战”,拼补贴、拼商家、教育了行业,先驱却变先烈。
再说说美团怎么胜出,达晨也投资了分众传媒,当年“百团大战”中,唯一没有一开始就投钱在“分众传媒”的是美团,其他团购拿了很多钱去分众传媒投广告,让全国人民知道团购的概念,但在各大团购没有钱时,美团仅投了一次分众,大家都记住美团。
投钱时间点很重要。创业者拿钱要考虑市场格局,还有是不是真的遥遥领先,如果没有的话,适度留后手可能反面是最好的策略。
2、融资策略选择
现在很多估值的基础是订单数或GMV(网站成交金额),融钱会让竞争者望而却步。很多人拿到钱后,先把产品单量做起来,在过程中调整产品,再考虑变现或赚钱,实际上即使你补贴到一定程度之后,已再赚不到钱。
通过补贴,有可能原来不是你的用户却变成了用户,可当你不补贴时,这些人还是不是愿意继续使用你的产品呢?这些用户可能并不是你真实的需求,融资是让更多的伪需求来让我们陷入数字的狂想之中。
市场如此激烈,但投资人在同一跑道上不能没有标的的,行业内弥漫着“宁可投错、不可错过”下,在对内对外的压力下,融资额不断注水,包括我们笔记侠也揭示很多。市场越来越浮躁,大家急着要压制竞争对手,补贴其实就像吸上了,一旦停“药”了,才发现什么都是假的。
3、用户习惯养成策略
用户的习惯养成需要时间和体验数量。我们通常说20次可以在人脑中形成印象,当然每
个人具体情况不同,但通过补贴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别人对你的印象,将线下习惯演变成线上使用习惯,但习惯后就有再度选择的问题。如果不补贴的时候,用户是会选线上还是线下呢?
什么场景会决定做线上的选择呢?用户选择场景会出于价格、便利、时间、服务、质量、信任等多种因素,在如此多维度下,用户是否还会选择你?有些行业比如金融,并不会因为补贴就发生改变,客户更多是需要资金的安全信任。
在比如,出行在路边,的士在我们面前开过,在有补贴下,很多用户即使有空车,也要等叫的车过来,但没有补贴下,很显然招手是最快的行为,还是方便才是第一考虑。再如,煤炭B2B行业,补贴比较没有作用,客户都是巨量的交易,实效、安全、品质更为重要。补贴也只是让某一因素的选择占据了主导,但实际上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选择是多纬度下,还是要更多要考虑商业模型下消费者的利益如何最大化,而不是扭曲下的习惯。
4、用户体验门槛降低策略
所谓“好而不贵”,通过互联网去中介化,重构服务成本,减少营销成本,降低门槛是可行
的,但我们也要思考一下,在服务成本不变下的补贴,是否可持续?比如社区O2O,你通过在线上购买可口可乐,然后有人送货上门的价格和实体店购买价格是一样的,对于用户是节省时间成本,但送货人工成本谁来买单?
在商业模型中,要考虑把所谓的门槛降低,让更多懒人享受到服务,但有没有人来为此买单?所谓“好而不贵”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好?体验 ≠购买,很多免费的东西大家都愿意拿,一旦要付费,回归真实场景时,用户会不会愿意加5元选择可乐送货上门?你可能降低门槛,但实际购买却上不上来,甚至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如此。如同超市,真实购买的人可能不用试吃,但试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买。乐巢酒吧
六、回归经济学本质:消费的收入分配基础
鸽子怎么炖汤好喝又营养 我们做决策依据实际收入中对于消费内容的再分配,消费场景是根据个人经济基础决定。让我看下现实中我们: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14年人均GDP 7485美元。2014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
这是一个全国平均情况,城里人应该是更有消费能力的,所谓“城会玩”。城市消费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有一定消费边界,大城市增长也有瓶颈期,我们看下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