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其丝麻,以为布帛>
古代中国,丝和麻是先民的两大衣料来源,从时间上来说,对麻类的利用早于丝。但就加工的方法而言,两者却有许多共同之处。
先民从实践中发现,某些植物的纤维可以用于纺织衣料,例如野生麻和葛。野生麻包括苎麻、,纤维素的含量丰富,纤维力强,单纤维的长度在60?550毫米。葛属于藤本植物,枝条可长达8米多。麻和葛遍布我国各地,生长力强,一年之中可以收割多次,来源充足,是比较理想的纺织原料。
麻类植物分为表皮层和韧皮层,纤维素在韧皮层内。为了提取纤维素,先要剥去表皮层,然后再撕分韧皮层,使之成为长条形的纺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绳头,是用植物茎皮捻成的,在显微镜下观察,纤维为片状,经过粗略的撕分。
五五普法心得体会撕分后的纤维比较硬,表面也比较粗糙,原因是纤维的表面有胶。如果脱去纤维的胶质,不仅便于绩织,而且织物的手感柔软光滑。古人最常用的脱胶方法是浸泡。《诗经.东门之池》说“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可以沤?”。将麻或苎沤(浸泡)在东门之池,可以分解植物韧皮和茎叶中的胶质,使纤维分散而柔软。经显微镜观察,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的4700年前的苎麻布的纤维可能经过了脱胶的程序。
葛的纤维也有胶质,但在常温中难以脱胶,需要有较高的水温。《诗经.葛覃》说:“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是刈是?,为?为?。”?(huo)是煮。?(chi)是细葛布,?(xi)是粗葛布。葛藤刈割之后,用热水煮熬脱胶,就能制作或粗或细的葛布。
如果把单股的纤维搓合成多股,就可以增加强度。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绳子,有的较粗,是先用多股植物纤维搓成3股,再绞合为一。较细的绳子是用2股绞合而成。根据顺序先后,搓、绞的方向有所不同,单股的捻向是S,整体的捻向是Z。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各地已经普遍出现简单的纺织工具。西安半坡遗址曾一次出土骨针281枚,最长的约16厘米,直径最小的不足2毫米,针孔约0.5毫米。迄今所见我国最早的纺轮,出土于距今7000多年的河北磁山遗址,其后南北各地都有出土,1974年在青海乐都柳湾遗址出土的纺轮竟多达一百多枚,纺织业兴盛不难想见。
河姆渡遗址出土一批样式各异的木器,专家发现与云南、广东等地少数民族腰机的部件非常相似,其中一件木刀,长430毫米,背部平直,厚8毫米,刃部较薄,呈圆弧形,应当是打纬刀。另有18根大小不等的硬木圆棒,长的有40厘米,推测是定经杆、综杆之类的部件。
从已知的遗迹、遗物来看,新石器时代已经普遍使用织物。西安半坡和姜寨遗址的陶器底部发现有铺垫织物的印痕,都是平纹,纱线较粗,但经纬向纱线排列非常均匀。有些地方已经出现比较复杂的织
物,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中出土的葛织品残片,有山形和菱形花纹,花纹处的纬纱曲折变化,罗纹部纬纱上下绞结。经纱为双股,S捻,经密约10根/厘米,纬密罗纹部约26到28根/厘米,已是原始的绞纱织物。
<;二、抽丝剥茧之谜>
蚕丝是一种柔软、光滑、弹性好、品质优良的纺织原料。裹在一枚蚕茧外的丝,可以长达800-1000米。蚕丝的断面略呈三角形,主要成分是丝素和丝胶。丝素是略呈透明状的纤维,是茧丝的本体,不溶于水。丝胶是包裹在丝素之外的、带粘性的物质,只有在一定温度的水中,丝胶溶解,蚕丝纤维才会分离。这一神奇的奥秘,是肉眼无法窥见的。智慧的先民是怎样解开抽丝剥茧之谜的呢?《黄帝内传》说“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称织维之功”,将发明权归于蚕神,只能博得我们一笑。
据专家研究,最初发现蚕茧可以抽丝,有多种可能。蚕蛹大概是先民的食品之一,剥食时先要撕去茧衣,再咬破茧壳。由于偶然的原因,有人将蚕茧放入口中,茧壳在唾液中长时间浸润后,丝胶溶解,密缠的茧丝分离,因而无意中发现了缠在蚕茧上的茧丝。此外在撕咬茧壳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牵出丝来。经过反复实践,悟出在合适的水温下就可以抽丝剥茧的道理,于是将蚕茧在热水中浸煮,脱去丝胶,在丝绪浮起后,再缫取丝绪。这就是最早的缫丝技术。
缫丝之前,首先要剥茧,因为蚕开始吐丝时是一层乱丝,因裹在茧壳外面,所以称为“茧衣”。只有剥
去茧衣,丝绪才会暴露出来。剥下的茧衣称为“丝絮”,强力很低,无法用于织作,但可以填充在夹衣中间起保暖作用。剥茧之后,为防止蛹化为蛾,咬破茧壳,要及时缫丝。
蚕茧的丝纤很细,只有20到30微米,难以单根使用,所以缫丝时要集绪、绕丝,就是把若干个茧的丝绞合在一起,形成一根生丝。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绢片,表面光滑均匀,蚕丝的横断面呈三角形,表明丝胶已经脱落,应该是在热水中缫取的丝。钱山漾还出土了用草茎制成的小帚,柄部用麻绳捆扎,与缫丝工具索绪帚非常相似,此物与绢片一起出土,绝非偶然。
在热水中缫取的丝是生丝。生丝中含有各种杂质,只有通过精练,将杂质除去,才能漂白、染,丝的光泽、手感以及丝鸣之声才能显现,这就成了熟丝。古人将精练称为“练”或“?”。练丝、练帛用的是灰、蜃等含碱的物质。
家蚕是由野蚕驯化而成的。最初的丝源,完全来自野生蚕。随着丝绸制作的发展,需求量不断扩大,于是开始野生蚕驯养,从而出现了家蚕。
<;三、蚕桑发祥在何地>
自南朝刘宋元嘉起,以嫘祖为先蚕而奉祀之,历代相沿不绝。因而,传统的说法认为,蚕桑起源于黄
河流域。
1926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李济博士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组织发掘,这是中国考古学家第一次自行主持的田野发掘,其中最重大的收获之一,是出土一枚已经转
化为化石的茧壳和一个纺轮。蚕茧被某种利器切割去约六分之一。后经美国Smith-Sonion 学院鉴定,确认是蚕茧。这是当时所见年代最早的蚕桑实物,加上与纺轮同时出土,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关注。由于西阴村地处黄河流域,嫘祖为西陵氏之女,地望相近,似乎可以作为蚕桑起源于黄河流域之说的硬证。
1958年,浙江吴兴的钱山漾遗址(公元前2750±100)出土的竹筐中发现一块平纹残绢和一段炭化的丝?和丝线。绢片残长2.4厘米,宽1厘米,经纬线密度为每厘米52×48根。经鉴定,纤维截面积为40平方微米,截面呈三角形,是家蚕蛾科的蚕丝。1979年浙江丝绸工学院、浙江省博物馆对绢片作了进一步鉴定,确认为长丝产品,经纬向丝线至少是由二十多个茧缫制而成,没有加捻。股线平均直径为167微米,丝缕平直。绢片是平纹组织,平整、光洁,每厘米经密52.7根,纬密48根,与现代的电力纺的规格接近。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家蚕丝织品,它不仅证明我国丝绸业至少有4700年的历史,而且对蚕桑起源黄河流域的传统说法提出了挑战。从丝的长度、韧性等可知,钱山漾人已有了较高的丝绸制作技术,在此之前,必定有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杭州海底世界在哪>无语的个性签名
1977年,著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一件牙雕器,起初定名为盅;经过反复研究,最近易名杖饰。该器的出土,为蚕桑起源的时间和地点带来了新的证据。杖饰的表面刻有蠕动的蚕,蚕身的环节数与家蚕相同,应是当时家蚕的写照。意味深长的是,器表还刻有丝织物模样的几何形图案,暗示杖饰上的蚕与此有关。由于河姆渡遗址的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要比钱山漾遗址早得多,因此有专家认为,我国至迟在7000多年前就发明了蚕桑。
孢粉分析表明,太湖地区的桑树数量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在马家浜文化的崧泽遗址的生土层中,常绿阔叶树的青冈栎、栲属花粉最多。文化层的下部,桑属禾本科的花粉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文化层的中部,桑树花粉大为增加,表明桑树已经普遍种植。专家认为,太湖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有着家蚕生长的良好生态环境,而且出土了大量有关蚕桑业的实物,最有可能是中国丝绸业的发祥地。
要确定中国蚕桑的起源问题,目前还为时过早,因为各地新石器遗址出土的蚕桑资料非常之多,尚难定于一说。在辽宁锦西沙锅屯洞穴遗址中出土一枚数寸长的石雕蚕,内蒙古巴林右旗出土有两枚黄玉蚕,都是红山文化[1]时期的遗物。中国历史博物馆也藏有一枚红山文化的白玉蚕蛾,长2.2厘米,宽3.6厘米,琢法古拙,形态逼真,作展翅欲飞状。翅膀分为四片,上大下小,层次分明。腹部椭长,与蚕蛹相似。腹部两侧各有一个供系佩用的圆孔。[2] 此外,1960年山西芮城西王村遗址发现一件蛹形陶饰。1980年河北正定南杨庄遗址也出土过两件陶蚕。
安徽蚌埠吴郢新石器遗址,最近在一件出土陶器的底部发现蚕形刻划,蚕头呈三角形,身分五节,尾部方正,有肛线,与甲骨文的“蚕”字十分相似。构图简练、准确、蚕头微昂,作吐丝状,是蚕正在结茧时的形态。同时还发现了与甲骨文“丝”、“束”等字很相近的刻划符号。[3]
传统的看法认为,汉使通西域之前,丝织业不过陕西。1963年,临洮县发现一件齐家文化[4]的泥质红陶罐,腹部正面刻有六条蚕,其中心部位是两条竖刻的蚕,两侧各有二条斜刻的蚕。蚕身微曲,作蠕动状,尾部呈三角形,与甲骨文的“蚕”字相似。蚕身的节肢用平行线或折线表示。这是迄今所见惟一的“蚕图”,也是新石器时代最西边的蚕桑资
料。由于甘肃已经出土过大量纺轮,许多陶器上有清晰的布纹,粗布的经纬密度为每平方厘米11根,细布的经纬密度可与现代细麻布媲美。可见,甘肃地区丝绸业的发生也比较早。
[5]
由于河姆渡遗址出土有线轴形纺轮,南杨庄遗址出土有加捻、牵伸的陶纺轮以及既可理丝又能打纬的薄刃条形骨匕,甘肃永靖大何庄墓葬出土有加捻、牵伸的陶纺轮和为数较多的薄片条形骨匕,表明在今浙江、辽宁、山西、河北、甘肃等不少地区的养蚕丝织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一定的水平和基础,其产生的年代应该更早。
古书中记载的我国史前时期的蚕桑丝绸业,也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尚书》的《禹贡》篇,相传记载的是尧时大禹治水,奠定高山大川之后,九州地理、出产状况,以及向中央进贡的方物的情况。文中涉及到蚕桑、丝绸的相当之多:
兖州:“桑土既蚕,……厥贡漆丝,厥篚织文。”
青州:“岱畎丝?,……厥篚?丝。”
徐州:“厥篚玄纤缟。”
扬州:“厥篚织贝。”
荆州:“厥篚玄?。”
豫州:“厥篚纤纩。”
由上文可知,兖州凡是种植桑树的地方都养了蚕,青州泰山的山谷中出产丝麻。各地进贡的丝织品都盛放在一种称为“篚(fei)”的竹筐中,兖州的贡物是漆和丝,在篚(fei,竹筐)盛放的是锦绮之类的丝织物。青州的贡物是适宜做琴瑟之弦的蚕丝。扬州的贡物中有细缯。荆州的贡物是宜于染成玄?之的丝。徐州的贡物是质地细密,染成玄后可以做祭服的丝绸。豫州的贡物中有纤细的丝絮。九州中竟有六个州出产丝绸,而且品种多样,用途各殊。这些记载与考古发现是基本吻合的。
[1]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的东南部、辽宁的西部和河北的北部,相对年代与仰韶文化大致相当,碳十四测年数据为公元前3500年左右。
[2]石志廉:《中国早期的丝织业和红山文化白玉蚕蛾》,载《中国文物报》1987年3月20日。
[3]徐大立:《蚌埠发现新石器时代蚕形刻划》,载《中国文物报》1988年5月6日。
[4]齐家文化是我国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湟水等流域,其早期文化的年代距今约4000年。
[5]陈炳应:《蚕图》,载《中国文物报》1988年10月1日。
四、粘附在铜锈上的商代丝织品>
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全盛期,文物灿然大备,丝绸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丝绸不易保存,所以至今没有完好的实物出土。不过,有关的信息依然十分丰富。甲骨文中从糸或与糸有关的字有几十个,如蚕、桑、丝、乐、帛等。有的甲骨上刻画着蚕和桑叶,有的刻有祭祀“蚕示”(蚕神)的卜辞。有些甲骨文保留了商代蚕桑业的信息,如“I”字,
为?或?的本字,是绕丝工具的象形字。1979年,江西贵溪战国崖墓(距今2595±75年)出土的纺织工李铁又供出1人
具中就有“H”形、“X”形的绕纱框。金文中的“?(乱)”字,从?、从幺,从手,像手持“H”器绕丝之形。有关蚕桑的文物也时有所见。1953年,殷墟大司空村的商墓中出土一枚玉蚕,长3.15厘米,蚕身分为7节,与真蚕几乎一样。类似的玉蚕,[d1] 在山东益都苏埠屯的商代大墓中也曾发现过。
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十分珍贵的器物,在埋入坟墓前往往要用丝织品包裹,因此,出土时器表每每残留着织物的痕迹,为我们了解当时丝绸业的情况提供了重要信息。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等几处。
新干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铜器上,附着有织物的纤维原料,从铜钺上采样,并选用了红外线光谱法进行测定,表明为真丝,亦即蚕丝。大多是平纹绢。河北藁城台西33号墓出土铜觚上有5种不同的丝织物痕迹,主要是平纹织物,包括纨和?。有一处残痕,外观绉摺,有疏松的孔眼,乃是一种绉纱织物。织物的丝线,最细的是0.05毫米,最粗的为0.7毫米,说明已能按照织物的要求制作不同规格的丝线。此外,经丝比纬丝略细,但捻度略大,这是为了便于织造的做法。藁城发现的一枚陶滑轮,形状和大小都与后世手摇纺车的锭盘相仿,专家认定是手摇纺车上的零件。
钱山漾出土绢片由合股丝织成,但没有加捻。由于丝织物品种的多样化,要求通过并丝、加捻等方法,纺出粗细不同的经纬线。所谓并线,是在络丝之后将若干根丝并合在一起。所谓加捻,是搓绞并合过的丝线。
很甜很撩的句子撩男生
漂白、染前,丝要经过精练,以便除去纤维中的杂质。《考工记.?氏》记载丝帛精练的方法说:“?丝,以?水沤其丝七日。去地尺暴之。昼暴诸日,夜宿诸井,七日七夜,是谓水?。”有三种工序:一是用碱性的灰水浸渍七天,脱去丝胶;二是离地一尺,用日光暴晒,进行脱胶漂白;三是水浸脱胶与日光暴晒交替进行。《考工记》还记载了练帛工艺,先在碱性较浓的楝灰水中浸渍,充分溶解丝胶,再用碱性较稀的蜃灰水脱胶。这种以灰水精练丝绸的工艺,商代已经出现。
瑞典马尔米博物馆和远东古物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商代的青铜器觯和钺各一件。1937年,瑞典学者西尔凡发现铜器上有与铜锈粘附在一起的2种丝织品残片,其中一片为平纹织物,另一片是平纹地上有菱形花纹的绮。前者为单股丝、无捻,丝纤维上尚有丝胶,说明未经精练;后者丝纤维柔软,丝胶除尽,不仅经过水洗精练,经纬丝都是双股并丝,并经过加捻,捻度高达每米千捻,这种强捻丝是不可能用纺坠加工的,推测当时已出现诸如纺车的加捻机械。绮上一个菱形花纹的纬纱循环为30根。斜纹变化组织是一下一上、一下三上为基础,花纹的经纬纱循环很大。
抖音晒娃的唯美句子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殷代铜器上也有丝织品的菱形图案,但比西尔凡见到的要复杂,每个回纹由35根经丝和28根纬丝组成,外围的线条较粗,在平纹地上加入另一种组织,形成联合组织的纹样,图案对称协调,层次分明,做工精巧。[1]
商代已经出现素白丝织品-纨,经过精练,经密大约是60-100根/厘米,纬密30-40根/厘米,相差较大。殷墟出土的铜钺上粘附有经密72根/厘米,纬密35根/厘米的平纹织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