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中国古代桑蚕文化的见证者
新密,中国桑蚕业的见证者
    你知道吗?世界称中国为瓷器之国CHINA,比瓷器之国还要早,是丝绸之国,叫Seres(赛里丝),是英语丝绸silk一词的源头。而丝绸的产生过程,从采天蚕,到植桑养蚕、手指经挂,结成华服的全过程,都可以在新密的历史、传说、考古发现中并到许多铁证。新密,成了中国古代桑蚕业的见证者。
一、密杈盛衰知今古
中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在我国,桑树的栽培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桑、蚕、丝、帛等字形。到了周代,采桑养蚕已是常见农活。春秋战国时期,桑树已成片栽植。新密市作为“伏羲化蚕”和“嫘祖始蚕”的桑蚕之乡,在近三千年的农业文明中,植桑养蚕业经世不衰。
新密的桑蚕业历史悠久。洧水南北的丘陵地区,尤其是以马骥岭为核心的大隗、来集、刘寨三镇,是传统的植桑养蚕的区域。1949年,全县植桑4200余墩。1970年是新密历史上桑杈栽植最高的年份,有近9000亩桑田,植桑23万余墩。
密县桑杈驰名省内外。桑树加工成农具桑杈,利润丰厚。据元代《农桑辑要》记载,桑杈加工已有1200年的历史。密县出产的桑杈,称为“密杈”,杈枝硬,纹理美观,经久耐用,品质优良,久负盛名。《密县志》这样记载:密县桑杈,品种多样, 尤以缠丝为佳,主要产区在大隗珠心算口诀、刘寨、来集等乡(镇),其中马脊岭一带所产桑杈质地最佳。”在清末及民国期间,密杈均价一块银元一把。建国后,新密各乡均有种植,1970年,密杈参加全国农产品博览会展出,受到国内外客商的欢迎,产品远销新疆、青海、黑龙江等地,并出口到越南和柬埔寨等国家。植桑和桑杈生产,曾是新密农业的支柱性产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密杈进入购销旺季,1975年,密县收购桑杈25.8万把,为密县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涌现出了许多拾掇桑杈的能手。
2000年后,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新密的蚕杈经济才逐步衰退,种植面积也逐渐缩小。在新密境内,古老的桑树屡见不鲜。在洧水中游的平陌镇界河村,有一株新密最大的古树桑,树高18米,冠幅20余米,已有三百年余的树龄。岳村镇一株古桑,树龄已有400余年。
桑树全身是宝,桑叶可养蚕,桑皮可造纸。桑椹,《齐民要术》记载“凶年粟少,可以当食
”。桑白皮也是《救荒本草》记录的可食之物。历史上,新密的养蚕缫丝也是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植桑养蚕,民国《密县志》“实业类”栏目记载,养蚕缫丝,已经是庄户人家重要的经济来源。不但女子全力以赴,不少男人也加入栽桑养蚕的农活中去。
新密的桑杈绝大多数为灌木型地桑,树矮叶茂,叶厚肥嫩,是养蚕的好饲料,而桑杈,只是桑蚕业的副产品罢了。
新密的桑蚕业哪里去了?明朝《农政全书》记载:北蚕三眠,易育而丝少。南蚕四眠,难育而丝多。从远古到北宋,延续到明朝以前,河南的桑蚕业盛况不亚于今天的苏湖。除气候因素外,宋明灭亡,工匠南迁,南蚕养育技术突破,北方的桑蚕业盛况难再。法院立案庭实习报告
二、植桑养蚕话嫘祖
新密古代的桑蚕业非常发达,除气候因素外,主要由于人文始祖黄帝在这里出生,在这里练兵打仗,在这里修德养生,在这里筑城定都。所以,黄帝正妻嫘祖在这里植桑养蚕,发展纺织业。有两个神奇的故事。第一个是黄帝宫的桑树不挂果。
黄帝宫一带,有个奇特的现象,这里的桑树不结桑椹。据说,这现象与黄帝正妻嫘祖有关。
传说黄帝与风后、武定等部下在云崖宫演武练兵,嫘祖则想着,如何发展经济,壮大部落。无意中,看到桑树下蚕儿吐丝结茧,受到启发,从蚕茧中抽丝合成线,用丝线把兽皮联缀成衣,解决了部族的保暖问题。后来嫘祖就发动全部落的人养蚕取丝,当蚕越来越多时,却发现桑叶不够吃了。向风后请教,风后远看着桑林绿油油一片,近前折一枝桑条,发现,上面除了小小的桑叶外,还长了一穗穗肥实的桑椹,就指着桑树说:“桑树哇桑树,你既然让蚕儿吃你的叶,为啥不多长桑叶少结桑椹?”说也奇怪,话音一落,只见桑椹“哗哗哗”全落了,桑叶却变大了。直到如今,云崖宫一带的桑树不长桑椹,而且叶子特别大。直到今天还是这样。不信,明年四月,你去黄帝宫桑杈堰上看看去?
有天,嫘祖梦中遇到织女,织女教她纺纱织布,量体裁衣。从此,先民们才有了衣服穿。嫘祖也被人敬为纺织神。
黄帝时期是我国文明史上第一次文化大爆发的英雄时代。后来人们把驯化野蚕、缫丝纺织、改善服饰的功绩全都叠加到嫘祖一个人身上,并誉之为“蚕神”,纳入国家祭祀大典之中,在男神社会中独领风骚。《隋书》还记载:北齐把作供奉黄帝为先蚕,北周才开始把嫘祖作为先蚕供奉。北宋罗泌的《路史后记五》第一次明确指出,嫘祖就是养蚕的创始者
“先蚕”。嫘祖成了养蚕绩丝、教民衣服的中华民族之母。()陈廷炜《姓氏考略》考证到,方氏为西陵方雷氏之后,地望在河南的方山,也就是浮戏山。
三月第一天怎么发朋友圈嫘祖是天生会养蚕的吗?不是。她有老师。她的老师是谁呢?玉仙圣母。
在新密西部伏羲周围的新密、荥阳(包含汜水)、登封、巩义、禹州等市,地方志记载、民间流行着丰富的玉仙圣母(娘娘)崇拜。同样,还流传着嫘祖拜师学养蚕的传说。
黄帝的妻子嫘祖聪明能干,是黄帝的得力助手。炎夏的一天,她无意在伏羲山五指岭下,见到一位衣着清爽飘逸的村姑正在忙碌,就问她:“你在干什么呀?”
村姑说:“我在抽丝纺丝。”
又问:“抽丝纺纱做什么?”
村姑答:“织布做衣呀。我穿的这种就是。”图书馆是什么梗
“丝从哪儿来呀?”
“是树上的天蚕吐的丝呀。”
“你叫什么名字呀?”小学谚语大全
“玉仙。”
嫘祖一看,非常惊奇,于是就带了一部族的少女,认真向村姑玉仙和她的两个妹们学习采茧、抽丝、纺线、织布、制衣,并把这种本领教给部落里的人,后来,全天下的人都穿上了这种漂亮、轻暖的丝绸衣服。
嫘祖的两个传说,反映了桑蚕业发展中几个基本事实:其一、桑蚕是由野蚕(天蚕)驯化而来,驯化的时间,大致在原始农业比较发达的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时期。其二、采天蚕绩丝、植桑养蚕的功绩来自民间。
三、遍地蚕神机神庙
新密伏羲山,是桑蚕业的发源地之一。伏羲山下,是玉仙圣母采天蚕制衣的地方,也是嫘祖向玉仙圣母拜师学习的地方。后人为了纪念玉仙三妹采天蚕缫丝制衣的巨大贡献,就在玉仙纺丝洞前修建庙宇,把三妹奉为神灵。伏羲山周围四县市,有玉仙圣母庙(祠)、玉仙观、玉仙行宫、玉仙河等地名与庙宇。
伏羲山环翠峪中还建有规模宏大的“圣母庙”,又称“嫘祖庙”。康熙、乾隆、嘉庆年间直到民国时期,屡有重修碑记。因古庙历史悠久,故当地得名“庙子”。每年农历三月十二日,庙子都有重大集会日,延续十余日,庙会辐射周围四县以及黄河北岸的温县、焦作等地。人们敬祀圣母娘娘,走亲访友,农资交流。庙子幸存古戏楼一座、古柏一株。庙前立河南著名文学家李铁城撰文有碑碣《嫘祖之碑》,弘扬嫘祖养蚕制衣之功
黄帝正妻嫘祖创造蚕桑的传说,不仅见于民间传说,史书中也颇多记载。《史记》写道:住在轩辕丘的黄帝,娶西陵国的女儿嫘祖为正妻。《隋书》有言:北齐视黄帝为先蚕,北周则开始把嫘祖作为先蚕供奉。北宋罗泌的《路史后记五》第一次明确指出,嫘祖就是养蚕的创始者“先蚕”。之后,嫘祖成了养蚕绩丝、教民衣服的中华民族之母。()陈廷炜《姓氏考略》考证到,方氏为西陵方雷氏之后,地望在河南的外方山,也就是浮戏山。
主要分桑蚕柞蚕。柞蚕原称天蚕,以伏羲山山上的桑、槲、栎、栗等树叶为食。其茧丝的产量仅次于家蚕。用柞蚕丝织成的茧紬以及绵紬,也是新密特产。茧绸“轻薄如纸,柔轻如绵,不褶不皱,活颤拂扬,离皮离汗,坚固耐穿”,由客商销往外地。伏羲山周围,以桑、栗树种命名的地名多达37处,如老蚕坡、栎坡、栗树坡等地名。相邻的荥阳境内,还
有地名“桑梓峪”。区域内还有大量与绩织有关的地名,如织机洞、天机洞、纺绩岭、织锦石等,表达人们对桑蚕业起源地的纪念之情。
老辈子人说:家财万贯,活物不算。养蚕是一项十分艰辛的生产劳动,而蚕宝宝又天生娇嫩。因此,各地形成了独特的蚕神信仰。
官方祭祀非常隆重。早在殷商时期,甲骨卜辞记载:蚕示三牛。也就是在春三月,用三头牛的最高礼节来祭祀蚕神。自西周始,天子在南郊祭祀土地神与五谷神,王后则在北郊主持蚕神祭祀。在东汉,由皇后率公卿与诸侯的夫人祭祀蚕神。自北周开始,国家把蚕神定位于嫘祖。元朝王祯在《农书》中,兼收并蓄,绘制“先蚕坛”图:上部是天驷星,中间是黄帝元妃嫘祖,下方是民间蚕神。
在民间,老百姓用自己的方式祭祀蚕神。解放前,新密还有“请蚕花”、“接蚕花”、 “送蚕花”、“蚕花生日” 等民间祭祀。腊月十二日是蚕花生日,这一天,也要祭祀蚕神。新密大隗街上有个供奉嫘祖的机神庙,也与大隗附近发达的农贸市场和兴盛的纺织业有关。
大隗镇为中州名镇,历史悠久。镇名源于黄帝之师大隗真人。这里西周时为密国所在地,
东周时为新密邑,秦时有“大隗”之名,西汉初设密县,这里是县治,金设大隗镇。自清初开始,大隗已经成为全县主要集贸中心之一,每年大型集贸会49个,单大隗镇街一年12个大型集会,经贸发达,物阜民丰。据大隗镇大隗村15组几名耄耋老人回忆,在清朝时,大隗、龙王庙、五里堡、河屯等村种桑养蚕比较多,单大隗街上织绸织布机就有100多台。解放后,本生产队有32户人家织丝卖绸,家家户户妇女们都会纺花织布的手艺。
《密县志》记载,黄帝庙在大隗镇南,建于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庙内祀黄帝及大臣像,长年香火不绝。庙东侧有机神庙。每年农历五月十七日,是机神庙庙会。机神庙又叫机织庙,位于现在大隗镇粮管所院内,是原来的黄帝庙附属建筑之一,位于黄帝庙东南,坐北朝南,供奉的机神是黄帝正妻嫘祖。庙宇1960年被拆毁。
每年四月下旬到五月下旬,是农户一年中最忙的时候。谚语说:“蚕老一时,麦熟一晌。”春蚕四眠五龄后,开始吐丝结茧。农人收茧煮茧刚忙完,芒种到了, 农业致富项目“三夏”(夏收、夏播、夏管)莅临。农历五月十七日的机神庙会,正好是农人们忙完春蚕,积极迎接夏收的时节。人们去庙会上祭祀嫘祖娘娘,感谢她对蚕宝宝的呵护。然后,去添置夏收农具,开始打麦种秋。
新密的机神庙不止一处。在洧水上游的牛店镇月台村,也有座机神庙,庙内壁画画的是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故事。里面供奉的机神爷与机神奶奶可奇特了,不但不是一家人,还不是同一朝代、甚至不是同一地方的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自嫘祖娘娘教民间植桑养蚕以后,后来,人们发明了缫车和织机等纺织工具。周朝年间,从禹州过来一名叫褚载的纺织能手,他发现,在新密牛店的洧水与绥水交汇处,三山二水之间,良田千顷,农桑繁茂,但是,织机落后。他遍访名师,最后,研制出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新式织机,并推广到全国。禇载离开后,月台人纪念他的好处,就把他供奉为机神爷,塑了金身,常年香火不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