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妙笔,添彩羊城--广州牌匾的历史掌故与书法之美
(t•越策划
点睛妙笔,添彩羊
文I梁基永(文史学者)
匾为中国所创制书法形式之一,其影响
几乎遍及所有华文国家地区,如曰、韩、越南等地,且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十分流 行。广州为华南第一都会,曾是世界贸易的中 心城市,繁华的商业带动了文化的发展,使这 座古城拥有极为发达的牌匾遗存和牌匾文化。
从数量众多的广州历史照片中,可见昔 曰老城内外满布文字的痕迹,大小牌匾遍布城 乡各处,蔚然大观。可惜在经历岁月的淘洗后,至今遗存的匾额,不到百分之一,尤其是 商业店号的老牌匾,能完整保留下来的几乎没 有。
晚清时期,广州城的商业店号都拥有自 己的招牌,所谓“黑漆金字招牌”,曾是广州 著名的工艺特,笔者试从广州现存的各种匾 额,管窥曾极度兴盛的牌匾文化景观。
【“北有同仁堂,南有陈李济”】
商业牌匾,是市民较为熟悉的牌匾形式,即商店的名号。昔日商店的招牌,喜欢请名家 题写,这种风气早在明代已经流行。清代时广 州的天平街和惠爱街、双门底(今北京路)一 带,招牌林立,成为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
“陈李济”的药号创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曾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全球最长寿制 药厂”,也是广州商业史上的奇迹。民间相传 “北有同仁堂,南有陈李济”,很多人会觉得 陈李济这个商号更似人名,事实上它的确来源 于人名。当年,一位叫陈体全的商人将货银遗落在船上,被同船的名为李升佐的男子拾获,李谙熟医道,正经营着一家药店,陈体全为表 谢意,遂拿出遗金的半数用以投资。于是,寓 意二人合伙经营、同心济世的店号“陈李济”就此挂起。
清朝末年,一次同治皇帝偶感风寒,腹 痛腹泻不止,太医也束手无策,有人提出可用 广州陈李济的“追风苏合丸”一试。同治帝吃 后,果然,大喜之下,他亲笔写下 “杏和堂”三个大字,赐给陈李济作牌匾。此 后,以“杏和堂”为商标的广州陈李济声名大 噪。但同治帝亲书的牌匾今日已不存,只是将 三字作为盾形纹章商标使用。
今曰陈李济的老招牌,原物保存于香港 的陈李济药厂,复制后悬挂于广州总店及广州
端口关闭
博物馆中。“陈李济”三字无落款,从字体宽 博富丽的风格看,似为乾隆嘉庆年代的风格。
2020年6月,随着北京路整修工程开展,原来被覆盖的一座旧骑楼建筑门楣上,“橘香 斋”三字被清晰地重现出来,此楼正是百年药 业老字号“橘香斋”的旧址。招牌为楷书大 字,右侧落款“嘉庆丙辰巧月”,左侧为“瘦 夫书”,此书法的体势保持了乾隆朝圆润丰满 的特点,与“陈李济”三字系同一风格。
关于林志颖的电视剧橘香斋创始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为 新会简氏祖业,创办初始在广州的双门底开铺 营业,直到后来双门底辟建了永汉马路,橘香 斋也未曾迁离。后因为业务壮大,又在西关的 故衣街开设分店,因此永汉路的原址被称为
16
“老铺”。
橘香斋曾以售卖“甘露茶”“甘泉茶”“甘 和茶”等凉茶享誉省港澳。这些凉茶虽然现在 的广州人已很少耳闻,但上了年纪的“老广”还会有印象,因为橘香斋发售的凉茶茶饼是旧 时广州人的“看家利器”,家里总会备上一两 个,遇上伤风气逆、头晕发热,只要用热水冲 煱服用,即可神清气爽,。即使到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橘香斋的凉茶茶饼仍十分 流行。此外,橘香斋与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亦颇 有渊源。抗战时期,简氏子弟、著名历史学家 简又文到广西蒙山避难,得梁羽生之父照顾,便劝其父送梁羽生到广州读大学,并凭借自己 与岭南大学的关系,顺利地把岭大的一个名额
拨给了梁羽生。抗战结束后,梁羽生人读岭南 大学,便暂住在西关的橘香斋店内。
1956年,在工商业公私合营时期,橘香 斋联合其他三家生产销售凉茶的私营药厂,组 成“公私合营橘香斋联合制药厂”,仍以生产 凉茶为主。1961年,上级主管部门决定以陈李 济为主厂,先后并人神农
、万春园、冯致昌、何弘仁、橘香斋等七家药厂,组成“广州陈李 济联合制药厂”,橘香斋才最后消失。
【两家百年老茶楼】
位于第十甫路上的莲香楼,是广州目前 仅存的两家百年老茶楼之一,前身是开业于光 绪十五年(1889年)的“连香糕酥馆”,其首 创的以莲蓉为焰料的糕饼,独具一格,广受顾 客欢迎。后改名为“连香楼”,并扩大经营,在香港九龙开设分店。
宣统二年(1910年),一位名叫陈如岳的 翰林学士来西关喝茶,在品尝了连香楼的食品 后,有感于莲蓉清香可口的独特风味,便提议 给莲香楼的“连”字加上草字头,众人一致赞 同,他遂手书“莲香楼”三个雄浑大字。现高 悬于楼前的金漆牌匾上的“莲香楼”三个大 字,便是这位学士的手迹。
陈如岳是佛山张槎人,生于富贵之家,于光绪九年(1883年)高中进士,任翰林院编 修,他除了是学者、书法名家,还是一位“美 食达人”。他曾受当地人用蛇肉泡酒的启发,尝试在米酒中添加肥猪肉,结果发现猪肉可吸 附酒中的杂质,形成独特的酒香,由此创制出有名的米酒“玉冰烧”。陈如岳的“莲香楼”题字略带颜体,稳重而斯文,带有晚清馆阁的 特点,点画变化较为丰富。广州昔日由翰林题 写的商业牌匾极多,但今日仍在使用的仅存此 匾,故而弥足珍贵。莲香楼香港分店的招牌,也同样沿用至今。
关务与外贸服务
位于第十甫路路口的“陶陶居”,是老广 州饮食业的地标之一,以其舒适雅致的陈设布 局、独具特的正宗粤菜、山水茗茶和精美点 心饮誉羊城,甚至在东南亚华侨中也享有盛誉。“陶陶居”招牌的三字行书,落款为“南 海康有为题”,虽略具康体特点,但并非标准 的康有为行书,加之没有具体的书写年月,后 人推测可能为较早期所写。
康有为缘何会为陶陶居茶楼题匾呢?这 里有不同的说法。
早先的陶陶居是广州城外树林果园中的一座新兴茶楼,初名“葡萄居”,名字取自老 板的爱妾葡萄。当时正值康有为寻求变法自强 之时,他赴京上书未果,便回广州创办了万木 草堂,每天跟名宿大儒、书生雅士们在葡萄居 饮茶论世、诗酒唱和。某日,葡萄居的老板听 得康有为的宏论,很是佩服,就请康先生给 茶楼题个招牌。康有为大笔一挥,写下来的 却是“陶陶居”。老板大惑不解,康有为却抚 掌笑道:“这陶陶居,乃乐也陶陶之意,用在 此处,意境就比葡萄高得多了。”老板喜出望 外,当即差人以黑底金字把题字做成匾额挂起 来。从此,葡萄居便被称为“陶陶居”。
另一种说法是:十一甫大街原有一间西
17
11题策划
六格寺
关大屋,是康有为爱妾所居,此妾名唤“陶 陶”,康曾为其题“陶陶居”三字。戊戌变法 失败后,康有为亡命天涯,陶陶亦不知去向,此屋易主,但题字的匾额犹在。后来有人在旧 书摊中购得此墨宝,作为茶楼招牌。
还有一种说法流传于坊间,最具传奇 彩且鲜为人知。百日维新失败后,康有为听闻 风声逃出京城,到香港一家偏僻的客住下,准备逃往日本。在待船期间,康有为足不出 户,只是看书和练字。店主见他的字很有气 势,与众不同,又见他举止深沉,时不时有神 秘人物前来拜访,断定他非一般之人,遂称自 己准备在省城开间茶楼,取名“陶陶居”,请 先生题字。但康有为自知为朝廷通缉要犯,便 推说有病,执笔手颤云云。
怎料几日后,康有为果然身体不适,因有店主的殷勤服侍,才得以渐渐恢复。
一天,店主送茶水到康有为房间,却发 现空无一人,又见地上铺着一层炉灰,上写 “陶陶居”三个大字,一看落款,才知来客原 为大名鼎鼎的变法领袖。据说当时康有为走得 仓促且秘密,为了报答店
主人,一时没有这样 大张纸,又不想惊动别人,就只好在灰上题 字。可怎样才能将灰上的字拓印到纸上呢?后 来有人献计,用喷雾的T具将胶水轻柔地喷在 灰面上,待干了,灰面结成一层硬膜,便可铺 纸上去将字勾摹下来—
—相传今日陶陶居题匾 的字,就是这样得来的。
曾有一段时间陶陶居被改名为“东风楼”,匾额也被摘下,放在杂货间里。某位老员工私 下里把整个匾额拓印下来,藏于家中。等许多 知名的老店铺都恢复了旧名,此匾额却是再也 不到了。幸而老员工保存了康有为真迹的拓 印,酒楼就重新做了一个,悬挂至今。因此今 日陶陶居大堂中所挂牌匾并非原物,而是后来 按照旧字体重新描画复制的。
值得一提的是,陶陶居还保存有一块昔 曰中秋时卖月饼的金漆招牌,行楷大字“中秋 饼”三字,确为货真价实的古董。以前每逢中 秋节前夕,店家都将此招牌高挂在店门前,以招徕顾客。
林心如婚纱照文德路一带,之前有现代名家不少留题,如广州文物店的“艺苑”二字,是容庚先 生唯一留下的商店招牌,曾屹立在路中段多 年,今已不知所踪。另一位古文字大家商承 祚,也曾为中山大学校门对面的“康乐糖烟酒 商店”题写招牌,昔日是该路段的人文风景,现在已经开辟新路,连店址都不到了。今日 广州仍使用的当代书法名家商业匾额,较为有 影响者,还有麦华三所写“广州友谊商店”,吴子复题“友谊剧院”等。
【“诃林”匾,广东现存最古老牌匾I
广州昔日拥有众多的庙宇、堂馆,保存 的古代匾额不知凡几,仅六榕寺、光孝寺这两 座名刹拥有的匾额、对联就曾多不胜数。
六榕寺、光孝寺、华林寺与海幢寺并称 “广州佛教四大丛林”,六榕寺门额的“六 榕”二字,出自北宋大文豪苏轼之手。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赵佶登 基称帝,大赦天下。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 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县)的苏轼获得大赦,奉 召回京。在途经广州城时,他与家人团聚,寓 居在天庆观(故址在今海珠北路祝寿巷南侧一 带,前身为唐时开元寺),那里离净慧寺(即六榕寺)很近。一日,受安抚使程怀立的邀 请,苏轼到净慧寺进香瞻礼,他看见寺中有六 株苍翠挺拔的榕树,盘根错节,如饱经风霜的 老者,感怀身世的他,遂挥笔写下“六榕”二 字,赠予寺庙。
中国书法中颜、柳、欧、苏四体甚为出名,“六榕”二字可谓苏体中难得的墨宝,笔气厚 重雍容、丰腴跌宕。另有论者言此“六榕”与
18
《金刚经》中的“六如”相关联,可谓意旨深 远。(现在寺中旧时的六棵榕树已不可觅,虽 然后人尝试补种,终不得旧貌,故而寺内建有 “补榕亭')
苏轼离开广州之后,在北归途中不幸病 逝,为纪念这位文学大家,净慧寺的僧人将他 留下的墨宝制成牌匾,悬挂在寺庙山门上。因了苏东坡的题字,净慧寺遂改名为六榕寺,寺 中的千佛塔也随之改名为六榕塔。至于何时开 始改名,史志记载不一。
光孝寺的“诃林”匾是广东省内现存最 古老的牌匾,今日仍悬挂在光孝寺山门上方,
正中为“诃林”两个有力的楷书大字,两侧落 款为“万历四十年岁次壬子正月元旦”“赐进 士第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区大相书”,并有印两方。此匾中间两字高古浑厚,横直笔 画间有一种质朴之气,为明代馆阁大字,底为 白漆,字体黑,印章朱红,整体装饰风格 也较朴素,这正是明代匾额的特点。
“诃林”即光孝寺的本名,以寺中有诃子 树而得名。区大相,广东高明人,明万历元 年(1573年)与兄区大枢同中癸酉科举人,万 历十七年(1589年)与弟区大伦同中己丑科进 士,兄弟同登科甲的美谈在高明传诵至今。区大相中进士后,被选为翰林庶吉士,负责撰修 国史。区大相的成就,是开创粤东
诗歌的风 气,王渔阳曾经评价说:“粤东诗派,皆宗区 海目(大相)。”他最为传奇的经历,是跟随明 朝军队人朝鲜协助抵抗倭寇的“壬辰之役”,这是晚明时期的重要战役之一。区大相写了一 组纪事诗,记录了这次战争的实况,其中有明 朝军队杀戮朝鲜平民,冒充倭寇报功等情况,都是正史中没有记载的D
广东现存的明代匾,除此之外,可能只 有潮州开元寺一例。岭南牌匾中能留此余脉,至为可贵。
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的广州 南海神庙,是历代皇帝祭海的官方神庙。每逢 改朝换代、嗣位登基、克复失土、平复海患、神庙修缮,祈求风调雨顺、海事平安,以至庆 寿求子等等,皇帝都派高官前来拜祭南海神,每次拜祭,都要在神庙树碑立传。
中秋节暖心祝福语8字清朝时,南海在四海中属最大,居大清 海外贸易之魁首,因此从康熙时起,朝廷就十
玉岩书院
分重视御祭南海神。史载,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最少十二次祭祀南海神。南海神庙正殿昔 曰悬挂有清圣祖康熙的御笔“海不扬波”匾,由金龙绕护,字作黑漆,气派非凡。此匾的楷 书字又钩摹雕刻于南海神庙仪门牌坊之上,原 匾已毁,近年仿牌坊字样重新刻制悬挂于正殿 神像上方。
【“灵山松径古,道岸石门高”】
位于海珠区五凤村漱珠岗的纯阳观,始 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是清代道士李明 彻为祭祀唐代道士吕洞宾而兴建,道观的名称 出自吕洞宾之号。
纯阳观现存两处道光年间的石匾,其一为 山门的石额上以篆书写成的“纯阳观”三字,为著名学者阮元手笔。阮元曾任两广总督,当 年成立修志局修纂《广东通志》,他正为不 到编纂舆地部分及主绘本省地图的合适人选而 发愁,有官员极力向阮元推荐李明彻,并转呈 上李的《寰天图说》书稿。阮元阅完手稿,评 价很高,决定将书稿出版,亲自撰序,并聘请 李明彻担任《广东通志•舆地略》主编。
李明彻在编纂《舆地略》的过程中踏勘地形,到过不少地方。他登上万松岗的凤凰台,此处为河南制高点,只见此岗近览珠江,远眺云山,“山环水曲,松石清奇”,好似玉碟 上的一颗明珠,李明彻决意在此建座道观,作 为晚年修道之处,又将岗名改为漱珠岗。建观 的想法得到了阮元的大力支持,他首先带头捐
19
I m w i m
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为广雅中学前身
俸,此外,当时广州十三行中有九行曾为纯阳 观捐款,现今道观中仍保留有晚清巨富潘仕成 所书门额及对联“灵山松径古,道岸石门高”。
清末的广州是西学东渐的首冲之地,李 明彻对传人的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饶有兴致,他曾到京中主管天文历法的钦天监观摩学 习,又赴澳门向洋人请教如何观察天象。返穗 后,李将多年积累的天文学资料、观察成果等 整理撰成《圜天图说》,这是广东古代唯一一 部天文学专著。
纯阳观中现存的另一处匾额,为山丘顶 上“朝斗台”三字隶书,此匾镶嵌于朝斗台 (李明彻用于观测天象的观星台)的门额上,虽无落款,但笔者审定为李明彻所书,因《圜天图说》中序言为李氏手书隶书字,与此系同 一■笔迹。
麓湖边的白云仙馆,建于清嘉庆年间,依山临湖而建,结构玲珑有致,极具仙山洞府 的韵味。仙馆在抗战时期因战乱被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重修,山门牌匾“白云仙馆”四字,为番禺翰林张学华题写。山门对联无落 款,是另一位老翰林桂坫所书。
张学华为光绪朝翰林、著名诗人、学者,也是道教龙门全真派的弟子,所以抗战胜利 后重修仙馆,请他题写山门。此匾题写时间是 “丁亥”BP1947年,张太史已经年过八十,字 体铁画银钩、富丽堂皇,丝毫不见老人的颓唐之气,可见馆阁中人的童子功何等了得。晚 清时期,广州城内从总督到下级官员多信奉道教,尤其在翰林官员中间被引为时尚,谈经论 仙,是一种风气。张学华除了是道教徒,还是 忠实的“大清遗民”,每年正月十七,逊帝溥仪 生日的“万寿节”,张必定到大佛寺给皇帝上香 祈福,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1951年。医用口罩哪个品牌好
【广州街名匾1
昔日广州的很多街道,习惯用石刻牌匾 表示名称,目前所见有两种,一是镶嵌于街道 人口的闸门,这种闸门目前在市区仅在状元坊 的一小巷中有保留,通常为青砖建筑,门楼上 镶嵌街名石匾,二层有狭窄的木制楼梯上下阁 楼,为更夫看门之所。门楼内侧通常有门官土 地神位。
这种街名石由于门楼的拆毁,只有少数 保留到今日,近年出土的“大新街”石匾即为 一例。大新街即今大新路原址,这块石匾为贵 重的连州青石,“大新街”三字圆润风雅,落 款为“道光八年重修,里人罗文俊书”。罗文 俊为南海人,道光二年(1822年)探花,此匾 书于他高中探花不久,当时应该已移居城内。从书法的厚重、雕刻技艺的高超还有用料昂贵 看,可见当年广州街道门楼的艺术水平极高。
门楼之外,广州现存不多的,还有铺在 街道口的街名石。这些石块的形状如巨大的石 匾,其宽度可
与街道相等,用于标示街道的名 称,相当于今日的路牌。这种街名石匾,现存 最早的均为道光朝出品,如带河路(今康王 路)源胜西街匾,是凸字刻石。这些石匾既有 凸字也有凹字,字体多种多样,大部分还有年 款和书写者名称。由于所发现的均为道光朝之 后的实物,笔者推测“嵌石匾于地面”这种习 俗,在乾嘉朝应该尚未流行。
这些散落在各处老街的街名石匾,很可 能作为一道风景线,湮没在城市急速变化的尘 土中。所幸,近年来部分区域有恢复之意,如 荔湾的多宝坊,重新铺设麻石路面,请李曲斋 先生书写街名,既是名家,又符合请里人书写 的规矩,值得称道。
【园林及文房匾额】
广州往日还有一种高雅的玩物,即园林和 文房用匾额,这是匾额文化中最为高级和雅致 的门类。广州的园林匾额文化非常古老,早在
2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