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至清代以可塑或可雕刻的材料制成具有三维空间的造型艺术作品。圆雕与浮雕是其主要形式,此外尚有透雕、线刻等。依材料可分为泥塑、陶塑、瓷塑、木雕、玉雕、石刻、砖雕、骨牙雕刻、竹雕、金属铸像等众多品种;按用途大致可区分成纪念性雕塑、工艺装饰雕塑、建筑雕塑、园林雕塑、陵墓雕塑、明器雕塑、宗教造像、案头雕塑等不同门类。中国古代雕塑创作非常发达,各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雕塑领域有着辉煌的建树。中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雕刻艺术品,如河北兴隆县的一处洞穴堆积中,曾出土两截刻划着复线水波纹及斜格纹的鹿角化石,刻纹清晰优美,经测定距今13000年,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骨雕艺术的珍贵实例。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陶塑与泥塑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雕塑品种,此外还有玉雕、骨牙雕、木雕等品种。陶塑与泥塑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塑以河南密县莪沟北岗出土的陶人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陶人头、陶猪与陶羊、北京平谷上宅出土的陶猪头等为代表,造型比较拙稚。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大汶口文化的陶塑作品多属工艺装饰雕塑,其中不乏优秀遗例。甘肃礼县高寺头出土仰韶文化的陶塑少女头像、陕西洛南出土人头形器口红陶壶、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天水柴家坪与陕西扶风姜西村出土仰韶文化浮雕陶人面、传甘肃东乡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人头形陶器盖,皆是各具特的人像陶塑佳作。辽宁喀左东山嘴与建平牛河梁遗址,相继出土小型陶塑孕妇像及与真人等大的泥塑女神头像,附近还发现形体更大的女性陶像残块。研究者普遍认为它们是丰收女神或地母神的形象。在动物雕塑方面,陕西华县太平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庙底沟类型晚期的鹰形陶鼎、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猪型与狗型陶鬶、江苏吴江梅堰出土良渚文化的水鸟形陶壶等,皆为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工艺雕塑开商周鸟兽形铜尊卣造型之先河。此外湖北天门邓家湾与黑
龙江宁安莺歌岭等地出土的陶塑狗、象、猴、鸟、猪、熊等小动物,形象活泼,特征鲜明,体现了各地先民在捕捉动物神态方面的才能。玉石雕刻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石刻作品是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附近采集的一件石刻人头,作瞠目张嘴状,五官造型夸张。辽宁东沟后洼屯遗址出土的小型滑石雕刻作品包括半身人像、人兽复合头像、虬龙、石鱼等形象古朴。四川巫山大溪、甘肃永昌鸳鸯池、陕西神木石峁等地皆出土带穿孔的浮雕玉石人面,呈现着瞠目吼叫姿态或系巫术活动中用作驱邪逐疫的护身符。河北滦平金沟屯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若干件石刻妇女像,皆作圆雕形式,高30厘米左右,脸型丰满,五官朦胧,乳房凸起,溜肩鼓腹,下肢蹲踞,仿佛临产孕妇,其涵义当与辽宁喀左东山嘴出土的陶塑孕妇像相同,都是崇拜丰收女神的产物。史前玉雕以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碧玉龙与龙首玦、浙江余杭反山出土的神徽纹大玉琮与透雕神人玉冠饰最为精美,标志着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石雕刻的卓越技艺。骨雕、牙雕及木雕兽骨象牙是狩猎经济的副产品,史前人们将这些硬质材料也用于雕刻。陕西西乡何家湾出土仰韶文化骨雕人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双凤朝阳纹象牙饰牌与鸟纹骨匕、江苏吴江梅堰出土的鱼形骨匕,都是具有观赏价值的工艺雕刻品。河姆渡还出土圆雕小木鱼。夏商周时代除陶塑、玉石骨牙雕刻继续发展之外,青铜雕塑的成就尤为突出,东周的彩漆木雕亦颇足称道。商代和西周的雕塑,不论是圆雕或装饰性浮雕,均讲究左右对称,格调神秘瑰奇。至战国时代才突破了这种程式,向着生动活泼的方向发展。陶塑夏代的陶塑以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陶羊、陶虎、陶龟及陶蟾蜍为代表,用捏塑加锥划方法制成,形象朴拙,特征鲜明。商代前期的陶塑以郑州二里岗出土者为代表,有跽坐人像、陶
虎、陶羊、陶猪、陶龟及陶鱼,品种增多。商代后期的陶塑人面形器盖,十分引人注目,在河北藁城台西与河南安阳殷墟皆有发现,盖面上塑着四个瞋目抿嘴、突颧尖颏的高浮雕人面。殷墟还曾出土带枷男女奴隶陶像,揭示了商代严酷的阶级关系。四川成都青羊宫商周遗址出土的捏塑陶虎,周身刻划斑纹,作昂首呼啸状,造型颇生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以俑葬代替人殉的社会变革,在山东临淄与山西长治的春秋战国之际墓葬中,出土两组小型舞女、侍婢俑,工艺较粗率,但在刻划人物动态方面作出了可喜的尝试。青铜雕塑商代铸铜技艺卓越,青铜雕塑成就辉煌。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发掘一处商代后期祭祀坑,出土通高262厘米的青铜立人像和横径134厘米的特大神面像还伴出数十件与真人等大的铜铸人头像与人面像造型精美,格调奇伟,气势非凡。1989年冬,江西新干商墓出土长着犄角的青铜双面神头像,也是具有地区特的商代铸铜杰作。此外,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的西周握圈小铜人、湖北随县曾侯墓出土的编钟架上的钟铜人及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捧管铜人等,造型也都各具特。商周时代的鸟兽形铜尊、卣,是青铜工艺雕塑的优秀典范。商代的作品如湖南醴陵出土的象尊、湘潭出土的猪尊、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传湖南安化出土的猛虎食人卣及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鸮尊等,西周的作品如陕西宝鸡出土的牛尊、长安出土的邓中牺尊、郿县李村出土的盝驹尊等均于洗练的动物造型上饰以华丽的纹饰显得格外庄重典雅。战国时的作品如河北平山出土的错金银猛虎噬鹿铜器座、安徽寿县出土的错银铜卧牛及云南江川出土的牛虎形铜祭案,则以生动活泼见长。玉石雕刻商代有着发达的玉石雕刻。河南安阳四盘磨与小屯妇好墓出土玉石人像甚多,高4~14.5厘米,跽坐者多,立姿者少;有的服饰华丽,有的仅在腹下系挂蔽膝,标志着不同的社会身份。妇好墓出土的黄玉假日
跽坐人像,服饰考究,神态倨傲,雕琢精细。殷墟出土的石雕动物,多数用大理石雕成,形象有鸮、虎、熊、象、牛、鸬鹚、鸟、鸭、蝉、蛙、龟等,以造型匀称、格调庄重为特。西周玉石雕刻多为片状平雕作品。著名遗例有洛阳出土的玉人、甘肃灵台出土的人形玉凿、长安沣西出土的巨口獠牙兽面玉饰等。宝鸡茹家庄与长安张家坡出土的若干平雕动物形小石饰,具有剪影效果。春秋时代的玉雕,以河南光山黄君孟墓出土的玉人头、人面蛇身珮与玉虎珮为代表。战国玉石雕刻技艺益加精湛,安徽长丰与河北平山出土的龙、虎形珮,形式多样,造型矫健。安徽寿县出土的一对战国石卧牛,呈扭头蜷腿姿态,突破了商周以来造型对称的旧程式,是石刻艺术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木雕与建筑装饰雕塑在俑葬取代人殉的社会变革潮流推动下,战国的木俑制作日趋兴盛,《韩非子·显学篇》有“象人百万” 的记载。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等地楚墓出土木俑甚多,或用单块木头雕刻而成,或用榫卯拼接手臂,姿态有立有跪,俑身或施彩绘,或着绢衣,其身分为侍仆或歌舞伎。楚墓出土的木雕动物,除了造型诡谲的镇墓兽之外,在湖北随县及江陵望山等地还出土卧鹿、禽兽座屏、鸳鸯盒及立凤卧虎形鼓座等,皆髹漆彩绘,显得富丽堂皇。战国时代,建筑装饰雕塑有了初步发展。齐国流行树木对兽纹半瓦当,燕国流行对兽、饕餮纹半瓦当,秦国流行奔鹿纹与凤鸟纹圆瓦当,皆模印而成,浮雕式的动物图案生动有致。此外,燕下都还出土抵角兽纹砖与虎头形陶水管,装饰效果颇佳。秦汉时代伴随着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雕塑艺术被统治者视为宣扬功业的有力工具,得到蓬勃发展,在陶塑、大型石雕及青铜铸像等方面,成就尤为突出。陶塑秦代陶塑艺术的代表作是1974~1976年在陕西临潼西杨村秦始皇陵从葬坑发现的陶
赵徽柔塑兵马俑,有武士俑7000多个、驷马战车100多乘、陶战马100多匹。形体与真人真马等大用模制与手塑相结合的方法制成外施彩绘,手法写实。武士俑分为步兵、骑兵、弩兵等兵种,多数为威武刚强的形象。它们被埋藏在3个俑坑中,构成军阵场面,是秦始皇“示强威、服海内”思想的产物,显出不可一世的磅礴气势。汉承秦制。西汉前期的王侯贵戚亦用陶塑兵马俑随葬,借以炫耀其生前地位与权力。陕西咸阳杨家湾、江苏徐州狮子山等地出土的西汉陶塑兵马俑有骑兵俑、步兵俑、军乐俑、投射俑等不同种类,俑高只及真人真马的四分之一左右,造型较概括。此外,徐州北洞山出土的西汉彩绘仪卫陶俑,咸阳张家湾西汉阳陵从葬坑出土的陶塑男裸俑,西安白鹿原出土的西汉陶塑女坐俑,西安白家口及江苏铜山出土的西汉舞女俑等,均以造型优美见称。济南无影山西汉墓出土的乐舞杂技陶俑盘,则以情节性塑形式,表现了观赏乐舞杂技表演的热烈欢快气氛。东汉陶塑题材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有所增强,艺术技巧也进一步提高。从河南、四川、广东等省出土的陶塑作品来看,部曲农夫俑、厨炊俑、婢仆俑、伎乐俑、坞壁、水田、碓坊等占有很大比率,反映了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及封建贵族贪图享乐的心理。四川成都天回山与郫县出土的击鼓说唱俑,将民间艺人诙谐滑稽的神态,刻划得维妙维肖。动物陶塑以四川乐山斑竹湾出土的陶马驹、河南辉县百泉出土的陶子母羊、南阳出土的釉陶狗等,最富生活情趣。大型石雕中国迄今发现的大型石雕,可以上溯到西汉前期,如河北石家庄小安舍保存的一对男女跽坐石人,高160~174厘米,从造型风格与所处地望判断,系汉文帝初年前179修治赵佗先人冢时所雕造今存陕西长安常家庄与斗门镇的汉昆明池石刻牵牛、织女像,雕造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今存陕西兴平道常村附近的汉汉霍去病墓石雕,系元狩六年前1
qq关闭图标17由“左司空”署匠师所雕造,包括马踏匈奴、跃马等大型作品14件,气魄深沉雄大,是西汉纪念性雕刻取得重大成就的标志。东汉石刻人像,多采用方柱形石材雕成,格调古朴。典型遗例有四川灌县出土东汉建宁元年168雕刻的李冰石像、河南登封中岳庙及山东曲阜鲁王墓石翁仲等。代表东汉石刻艺术新成就的作品是河南洛阳、南阳、四川雅安、芦山,陕西咸阳,山东嘉祥等地发现的石辟邪与石狮子,均用于表饰坟墓,造型雄健豪迈,对后世陵墓雕刻有深远影响。印度创立的佛教美术,于汉代传入中国。东汉后期,中国出现了零星的佛教造像,其著名遗例有四川乐山麻浩崖墓享堂后壁的浮雕坐佛像、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雕刻中的立像、山东滕县画像石上的六牙白象等。青铜铸像史载秦代曾铸造“重各千石”的钟铜人和“各重二十四万斤”的金狄,惜已毁于汉末董卓及前秦苻坚之手。存世的汉代铸铜名作,有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铜羽人兴平出土的鎏金铜马广西贵县、贵州清镇平坝、河北徐水等地出土的大型青铜马,甘肃武威出土的青铜车马仪仗俑等。武威雷台东汉墓还出土一件三足腾空、一足踩在飞鸟背上的铜马,造型精绝,被誉为青铜雕塑史上的奇葩。木雕汉代木雕发达在湖南、湖北、江苏、甘肃等省出土较多,通常包括侍仆木俑、伎乐木俑等作品。湖北江陵凤凰山第167号汉墓出土24件车仗奴婢木俑,躯体颀长并富有曲线变化,种类丰富,造型优美,为汉初木雕佳作。江苏邗江胡场出土的跽坐说唱木俑,姿势也颇生动。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木俑、木马、木牛车、木猴、木狗、木鸭、木雕独角镇墓兽等,则形象简洁优美,格外耐人寻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割据、战乱连绵的时代。现实的苦难为宣扬出世义理的佛教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土壤,建寺造塔、开窟雕像之风极盛。佛教造像、陵墓雕刻、陶瓷雕塑是当时雕塑创
我想安静给情人的新年祝福语作的3 个主要方面。佛教造像东汉后期在四川、苏北、鲁南等地萌芽的佛教造像,魏晋时期逐渐扩展。孙吴辖区武昌莲溪寺永安五年262校尉彭卢墓,曾出土浮雕立佛像的鎏金铜牌饰。江苏、浙江一带的东吴凤凰、天玺纪年墓,西晋元康及东晋永昌纪年墓,均出土贴塑佛像的越窑青瓷罐。模印而成的佛像,皆着通肩袈裟,衣纹在胸前下垂,双手执衣裾,结跏趺坐。其形象与四川彭山及绵阳东汉崖墓出土摇钱树上的坐佛像相仿。南朝遗存的佛教造像不多凿于齐梁间的南京栖霞山石窟和新昌剡溪大佛或因破损,或经重装,均已丧失原貌。现藏四川省博物馆的数块有齐、梁纪年的造像碑,既有高浮雕的释迦、菩萨观音、普贤、弟子、力士、伎乐及狮象,又有浅浮雕的经变故事与供养人行列,形象俊逸秀丽,为南朝佛教造像佳作。中原北方在十六国北朝时期,佛事大盛。存世佛教造像,除有后赵建武四年338、夏胜光二年429及北魏纪年的金铜佛像与造像碑之外,尤以石窟雕塑为大宗。始凿于十六国晚期的有永靖炳灵寺石窟、敦煌莫高窟、及天水麦积山石窟。其中,炳灵寺第169窟无量寿佛龛有西秦建弘元年420 墨书题记。本期主要塑像有释迦、三世佛、交脚弥勒、释迦多宝二佛并坐、思维菩萨、西方三圣等。佛像面相雄健,直鼻大眼,嘴小唇薄,躯体粗壮。多数着通肩袈裟,少数着半通肩袈裟,袒右胸与右臂。菩萨高冠、披发,袒裸上身,下着长裙,披帛绕臂下垂,体态浑厚。北魏时期,由皇室显要开凿的有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巩县石窟寺,此外还有庆阳北石窟寺与泾川南石窟寺、固原须弥山石窟、义县万佛堂石窟及渑池鸿庆寺石窟。雕造于文成帝兴安二年至和平年间453~465的云冈“昙曜五窟”,是北魏早期佛教造像的杰出代表雕刻题材基本沿袭十六国晚期增加千佛、十大弟子等内容,佛像造型风格亦同前期,较多地保留着犍陀罗雕像特征。北魏中期,增加七佛
、维摩文殊对坐、供养天人及世俗供养人行列,本生、佛传故事雕刻甚为流行。伴随着孝文帝推行服制改革,佛像也换上褒衣博带式的汉服佛与菩萨的嘴角带着微笑给观众的亲切感增强,外来的佛教造像从此开始逐渐中国化。北魏晚期及东、西魏时期,佛教造像具有秀骨清象之特征,如洛阳永宁寺塔基出土约作于熙平初年516的影塑菩萨、比丘及供养人像,青州兴国寺遗址出土武定二年544造像碑上的菩萨像以及敦煌莫高窟与麦积山石窟的西魏塑像都是清秀型造像的代表作。北齐、北周时期开凿的石窟寺,以邯郸响堂山石窟和太原天龙山早期洞窟为代表。此外,尚有河南、安徽、甘肃等省博物馆所藏北齐与北周纪年造像碑,其造像衣纹简化,形貌略嫌臃肿。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大灭佛法,寺塔造像颇多摧残。陵墓与建筑装饰雕刻江苏丹阳、句容两县及南京市郊,保存南朝陵墓石刻甚多,通常有石兽、神道碑等。石兽形同狮子而肩胛生翼作昂首跨步怒吼状形体硕大气势恢宏艺术水平较东汉时又有提高。北朝陵墓石刻保存不多从原存长安查家寨的“大夏真兴六年”424刻铭大石马、洛阳邙山北魏静陵及河北磁县湾漳北齐大墓的石刻仪卫人像来看,雕刻品种与南朝不同,造型简括,格调肃穆。此外,大同方山北魏永固陵陪葬墓出土的石刻武士俑与浮雕朱雀纹石门楣,司马金龙墓出土浮雕伎乐云龙纹石础,刀法细腻。北朝宫苑建筑常采用精美的石刻构件作装饰,典型遗例有河北临漳邺城铜雀台东魏北齐地层出土的石螭首、传出邺城铜雀台今藏日本东京大仓集古馆的狮形石座等。陶瓷雕塑东吴、两晋时期,江南瓷塑颇兴盛。南京赵士岗、清凉山吴墓出土青瓷羊形水注与蛙形水盂宜兴出土西晋青瓷神兽尊,是出的瓷塑工艺品。湖北黄陂吴末晋初墓、湖南长沙与南京板桥西晋墓出土青瓷院落、执盾部曲俑、捣臼俑、骑马武士俑、对坐书吏俑、牛车、
碓坊、畜圈等瓷塑作品,皆捏塑而成,生活气息浓郁,形象生动传神。中原北方地区魏晋北朝仍然流行模制彩绘陶俑。洛阳西晋墓通常出土陶塑甲装部曲俑与陶牛车,部曲俑作举臂投刺状,两腿间有经刀切擘开的“开裆”特征。各地出土北朝陶俑颇多,每墓少则数件,多则逾千件。洛阳北魏元邵墓与赞皇东魏李希宗墓出土的陶俑,造型清秀俊美。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萨满巫师俑,手执法器,舞姿翩跹;同墓出土的陶卧驼,塑造出机警耐劳的特点。磁县湾漳北齐大墓出土陶俑达1500多件,内有一对大文吏俑,通高142.5厘米,比例准确,形貌端肃,为秦俑之后罕见的陶塑巨构。隋唐五代是中国雕塑艺术的鼎盛时期。佛教造像的进一步中国化与世俗化,陵墓仪卫雕刻题材的拓展与制度的形成陶瓷雕塑的精美多样等等构成隋唐雕塑繁花似锦的局面。宗教造像隋开国之初,立即下诏复兴佛法。唐代倡导佛教更是不遗余力,除武宗李瀍反佛外,其余诸帝皆为佛教与道教的积极维护者。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洛阳龙门、太原天龙山等石窟,隋唐继续开窟造像规模超过北朝;此外新开凿的有青州云门山石窟、济南玉函山与柳埠千佛崖、广元千佛崖与皇泽寺、乐山与安岳摩崖造像等。莫高窟的隋代洞窟,流行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造像组合形式。云门山隋开皇年间雕造的第2窟,有保存较好的高浮雕大势至菩萨,比例匀称服饰华丽为隋初优秀雕刻遗迹。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隋代石刻造像碑与单尊佛像,具有从北朝向唐代转变的风格特点。西安南郊出土隋开皇四年584铜铸鎏金阿弥陀佛五尊像,艺术水平卓越,堪称稀世珍宝。唐代石窟造像最优秀的遗迹是龙门石窟、初唐的潜溪寺窟与奉先寺摩崖大龛。后者本尊为通光座高17.14米的卢舍那大佛,其形象崇高庄严神态亲切慈祥具有巨大的艺术感召力,在中国乃至世界雕刻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辉。敦煌莫高窟第45
窟开凿于盛唐时期,所塑菩萨躯体呈左右扭动的“ S”形,绰约多姿;炳灵寺唐代窟龛表明,这种躯体扭动的菩萨形象,在高宗永隆二年681 龛即已出现,它是佛教造像受世俗审美观念影响日益加深的结果。山西五台山唐建中三年782重建的南禅寺大殿因地址偏僻,未遭武宗会昌灭佛之祸,殿内保存着17尊彩塑,体态安详,丰腴得度,颇足称道。佛光寺大殿曾毁于会昌灭法,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殿内佛坛上保存以三世佛为中心的彩塑27尊,代表最繁复的寺院造像组合,因经后世俗工妆彩,形象不及南禅寺。山西平遥郝洞村北汉天会七年963建造的镇国寺万佛殿,佛坛上存彩塑11尊,除释迦为后世重塑外,其余诸像从造型与组合来看,尚存唐代遗风,为五代彩塑珍贵遗迹。唐代存世的造像碑,以原存山西猗氏县大云寺、今藏山西省博物馆的涅盘变碑像最为宏丽精美,它雕刻于武周天授二年691,碑额部雕天宫和须弥山,碑身正面刻临终遗诫、入涅盘、纳棺、再生说法、送葬、荼毗等六图,碑阴上部续刻八王分舍利和起塔,合为涅盘变八图浮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盛唐的白大理石造像,以五台山佛光寺无垢净光塔塔基出土、雕刻于天宝十一年752的释迦坐像及迦叶、阿难立像西安兴庆宫遗址出土观音菩萨坐像,原存山西安邑景云宫、今藏山西省博物馆的当阳天尊坐像等,最为出;后者刻于开元七年719,像座刻有观主造像铭及线刻供养人像,为唐代道教造像佳作。陵墓雕刻隋代国祚短暂,陵墓雕刻无建树。唐代继承秦汉、北朝的陵墓雕刻制度而加以发展,由门下省甄官署主管其事。分布在关中的唐代18陵与河北隆尧等地的唐祖陵,如今绝大多数尚存石人、石兽等雕刻遗迹。早期的唐陵石刻尚未形成定制,品种、造型与数量皆因陵而异具有探索开创阶段富有生气的创造精神例如永康陵的蹲狮,尚存北朝石狮的朴拙格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