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小品的前世今生
说唱小品的前世今生
烹饪配方
    小品算什么艺术形式?属于戏剧还是曲艺?应该归谁管辖?关于小品艺术定位问题的争议由来已久。
XC40纯电版>签证办理    小品究竟属于哪一种艺术门类原本不是什么重要的学术问题,一直模糊下去也不影响小品的存在与发展。艺术分类本来就没有绝对标准,各类艺术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术研究部门按照艺术创造和艺术主体方面的基本特点,以相对标准为各种艺术形式大致归类,佛归佛、道归道,对于开展艺术研究、把握艺术规律和促进艺术发展是大有必要的,但不应该是教条的,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主要由曲艺界创作和表演的喜剧小品,伴随着电视综艺晚会迅速传遍神州大地,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空前热捧。每年春节前后,小品都是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由此,小品成为了新兴的特殊艺术形式。
    有专家从曲艺本体特性的角度提出小品不属于曲艺,应归属于戏剧门类。如果从学术研究出发,探讨小品的艺术属性问题,本无不可。但若涉及到曲艺的艺术评奖、创作扶持和艺术
教育等具体项目都需回避或放弃小品,可能不妥。大量带有说唱艺术本质特征的小品就会成为无人关照的野花,沦落到“寂寞开无主”的境地。因此,有必要检测一下“喜剧小品”的DNA,以便确认曲艺大家庭里可不可以容纳说唱小品这个成员。
    必须承认,小品是一个杂交品种,是伴随着时代发展和艺术创新应运而生的特殊艺术形式,当它匆忙问世的时候,人们还来不及探究它的身世,也没有人认真考证它是谁的孩子,哪怕是隔壁老王站出来,主张这个“孩子”应该姓王也未尝不可,但是,这个真没有。据说是央视春晚导演组临时动议,给这个无主儿起个小名叫“小品”,因此小品就约定俗成地存在至今,而且老少咸宜,受到观众的普遍喜爱。
    由于从事喜剧小品创作和表演的作者和演员大多是曲艺圈子里的行家里手,因此喜剧小品中凸显出大量的说唱元素,又因为其他艺术门类没有认领喜剧小品这一新的表演形式,曲艺界顺其自然地把含有说唱因素的小品纳入到自己的领地,扶持小品一路走来,从创作、评论到评奖,小品享受到与曲艺大家族里其他成员(不同曲种)同等待遇。
    本人从事小品创作和研究三十余年,创作喜剧小品百余篇,其中除两篇由戏剧演员表演的话剧小品获得了戏剧创作奖,四十多篇获得的是曲艺创作奖或语言类节目奖。如今有人
说,搞错了,三十多年都错了,小品原本就是戏剧,不是曲艺。这样的定论,不仅让我风中凌乱,也觉得有必要针对小品的艺术定位问题做出回应。
    曲艺是各民族说唱表演艺术的统称。我们暂且搁置关于曲艺的基本特征是不是由表演者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的争议,回归到原点,探讨部分喜剧小品是否具备说唱艺术的本体特征。
    说唱小品无名有实历史悠久
    曲艺是个庞大的艺术体系,几百个曲种各具形态、丰富多彩。企图用一个简单概念诠释曲艺的本体特征难免挂一漏万,倘若用某种一家之言为理论依据衡量多姿多彩的曲艺形式,也容易以偏概全。譬如说:曲艺是现身说法,靠演员生动的叙述表现生活内容,凡是演员扮演角以第一人称表演的都是戏剧。这种说法犹如盲人摸象,只看到曲艺表演的一般形态,没顾及到说唱表演艺术的全貌和特殊性。演员扮不扮演角,不是区分说唱艺术和戏剧艺术的唯一标准。
    实际上,曲艺演员根据表现内容和舞台效果的需要,扮上人物进行表演的案例并不鲜见。
比如上海滑稽、四川谐剧、化装相声、东北二人转、内蒙二人台等曲种,演员经常扮演角进行表演,尤其是民间艺人表演的二人转,大部分丑角(男演员)都是以表演即兴小品为主,有些演员干脆拎着包裹上台,一边表演一边当众换服装,扮上各种角进行滑稽表演。这些扮演角的表现形式就是曲艺小品的前身,不同于话剧演员再现生活的舞台表演,也与戏曲分行当、讲程式的舞台表现形式不同,曲艺演员扮上人物仍然以夸张、幽默或略带滑稽的说唱形式表现生活。定点停车与坡道起步
匆匆那年经典语录    如果,追根溯源,扮演人物进行说唱表演的情形古已有之,只是没有用过“小品”这样的名字而已。如《史记之滑稽列传》里,就记载了楚国一名说唱艺人优孟扮演角讽谏楚庄王的有趣故事:有一天,优孟在路上遇到了已故宰相孙叔敖的儿子,这位靠砍柴为生的原宰相之子告诉优孟,说他父亲临终时曾经嘱咐过他,如果生活贫困就优孟帮忙。于是,优孟回家缝制了孙叔敖生前穿的衣服和帽子,模仿孙宰相的音容笑貌反复排练。一年后,优孟借楚庄王摆酒宴的机会,扮演孙叔敖给楚庄王敬酒祝寿,楚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又复活了,请他做楚国宰相,优孟说要回家跟妻子商量,三天后来当宰相。三天以后,优孟回复楚庄王,说妻子不同意他当宰相,当楚国宰相还不如自杀。楚庄王问为什么?优孟说出了忠正廉洁的原宰相孙叔敖死后子女竟无立锥之地,靠砍柴为生的实情,接着优孟又唱
了一段自编的词,大意是说,住在山野耕田辛苦,难以维持温饱。出外做官虽然富足,可是要不顾廉耻、贪赃枉法,难免犯罪。像孙叔敖那样做清官,死后妻子儿女贫困无助,这样的官不值得做。楚庄王幡然醒悟,感谢了优孟,召见了孙叔敖的儿子,封给他一些田产做祭祀之用。
    司马迁用生花妙笔活灵活现地刻画了艺人优孟精彩表演的全过程。首先是优孟深入生活发现问题,再是准备服装和认真排练(模仿宰相孙叔敖),然后是扮演已故宰相孙叔敖到楚庄王的酒宴上表演,并且连说带唱,表达了他的看法——国君应该善待廉洁自律的官员。
圣诞节什么时候    优孟扮演了角,可他表演的是说唱,不是戏剧。
    可见,用扮不扮演角来衡量是不是曲艺形式的观点有失偏颇。曲艺小品的前世就是化装表演的说唱艺术,现在有些说唱演员扮演上角以第一人称进行的表演,可以称之为曲艺小品或说唱小品。
    小品分类有据可依并不模糊
    小品过去本不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1982年再版的《辞海艺术分册》里还没有把小品列入艺术形式条目。小品这个名词最早可见佛教界将短篇经文称为“小品”、美术界将一些小幅画作也称为“小品”,再是戏剧院校和院团考试和训练演员时即兴表演一个情节片段称为“做小品”,1983年后电视晚会中才出现小品表演形式,这种约定俗成的称谓其实也是统称,要仔细分类,可以分为如下几种小品:一是话剧小品,如《雨巷》《书香门第》《芙蓉树下》等;二是戏曲小品,如京剧表演艺术家朱世慧、评剧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表演的带唱腔的小品,以及多剧种演员合作的《拷红》等;三是歌剧小品和哑剧小品,如《克里木参军》和王景愚先生表演的《吃鸡》等等。还有音乐小品、舞蹈小品、杂技小品等形式也曾经在各种晚会中出现过,因为数量不多、影响不大,尚未形成独立风格。
    真正产生广泛影响、深受人民众喜爱的是曲艺小品。曲艺小品其实就是化装表演的说唱小品,也被称之为喜剧小品。曲艺小品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与戏剧小品有明显的区别,戏剧界曾经组织过N次小品大赛(从来不包括带有明显说唱元素的曲艺小品),也出现过许多优秀作品,但是仅限于在业内流传,观众很少问津。本人曾参与过戏剧小品的创作,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也曾排演过我的一批作品,组团参加了辽宁省文化艺术节,剧场效果不如曲艺演员表演的那样火爆,刻画人物和诠释作品内涵要比曲艺小品深刻。我把话剧
小品与曲艺小品的表演差别做了一些比较:话剧演员表演小品遵循再现生活的艺术理念,注重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曲艺演员表演小品追求剧场效果,以放大、夸张的手法表现内容。话剧演员刻画人物注重内心节奏,表演张弛有度;曲艺演员表演更注重抖包袱,观众有笑声掌声时表演就停顿(等包袱);话剧演员严格遵守“第四堵墙”的舞台感觉,只与同台演员进行角与角之间的交流;曲艺演员上台第一件事是打破“第四堵墙”,在与同台演员交流的同时,时刻不忘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话剧演员认真与编剧合作,懂得体现作品的完整性;曲艺演员自我意识第一,随意删改剧本和给自己加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