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望道》观后感心得体会
1920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桌前,有一个年轻人在奋笔疾书。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儿子应声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年轻人竟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这就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也是“真理之甘”的缘起。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述的陈望道的故事。刘云山同志在《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一文中曾透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环境保护知识3月24日,早春的廊坊乍暖还寒、晚风微凉,而壹佰剧场的一号演播厅内却春意浓浓、座无虚席,民盟廊坊市委组织全体盟员观看电影《望道》。影片片名源自陈望道之名,也透露着“守望信仰大道”的深意。陈望道——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修辞学家,也是我国完整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第
一人。同时,陈望道先生也是民盟的旗帜性人物,1951年由史良、沈志远介绍加入民盟,曾担任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上海市委主委、复旦大学校长等职。
影片以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为线索,塑造了20世纪初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像——百年前,他们正青春,胸膛里满满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无畏地探索着解救中国的真理。作为一部致敬信仰之作,《望道》向百年前以望道先生为代表的优秀知识分子致敬,也是向所有昨天和今天的“正青春”的信仰者致敬。100年前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胸膛里满满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融合在一起,无畏探索着解救中国的真理。
妹妹背着洋娃娃诡异>中秋节日短信正如导演侯咏如所说:“《望道》不是一部人物传记片,它书写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理想信念的坚守,目的是让今天的年轻人了解百年前‘同龄人’的精神状态,从百年前的青春故事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里约奥运会火炬《望道》电影背后的故事也同样精彩。为了这场相隔百年的青春对话,电影剧组在十几所高校募集了上百名众演员,由学生来演“百年前的自己”,也借此机会让他们深入
初中毕业考不上高中清蒸多宝鱼的做法了解党史。导演侯咏感慨:“100年前的那年轻人,他们大多出生于19世纪90年代。我们希望电影《望道》能让今天的年轻人看见100年前‘90后’的精神力量。是怎样的信仰,让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愿意为之抛头颅洒热血!”
从影院出来,晚风吹过脸庞,寒意略浓,我不禁拉紧了衣领。“百年前一粒火种,汇成漫天遍野的火海。
”想到这里,我的内心又充满了信仰的力量和火热的激情:在大的时代变迁中,人们如何守望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如何追求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在革命征途中,既有不懈奋斗,也会大浪淘沙。师与友因为信仰聚集,也最终因为信仰分道扬镳,在重要关口上作出了不同的抉择。幸运的是,陈望道先生以及众多先贤们在历史的交叉口上,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