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中国传统的政治结构
古代官职,分品秩。它是从先秦至清末官僚制度中各级官吏政治地位及俸禄的标志。秩,意为次、序,又通职、禄;品,亦有等级差次的含义。汉以前官无品,等级由“秩”而定。曹魏设九品之制,秩与品并行。后虽逐渐废止秩而专用官品,但习惯上仍将品、秩并称,以表示官僚的等级高下。
1、先秦时期
官职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现的。夏代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出现了一些官职,例如:管理畜牧业的官称为“牧正”,管理膳食的官称为“庖正”,管造车的官称为“车正”。到了西周官职的划分变得更加的详细,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最尊显的三个官职:司马、司徒、司空。“九卿”是“三公”下面的九个中央机构: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诸侯国的官僚组织中,是以“相”和“将”为首脑的。相是官僚组织的“百官之长”,中原六国中央均有设置。先秦的古书如《庄子·盗跖》称宰相,《战国策·赵策三》则称丞相,指的都是同
一官职。除称丞相外,还有称假相、假相国和守相。所谓假就是兼理的意思,守是指试用或代行官职。假相,应为兼任相职,守相则是试用性质的相。
催款通知书范文 战国时期的相职一般多由文人充任,相之外又设擅长兵法的人统兵打仗,镇守边邑,称为将或将军。作为最高军事长官的将,其职位仅次于相。赵国的廉颇,魏国的吴起,齐国的田忌都是战国时代赫赫有名的将军。
秦国在初设相位时,文武尚未严格分家,为相的张仪、樗里疾、甘茂等还是统军作战的将军。后来,丞相专事文职,而大良造专为武职,例如白起屡建战功,封为列侯,官职还是大良造。秦设将军的官职,是在秦昭王时,秦昭王初立时以魏冉为将军,保卫首都咸阳,从此秦才有将军。但是,秦国的将军不是固定专职的,往往是在出征时由国君临时委任的。
秦国还有尉官。在昭王时,也在大良造下增设国尉一级。例如白起,初为左庶长,继升为左更,再升为国尉,最后升为大良造。在秦国设丞相以后,大良造便成了高于国尉的武官。后来秦国不设大良造,国尉便成为中央最高的军事长官。秦国在统一全国后以太尉掌管全国军事,便是沿袭国尉这个职官而来的。
2、秦汉
秦代三公,由高到低分为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丞相下又设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地方上第一次设立“郡”管理下属各郡,官职设郡尉,郡守,监御史三职。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啬夫(管理大乡),有秩(管理小乡)。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早年就当过泗水郡沛县泗水亭的亭长。
汉制,仍以“石”之数目多少确定官吏等级。汉官吏秩等为最高为一万石,最低为一百石,共十八等。官吏的“秩”,既决定禄之多少,也标明等级身分的尊卑。官秩有别,则所佩印绶及礼遇迥异。但官秩高低却不完全表示政治权力的大小。如尚书令,秩千石,在东汉时期负责颁布王命,操持朝权,权力较形同虚设的三公(秩万石)为大。
汉代的官职基本上沿用了秦代的官职制度,依然设三公九卿,但排名有所变化。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汉武帝时太尉改叫做大司马,光武帝时又改回太尉。如,汉代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卫青就被封为车骑将军、大将军、大司马等职。三公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其中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还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罚等事,往往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西汉前期丞相分别是萧何、曹参、陈平。吕后问萧何死后谁可担任丞相,刘邦说首选是曹参,其次是王陵和陈平。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
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将作大匠(将作大匠,原为将作少府,本是从少府中分离出来,主要是掌治宫室。)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ping,yi)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
九卿之首。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太史令司马迁即是太常的属下。博士弟子也属太常管辖。
2.光禄勋。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警卫事务,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官员集中训练的地方。中郎将、秩谏议大夫、仆射、谒者等皆属光禄勋管辖。后来掌论议应对,其职责有点象现在的中宣部。
3.卫尉。卫尉,秦时官名。卫尉职掌宫门卫屯兵,是一个武职,是皇帝的禁卫司令,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巡查,南军由卫尉统领,掌官门内屯兵。李广曾担任卫尉一职。
enemy是什么意思4.太仆。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及牲畜事务。相当于为领导开车的司机。另外还掌管制作兵器等。
5.廷尉。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相当于今天的公安部和法院。
6,大鸿胪。大鸿胪,原称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
胪。相当于外交部。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事务。
7,宗正。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8,大司农。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中央政府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钩针坐垫
9,少府。少府主管皇室的财钱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以及山海池泽之税。
大司农与少府,都是管财政经济的。大司农管的是政府经济,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少府管的是皇室经济,现在没有职位相当,免强说来有点象小金库。大司农的收入归国家公费开销,少府收入充当皇室私用。皇室不能动用大司农的钱,这一点政府是有明确规定的,尽管是家天下,也由不得皇帝胡来。问题是,少府是九卿之一,而少府归丞相管。换句话说,皇帝不能动用政府的钱,丞相却是可以动用皇帝的私房钱。丞相又比皇帝派头。武帝为了把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架空,便极力加大内朝或称中朝的权利。武帝一改以前的用人成法,大力提拔那些平民士子中有才干的人士,充任政府要职。同时,另给他们加上侍
中、常侍、给事中等官,而后者都是皇宫内的官衔。于是,他们出入禁中,整天陪在皇帝身边,顾问应对,参与大政。从此丞相便靠边,没他什么事,仅是充位而矣。
武帝进而设置大将军一职,挑选自己信得过的外戚当任,完全把太尉架空,进而把太尉一职废除了事。汉元狩四年(前119)又设大司马,加于大将军、骠骑将军号之前,权势竟然超过丞相。比如,卫青任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任大司马膘骑将军。武帝临死之前,以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领衔尚书事,辅佐朝政,有废立之权,权倾朝野。
而武帝加强中朝权利的直接后果是,给外戚干政铺平了道路,进而出现大司马大将军王莽,将国家整个夺了去。
三、魏晋南北朝
剑网3无量宫武帝进而设置大将军一职,挑选自己信得过的外戚当任,完全把太尉架空,进而把太尉一职废除了事。汉元狩四年(前119)又设大司马,加于大将军、骠骑将军号之前,权势竟然超过丞相。比如,卫青任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任大司马膘骑将军。武帝临死之前,以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领衔尚书事,辅佐朝政,有废立之权,权倾朝野。
而武帝加强中朝权利的直接后果是,给外戚干政铺平了道路,进而出现大司马大将军王莽,将国家整个夺了去。
三、魏晋南北朝
设官品九品之制,一品为高,九品为低。“品”与“秩”并行,官吏皆品、秩兼备。西晋至南朝,沿用此制。如晋三品将军,秩中二千石。但品似比秩更为重要,西晋占田、荫客、荫亲属等经济权益,皆以品之高低为准。 晋命五品以上官的子弟入国子学(见国子监),五品以下子弟只能入太学,以别贵贱。
大将军: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
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太尉:汉武帝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参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尚书: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尚书机构。尚书机构迅速发展,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
、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4隋唐宋
隋唐职官三品以上为贵,五品以上为“通贵”,故有“九品以上官卑”、“五品以上官贵”之别。唐高宗撰姓氏录,规定官品第五以上者得为士族。就文献和考古资料看,唐代三、五、九品官在服饰、乘舆、丧葬、授田、减罪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异。这几个等级界限在宋以后仍然存在,但仅限于礼遇方面的区别。
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全盛时期,官职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加设官职品级(划分正从九品),到隋唐时确定为中枢制度即“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在唐朝得到了继承和完善。三省六部制的建立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和官制的划时代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的主要意义在于将原来皇帝私人事务与国务不分的九卿体制分离开。以三省六部为代表的机构只处理国务,原来的九卿多处理与皇帝私人有关的事务,而且九卿服从六部的政令。三省六部制度对后世的政府组织影响深远,甚至中国的周边国家如朝鲜、越南、日本等均采用过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旨,长官叫中书令。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长官叫侍中。尚书省是最高执行机构,长官有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等。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为尚书,下有侍郎、员外郎等职。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户部,掌天下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礼部,掌管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接待外宾等事务;兵部,掌武将选用、兵籍、军械、军令等;刑部,掌管法律、刑狱事务;工部,掌管山泽、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各项工程。唐朝仍然设有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职位,但很少授予大臣,所以实际上掌握宰相权力的是挂着“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官员,他们更易于被君主控制。唐初,除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员参预朝政机密。其本官阶品较低者,则用“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亦为宰相。“同三品”是因为中书令、侍中是中书、门下正三品官,加此衔以示其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权力及待遇。“同三品”及“同平章事”都属差遣性质,本身并无品秩,任此职者必另兼职事官街。
地方上,隋代初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制,高祖开皇三年罢天下诸郡,以州直接管县。炀帝大业三年,又易州为郡。所以隋实行的是郡、县两级制。唐代设立道,相当于现在的省。
道下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道的最高行政长官为观察使,州府最高行政长官为刺史(或太守)。县设有县令、县丞、主簿、县尉等职。
小学二年级数学试卷分析到了宋代,把全国分为若干路,只是称呼变了而已。路设都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某路常平公事等官,本来为监察、催征财赋的专门官员,后渐渐成为州之上的一级地方。用兵地区临时设经略使、经略安抚使等官,事平则停。
英语数字单词元朝的地方政府级次与设置较为混乱,有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同时也有行省、府、州、县四级制。另东北设都司兼管军民,如奴儿干都司。边地也有以行枢密院领民政者,另在少数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藏地区为宣政院直辖,漠北为诸王分地,内地亦有诸王、皇后、太后、公主分地者,领于诸王皇后、太后、公主府,不隶地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