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单选题
1.孔子学生子路百里负米给双亲,这一故事为“二十四孝”之一。后世亦出现过不少类似于子路的孝子。在汉代,这种孝子有机会通过下列哪一途径被重用( )
A.举孝廉 B.科举考试 C.承袭爵位 D.入太学学习
2.汉武帝时期,政府以“德”“文”“能”为标准,让各郡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这种选官制度是
A.殿最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监察制
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正确顺序是( )
A.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C.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察举制
4.下述选项中,体现科举制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D.“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5.学者黄振萍提出:传统中国的政治理念是“政者,正也”,人“正”才能政治清明,所以重视德性培养和德行考察。这既要求官员具备技术型官僚的职能,又要求官员充当万民的表率,即所谓“青天大老爷”……(对官员)除外在的法律监督外,还从道德角度进行监督。而西方更着重于法典与制度的完备与执行,更为相信“法”的约束与规范作用。针对官员的监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传统中国的监察制度有效防范了腐败产生
B.腐败问题主要是个人德行问题
C.德才兼备的官员不会出现贪污现象
D.当今中国反腐需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
6.科举制具有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是因为它
A.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B.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回中央
7.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
A.分封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8.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实行九品中正制,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餐馆名字A.极大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D.使选官制度更加公平
9.“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
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做官吏幕僚
10.唐代,科举考试合格者,还需经过吏部考核后才能任官。宋代,科举考试合格者即可直接任官。这一变化
A.反映了科举程序的完善 B.体现了政府人才观的变化
C.体现出官僚政治的发展 D.导致了宋代冗官冗兵现象
11.东汉顺帝之前乡举里选,被推荐的多为“年少能报恩者”;汉顺帝时规定,被举荐者来到中央后,需要通过政府组织的两轮考试,考试不合格的要被“黜落”。这一规定
惠普售后网点A.确立了分科考试的录取方式 B.否定了重视德行的选拔标准
C.根除了察举制官士勾结弊端 D.蕴含着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12.南北朝时,凡是出任吏部官职者,都必须精通谱学,否则便难以称职。官府编撰《百家谱》多卷,使官员的任命“彝伦有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
B.政府加强对士人人身控制
C.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
D.顺应民族融合现象的出现
13.“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凡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此材料主要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B.导致读书人不关注社会实际
C.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严重束缚了读书人思想自由
14.两汉时期,选官实行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德高望重官员担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A.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
C.削弱了地方官员的特权 D.注重思想品德和知识能力
15.监察官可以风闻奏事,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独有的一项规定。东晋南朝、唐武则天、宋代及清代时,都曾允许台谏官风闻言事,并规定所奏涉虚,亦不坐罪。这一做法
A.制约皇权防止专制独裁 B.保证了监察工作公平公正
C.防止了官员的腐败行为 D.使监察工作失去了严肃性
16.战国官僚制度,是一种国君与士(文士、武士)间的双向性选择,即所谓“士无定主”。任官是国君选择人才,也是人才选择国君。这反映了( )
A.世卿世禄已然瓦解 B.礼乐秩序无以为系
C.庶族地主地位提升 D.选官顺应时代需求
17.明万历二年,造御屏一座,中三扇绘天下疆域,左右六扇分列文武官职名,将两京及内外文武职官,府部以下知府以上各姓名、籍贯及出身资格均列于上,名为浮帖,以使更换。其屏设于文华殿后神宗讲读进学之所,以便朝夕省览。”“俘帖”的设立
A.杜绝了用人决策出现失误 B.体现了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C.加强了君主的人事任免权 D.表明了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如何打新股
18.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9.宋朝通过政策倾斜,对偏远地区的士子给予特殊照顾,布衣出身的进士比重大为增加。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录取的601名进士中,有417人出身布衣。这说明宋朝科举制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A.加速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 B.扶植布衣士子打击门阀氏族
C.提升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D.改进选官方式实现公平公正
20.唐代科举中第的考生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相互称“同年”。唐武宗会昌三年,中书上奏称:“今日已后,进士及第,任一度参见有司(座主),向后不得聚集参谒,及于有司宅置宴。不得聚集同年进士,广为宴会。”武宗准奏。此规定
A.避免了朝政大权旁落 B.加强了朝廷对官僚集团的掌控
C.完善了科举选官程序 D.改变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局面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歌词中国古代,较早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王朝,每个王朝存在数百年,其统治的最大问题是中央政权的稳定和控制力。这一理念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了别具特的运行机制。汉朝六百石刺史监察二千石郡守,即是独具匠心、以小制大的制度建构;在治国手段上,明显表现出多元化倾向,其经典的君权、相权、监察权划分代表着决策、执行、监
察三种活动。监察活动对立法、行政、司法均有涉及:其中谏言封驳实际属于立法监督活动;考核黜陟则与行政管理相关;案件查核、平反冤狱与司法审判关联。汉朝监察制度,较好地完成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任务,对维护王朝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监察,皇帝实现了对相权和庞大官僚体制的有效控制,达到了以小制大、以近制远的效果;包括皇帝在内的核心统治者,通过言官直言劝谏实现自我反省,一定程度上对皇权起到约束作用,使中央与地方、君主与百僚达成了和谐。
——《汉朝监察制度的创新性贡献》
材料二 在英国,议会是权力的基础,居于至尊地位。从理论上讲,议会有权制定和废除宪法以下的任何法律;任何人和组织无权推翻或废弃议会通过的法律。一切政府权力由选民赋予议会,议会直接行使立法权,再将行政权授予政府,司法权授予法院,通过立法约束政府法院。不过实践中,政府是议会立法的组织和领导者,议会在立法中没有主动权。议会掌握财政,不过议会对财政大权的控制只是理论上的,反倒是政府控制财政大权,任何财政议案必须由政府提出,下院方可受理;财政决策是各种国事决策中最首要决策,将财政提议权授予政府、必须由政府掌握与责任内阁制密切相关,但议会仍可对财政事务进行
监控,任何财政提案必须向下院提出,由下院审议表决转化为立法,才具有法律效力。议会迫使政府辞职是下院监督控制政府的最后手段,如果下院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政府必须立即辞职。
——《英国议会下院的职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具有哪些权力?评析英国议会的地位。
三、论述题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