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训练题 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1二轮复习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C.文献史料主要用于印证同一史实
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2.商代疆域由国王直辖区与区域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这表明( )
A.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
B.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
C.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
D.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
3.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
A.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
B.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C.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融
D.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
端午节电子贺卡4.东夷地区原以游牧为生,兽皮为衣;齐、鲁在此地建国后,“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变其俗,革其礼”;至战国,东夷地区已无异于中原。这可以佐证西周( )
A.井田制度的推广
B.分封制度的影响
C.礼乐制度的作用
D.集权体制的形成
5.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最终推向全国。在郡县制基础上形成上计制度、选官制度、俸禄制度,郡县之下基层组织也有发展,上下一体,中国政治结构形成网状模式。这有利于( )
A.宗法关系意识逐渐淡出中国社会
B.中华政治文化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C.秦王朝对地方监察实现长治久安
D.察举的选官制度出现和逐步推行
6.秦统一后,对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发挥郡的政治辐射作用
B.体现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观念
C.有利于对城市人口的行政管理
D.体现了按“犬牙交错”划分的特点
7.秦始皇针对当时社会上“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况,采取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等措施。秦始皇的做法( )
A.推动了秦统一的完成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D.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8.湖北睡虎地秦墓出土秦简中有当地郡守发布的告示,其内容包括法律命令就是要教导百姓,去掉淫恶的行为,清除坏的习俗,使他们能够行善。这反映了( )
中国的旅游胜地
A.秦秉承儒家的民本思想
B.儒法结合巩固了秦朝统治
C.秦重视社会秩序的构建
D.秦始皇希望成为人王圣主
9.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取消了长官辟署佐官的制度及九品中正制。同时诏令“外官九品以上,父母及子年十五已(以)上,不得将之官”“州县佐吏,三年一代,不得重任”。这些举措( )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完善了地方官员的升迁机制
C.促成了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过渡
D.基于推进国家廉政建设考量
10.元代规定行中书省为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高级长官由蒙古人、目人担任,中下级官员由汉人担任。行省官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
A.扩大了对地方监察权
B.弱化了其政权的民族彩
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
11.元代行省设置犬牙交错的特点明显,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这种做法( )
A.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
B.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
C.以打破地域隔绝来划分行政区域
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
12.北宋时期,官吏大多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和官职资历加以任命,中央的中高级官员大都具有长期
的地方工作经验,他们依资序自州县幕职官至知县、通判、知州逐级升进。该现象( )
和睦相处的意思是什么啊A.是“重文轻武”政策的产物
B.表明基层治理能力逐渐弱化
C.导致了宋代官僚队伍膨胀
D.体现了官僚体制的自我完善
13.明初,设都察院专司监察百官。后来又设大理寺,与都察院、刑部合称三法司。大案由三法司会审,再奏请皇帝裁决。这一举措( )
A.避免利用权力干预司法
武汉天地在哪
B.使皇帝的权力渐趋衰落
C.利于皇帝对朝政的控制
D.遏制了朝廷官场的腐败高尚品质的成语
14.明初设六科给事中,史载,“明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科参,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六科给事中的设立( )
A.导致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B.加强了对全国官员的监察
C.引起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D.减少了行政决策中的失误
15.明初,废除行中书省制,在地方设立布政使,负责行政;提刑按察使,负责监察;都指挥使,负责军政。明初这一措施( )
A.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B.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大变革
C.仿照了宋代地方管理制度
D.易于造成地方官吏不作为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材料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力,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表达相聚开心的话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彩。中国封建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
——《中国历史纵与横》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两种制度?这两种制度各有何特点?
(2)材料一、二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种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省六部制的三省中,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这个原则并没有始终贯彻。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二宋太祖时,遇某官出缺,他叫宰相赵普拟名,赵普拟后交给太祖,恰好这人是太祖平时最讨厌的,他愤然说:“这人怎好用?”就把这张纸撕了,掷在地上。赵普不作声,把地上的废纸捡起来藏了。过一两天,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早把前日捡起的破纸用糨糊粘贴了携带身边,即又把这纸送上。太祖诧问:“为何还是此人?”赵普答道,据某意见,暂时更无别人合适。太祖也悟了,点头说:“既如此,便照你意见用吧!”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彩”,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皇帝和宰相(丞相)关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是否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
1.D 据材料“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可知启的继位并非一帆风顺,说明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有波折的,故选D。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