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一高高一第12次语文试题
郸城一高高一下期第十二次考试语文试题
编写:  校对:
时间:140分钟  总分:150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服饰与礼制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中国古代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
中国古代礼制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有成文的“五礼”。最早的有关服饰纹样在礼制中反映的记载是在《虞书·益稷》篇中,说仲雍在举行祭祀礼仪时穿着图腾衣,各部联盟首领在祭祀礼仪活动中以五彩之施与衣物上,即将十二章花纹用画与绣的方法施于冕服上。“天子衮服十二章”即起源于此。十二章花纹纹饰的次序为日、月、星、龙、山、华虫、
火、宗彝、藻、粉米、黼、黻,这说明当时的服饰图案已经很有特点了。殷商时代社会已出现了等级,但服饰形制还没形成。到了周朝时期,已逐步形成了华夏民族的礼乐衣冠体系。随着各种礼仪制度的确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论贵贱尊卑,都应穿着相应的服饰,皆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生活。
汉代对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西汉建立以后,不仅对百官服饰的样式和彩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甚至对民间服饰也做出了限度。在当时,百姓只能穿着本的麻布衣,而不得使用其他彩的服饰。除此,还对生活用品进行详备的规定,如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在汉朝,花、品种、质料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历代统治者都用法制、礼教、哲理等各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循礼蹈规,安分守己,使之成为相应的风气。唐代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八字铭……诸王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由此可见,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是以鸟兽纹样为主,而且装饰
部位在前襟后背。这些做法带有一定的标志性,它直接以一个有形的文化符号显示在服装上,使其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礼制文化特点。到了宋代,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纹衣,以取纯朴淡雅之美,对妇女的装束也有了详细严格的规定,服饰制度与宋代程朱理学观点有着异常密切的联系。而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服饰纹样在这时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清代在图案的设计上承袭十二章的纹样,在明代的八吉祥纹样的基础上,集图案的装饰作用之能事,使之达到了繁复的程度。这一时期,服装出现了一种叫“补子”的装饰,以“补子”的纹样代表官职的贵贱,“补子”纹样的差别反映了清代等级的森严。并且清代的帽子一改历代的式样装束,注重帽子上顶戴花翎的装饰,以花翎的不同反映不同的官职。因此,如果分析清代服饰的发展与历代服饰之间的差异,那么,主要表现的就是各种服饰装饰纹样的繁杂堆砌,以及在图案上等级观念的反映。
可以说“礼”在中国古代,是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而服饰在这一过程中,则体现了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中国的服饰制度始终与中国礼制思想紧密相连,使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始终依从礼制而发展。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朝时,天子、庶民都穿着相应的服饰,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生活,于是种礼仪制度随之得以确立,衣冠体系逐步形成。
B.汉代,不仅服饰,就连车马乘骑、日用杂品,在花、品种,质料等方面都体现新年快乐祝福语大全严格的等级秩序。
C.武则天赐给百官的绣袍上的鸟兽纹样,是一种“标识”性质的有形的文化符号,示了唐朝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
D.清代服饰纹样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各种服饰装饰纹样繁杂堆砌但同样反映了等级观念。
2.黄灯亮了闯过路口算不算违章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服饰与礼制关系的最早记载,是关于仲雍和各部联盟首领在一次祭祀活动中所着物的记载。
B.西汉规定百姓只能穿本的麻布衣,不得使用其彩的服饰,但这不是对民间服的最早规定。
C.宋代的服饰制度依照程朱理学观点来制定,崇尚纯朴淡雅之美,而且还规定了妇的装束。
D.梦幻西游12门派在清代,通过官服上的“补子”纹样差异反映出官职的等级,使尊卑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海贼王七武海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视频编辑工具服饰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具有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国古的服饰制度是一种礼制文化。
B.《虞书·益稷》记载的那次祭礼活动中的服饰纹样是“天子衮服十二章”起源,当时的纹样并不是服饰形制的产物。
C.历朝都重视礼制的作用。设立相应机构进行管理。礼教是让人们循礼蹈规,安分己,形成相应的社会风气的手段之一。
D.“礼”是中国古代法权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而服饰则在法权体系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吴同初行状  顾炎武
清唱歌曲自余所及见,里中二三十年来号为文人者,无不以浮名苟得为务,而余与同邑归生独喜为古文辞,砥行立节,落落不苟于世,人以为狂。已而又得吴生。吴生少余两人七岁,以贫客嘉定,于书自《左氏》下至《南北史》,无不纤悉强记。其所为诗多怨声,近《西州》、《子夜》诸歌曲。而炎武有叔兰服,少两人二岁;姊子徐履忱少吴生九岁,五人各能饮三四斗。五月之朔,四人者持觥至余舍为母寿。退而饮,至夜半,抵掌而谈,乐甚,旦日别去。余遂出赴杨公之辟,未旬日而北兵渡江,余从军于苏,归而昆山起义兵,归生与焉。寻亦竟得脱,而吴生死矣。余母亦不食,卒。其九月,余始过吴生之居而问焉,则其母方独坐,告余曰:“吴氏五世单传,未亡人惟一子一女。女被俘,子死矣!有孙,二岁,亦死矣!”余既痛吴生之交,又念四人者持觥以寿吾母,而吾今以衰见吴生之母于悲
哀其子之时,于是不知涕泪之横集也。
生名其沆,字同初,嘉定县学生员。世本儒家,生尤夙慧,下笔数千言,试辄第一。风流自喜,其天性也。每言及君父之际及交友然诺,则断然不渝。北京之变,作大行皇帝、大行皇后二诔,见称于时。与余三人每一文出,更相写录。北兵至后,遗余书及记事一篇,又从余叔处得诗二首,皆激烈悲切,有古人之遗风。然后知闺情诸作,其寄兴之文,而生之可重者不在此也。
生居昆山,当抗敌时,守城不出以死,死者四万人,莫知尸处。以生平日忧国不忘君,义形于文若此,其死岂顾问哉?生事母孝,每夜归,必为母言所与往来者为谁,某某最厚。死后,炎武尝三过其居。无已,则遣仆夫视焉。母见之,未尝不涕泣,又几其子之不死而复还也。然生实死矣!生所为文最多,在其妇翁处,不肯传;传其写录在余两人处者,凡二卷。
(选自《亭林文集》)
【注】①归生:归庄。清初诗人、文学家。②吴生:吴同初。名其沆,抗清而死。③北兵:
清兵。④北京之变:指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死。⑤大行:旧时皇帝或皇后初崩称大行。⑥几:希望。
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而昆山起义兵,归生与焉  与:参与  B.余始过吴生之居而问焉      过:经过
C.某某最厚                  厚:厚道  D.无已,则遣仆夫视焉        视:看望
5.下列六项分别编为四组,能全部表现吴生有民族气节的一组是(    )
①其所为诗多怨声,近《西州》、《子夜》诸歌曲②寻亦竟得脱,而吴生死矣③风流自喜,其天性也④又从余叔处得诗二首,皆激烈悲切⑤守城不出以死⑥义形于文若此,其死岂顾问哉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就写作者与吴生的交往,说吴生是爱好古文、砥行立节、志同道合的朋友,以此引出与归生的交往,反映出作者对气节的崇尚。
B.文章引用吴生母亲的原话,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情,语似平静却使人心颤,曲折、含蓄地表现了清军的罪行,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C.第二段是为吴生立传,是文章的正文,记叙了吴生的学业造诣与诚笃的性格,表彰他坚贞不屈的性格,传达出他不同凡响的人格魅力。
D.最后一段写吴生在昆山抗清死难的情形,用繁笔表现吴生的英勇不屈,蕴含深意,其中“死者四万人,莫知尸处”表现清军南下的残暴。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退而饮,至夜半,抵掌而谈,乐甚,旦日别去。(5分)
(2)然后知闺情诸作,其寄兴之文,而生之可重者不在此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雨晴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8.本诗颔联写得很有味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5分)
9.本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劝学》)
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师说》)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4)舞幽壑之潜蛟,                  。(《赤壁赋》)
5)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鱼我所欲也》)
6                ,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文学作品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青衣花旦  海飞
村主任在县剧团到青衣和花旦的时候是下午,她们正在练功房里练功。她们看到斜阳把村主任的脸劈成了半明半暗的两半。村主任很年轻,但是穿得很土。村主任说我是球山村的村主任。她们就问球山村在哪儿?村主任说球山村在很高的山上。她们这才看到年轻的村主任脚上的解放鞋沾满了黄泥。村主任看到了她们的目光,就很局促地移了移自己的脚步。村主任又说想请青衣和花旦去村里唱一场戏,清唱就行了。青衣和花旦相互看了看,她们不愿意去,她们就说我们要收钱的。村主任说收就收吧。她们说很贵的,村主任问多
少?她们就说了多少。沉吟了许久,村主任说,贵就贵吧。她们说,我们怎么去,得坐车吧,还有山路怎么吃得消走?村主任说,我们早就有人等在山脚了,我们准备了轿子。如果你们不去,那么我也不回去了,请不到你们村里人不准我再回去。青衣和花旦对视了一眼,只好点点头。
于是她们就去球山村。跟着村主任乘了两个小时的车,到一座山脚时,看到了两乘简陋的轿子,她们就上了轿。又走了三个小时的山路,她们终于到了那个叫球山村的地方。许多村民围过来看,他们的表情很漠然,他们没有看过穿得这么光鲜又长得这么漂亮的女孩子。青衣和花旦往山脚下一看,怎么也没见底,云雾一片。青衣和花旦就面面相觑,吐了吐舌头。
村主任指挥着大家干这干那,村主任说去把大爷、大婶接来,那两乘小轿就又开始工作了。简易的戏台已经搭了起来,村主任在家里招待青衣花旦吃过晚饭后,就陪着她们去了晒场戏台上点起了松明灯,台下也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火把,全村人都赶来了。青衣花旦就上台,她们是收钱的,而且也不便宜,所以她们唱得很认真很卖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