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震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
三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
(一) 中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
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区地震最多最密布的国家之一。本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 1,200余次,其中的1/10发生在中国。近年以来,在中国平均每年发生6次6级以上地震;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达27.6万余人,伤者约76.3万人;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仅对1949年以来的12次7级以上地震的统计,房屋倒塌600多万间,合1亿平方米,价值逾百亿元。其它工农业生产设施及各种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元左右。
下面例出了近代其中几次灾害严重的地震损失和伤亡情况。
邢台地震:1966年3月8日和22日邢台6.8级、7.2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在我国人口稠密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第一次大地震,共有8064人丧生、38000馀人受伤。受灾面积达23000平方公里;
唐山地震:中国唐山大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震中位于唐山市区。造成24万人死亡,16万多人伤残,财产损失达100亿元以上。
汶川地震:2008 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烈度达到9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
芦山地震: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 震源深度13公里。
(二) 美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
美国的地震分布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1906年4月18日,美国旧金山8.3级地震,造成城市供水系统破坏,并因火炉倾倒引发大火,大火持续三天三夜,将10平方公里的市区化为灰烬,死亡700人,直接经济损失5亿美
元。这场地震及随之而来的大火,对旧金山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主要城市所遭受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1994年1月17日凌晨4时31分,在洛杉矶市发生里氏6.6级地震。在持续30秒的震撼中,震中30公里范围内高速公路、高层建筑或毁坏或倒塌,煤气、自来水管爆裂,电讯中断,火灾四起,直接和间接死亡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
(三) 日本地震灾害的基本状况
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板块活动活跃,碰撞频繁,所以,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
日本关东大地震:关东大地震 是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的7.9级强烈地震。地震灾区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山梨等地,地震造成15万人丧生,200多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65亿日元。
日本神户大地震,1995年1月17日晨5时46分,日本神户市发生7.2级直下型地震,5400多人丧生,3.4万多人受伤,19万多幢房屋倒塌和损坏,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震后又发生5
00多处火灾。这是自1923年来在日本城市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共造成数千人死亡,地震给日本造成的全部损失达数万亿日元。
税务专业就业前景三国地震灾害的不同特点
(一)中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中国的地震活动,在大陆地区中,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和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地震基本烈度7度以上地区占全部国土面积的32%,其中有136个城市分布在上述地区,约占全国城市的 45%。
(1)空间分布特点
我国陆地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从地震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地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往往呈带状展布,被称为地震带。且地震以浅源地震为主,除了东北(日本海西)和东海一带中深源地震外,绝大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40km以内,大陆东部震源更浅,多在10-20km左右。
(2)时间分布特点
中国的地震活跃期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能量积累阶段、能量大释放阶段和能量剩余释放阶段。
(3)破坏程度大。由于我国人口密度大,建筑物密集,地震一旦发生在人口和建筑物较多地,受灾程度就会加大。
(二)美国地震灾害特点
空间分布:美国破坏程度较大的地震最集中的区域主要是美国西海岸,正好处于全球最大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范围内,是一个地震高发地区。
(三)日本地震灾害特点
1、地震频发。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板块活动活跃,碰撞频繁,所以,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 1000 多次,全球 10% 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其中 6 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 1 次。/2、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相对较少。由于日本的地震预警以及防灾减灾的工作比较完善,所以,日本的地震相对损失较少。
三国应对地震灾害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三国应对地震灾害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一) 中国成功:中国灾后应急救援机制的建立1、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的2、开展应急演3、建设了自救互救队伍4、建设合理的避险路线和避难场所不足:1、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和水平与社会需求之间尚有较大差距、政府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和公众面临地震时的防灾避险的意识与知识尚亟待提高等。2、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高,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也不是短时期能够做到的。
番茄炒蛋怎么做(二) 日本成功:1、提高建筑防震标准,减少地震伤亡人数2、加强防灾教育培训,提升民众自救能力3、加强防震法制建设,依法应对地震灾害4、发展民间志愿组织,鼓励有序参与救5、加强地震预报工作,定期公布预警信息6、修建防灾的避难所,提供灾后安身之地7、装备专业救援器材,建立专业救援队伍8、健全地震保险制度,分散地震灾害风险9、整合灾害救援资源,提升紧急救援效率10、保障免费饮食供给,确保基本生活需要
热门韩剧(三) 美国成功:1、美国政府建立应急管理救援体制和应急救援管理机制。2、美国及
加州地方政府部门制订的一些规定、当地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对青少年的防震意识培训成为了美国应对地震灾害的核心优势。不足:(1)医院的建筑受到不同程度损害。1994年洛杉矶北岭地区发生里氏6.7级地震,此次地震中,总共有11所医院的建筑受到不同程度损害而无法使用,这使得这些医院非但不能为地震中受伤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反而需要把医院中的原有病人疏散到别的医院去,从而给附近承担震后医疗服务的医院增添了负担。(2)灾区疫情问题。加州北岭地震发生数周后,在灾区及周边地区暴发了罕见的孢子菌病,并导致多人死亡。专家认为这是地震造成山体滑坡,导致空气中出现大量孢子菌所致,大多数病例出现在山地滑坡的下风地区,而有关部门在救灾时对此类病疫考虑不足,使该病发病率出现上升。
第三章、地震烈度与抗震设防
论述防震减灾的工程措施与防震减灾的非工程措施
(一) 防震减灾的工程措施
书上“生命线工程”(lifeline engineering)主要是指维持城市生存功能系统和对国计民生有
重大影响的工程,主要包括供水、排水系统的工程;电力、燃气及石油管线等能源供给系统的工程;电话和广播电视等情报通信系统的工程;大型医疗系统的工程以及公路、铁路等交通系统的工程等等。研究“生命线工程”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设计与智能化控制。
据统计,世界上130 次曾经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巨大地震灾害中,95%以上的伤亡是因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因此,针对当地可能出现的地震灾害,使建筑物尽量坚实牢固非常重要。这里所说的建筑物,不仅是住宅、校舍、商店、影剧院等生活设施,还包括那些特别重要、特殊的工程,如大型工厂、矿山、计算机网络工程、超大型桥梁等,也包括那些容易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设施,如大型水库、核电站、危险品仓库等等。
在世界两大人口密集带美国加利福尼亚与日本,严格的建筑法规减少了地震的伤亡人数。这些地区的高层建筑的设计注重弹性,可使地震的能量安全散发,而不会震垮柱子和地板。同时在建筑物的地基上,还装有和汽车避雷器原理相同的避震器。运用这种技术,旧金山泛美大厦之类超高层建筑得以安全度过几次大地震。事实说明,采取科学的抗震设计和精心施工是保证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关键。
近些年来,我国的地震科技人员编制了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为一般民用建筑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标准,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管力度逐步加大,如对三峡工程、大亚湾核电站、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开展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一些建筑物进行加固,加强对农民建房和村镇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的指导等。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二) 防震减灾的非工程措施
1、建立健全有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其一系列的配套法规的制定, 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管理的新阶段。
1998年3月1日起施行几个相关法律: 《发布地震预报的规 定》(1998年);《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1994年);《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995年); 《中 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及其使用规定;《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年)。
2、防震减灾规划编制
我国约有80%的国土处于基本烈度Ⅵ度及其以上的地震区,提高我国城镇和企业的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非常重要。各级人民政府应把防震减灾工 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防震减灾规划成为其中提高我国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主要措施有:(1)制定地震应急预案 钱塘湖春行原文
地震应急工作是指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发布后的震前应急防御和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的震后应急抢险救灾。地震应急是防震减灾工作 的一项重要内容。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地震应急工作及时、高效、有序的开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2)提高灾后救援的效能
中秋祝福短语提高灾后救援的效能,2001 年我国组建了第一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先后参加了新疆巴楚-伽师和阿尔及利亚地震现场的救援,为灾后的救助工作做出了贡献。
怎样打方向盘第四章 地震波的传播
论述人类利用地震波发现地球内部构造的原理及过程。
原理:
1、书上2、地层的密度随着深度的加深有增大的趋势.不同岩性的地层密度不同.实际上,地下地层存在着很多密度变化,有时是因为岩性,在岩性分界面上突然变化,有的虽是同一岩性,但是随深度变化密度也渐变.实际还可能涉及到压实欠压实、流体性质等问题,甚至还有潜山,断层等,地震波在地下传播不只是直线或者折线这么简单,实际上是一个类似椭球弧度的传播(由于密度连续变化).3、地震波在不同介质有不同传播时间和路径,在介质交界面时会产生反射、折射,以及相位的改变,地震学家利用这些特性来获得地球内部资讯.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根据地震的检测时间(从反应到接受)乘以速度 就大致知道地震的深度(只要计算从震源到地面(震中)的垂直距离).4、当地震波由震源点向下传播时,遇到反射界面,反射回来,被检波器接收,形成一个记录.而其穿过反射界面的,又遇到下一个反射界面,有形成一个反射波,又被记录,深度越深,被接受到的时间越长,那么,就可
以由接收到的时间来计算出反射界面的深度.这就是最基本的原理.当然,地震剖面的输出还涉及到数学反褶积这类的东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