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浙江省实验室
03牵头单位
西湖大学
组织架构
西湖实验室已申请为独立法人单位,将 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级研究员蒲慕明为西湖实验室理事会理事长。实验室下设基础研究中心、转化应用中心和应急医学中心,预计到2022年,将组建起4到6支国际顶尖的科研团队。
目标
围绕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两个主要关键点,围绕最具普适性和最富挑战性的两大重点领域—代谢与衰老疾病和肿瘤机制研究,通过多领域交流合作的跨学科研究方法,推动转化应用研究和应急医学研究。
2020年7月17日
实验室主任
ii^r4学学院
最新进展
西湖实验室成立时间短,但发展快。在 优势学科研究领域也取得多项重磅进展:于洪涛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S c ie n c e报道了人 源黏连蛋白-N I P B L复合体的中分辨率结构,为黏连蛋白介导的D N A拓扑空间结构折 叠提供了理论基础。施一公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S c ie n c e报道了世界上第一篇剪接体重 塑机制的结构研究。首次揭示了位于剪接体原位的A T P a s e/h e li c a s e高分辨率的三维结构,为理解剪接体激活重塑的分子机理提供了迄今最清晰的结构信息
。
41
特别策划
西湖实验室:
生命科学领域的“小而美”之道
西湖实验室聚焦有限科学,追求“小而美”,不求大而全,力争建设成为生命
科学发展的引领者、生物医学创新的策源地和生物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〇本刊记者覃爱玲
江省委、省政府明确表示全力
支持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新型实验室体系,打造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尽管“地位”颇高,但西湖实验室聚焦有限科学,追求“小而美”,不求大而全,力争建设成为生命科学发展的引领者、生物医学创新的策源地和生物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西湖实验室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引进人才,希望从海外引进一批生命科学领域的优秀年轻人才,为其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力争五年内培育形成一支国际顶尖的科研队伍,协同浙江省打造生命健康科创高地。”西湖大学校长助理、西湖实验室副主任王
廷亮向《浙商》记者介绍。
聚国际一流年轻人才,筑生命健康
科创高地
与鲜明的“小而美”总体定位相对
应,西湖实验室在人才引进上也有自
己明显的特点,即主要面向在海外知
名大学经过博士后训练的年轻科研人
野东西电影员。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生命科学领
域有数以万计华裔年轻科研人员,受
过良好教育、科研训练,做出很好的科
研成果。如何吸引这些世界顶尖的青
年人才是当前摆在西湖实验面前的主
要问题。
王廷亮提到,目前,西湖实验室正
在积极探索鼓励创新的学术评价机
制,为年轻科学家的科研之路服务。
术士装备具体而言,探索实施以人为本的
科研资助方式,给予科研人员持续稳
定的经费支持;建立包容和支持“非共
识”创新项目的制度,支持科研人员根
据兴趣自主选题;坚持以信任为前提,
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项目自主权,鼓励
科研人员勇于向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
的根本问题发起冲击,产出一系列原
创性、世界级的科研成果等。
西湖实验室轻松活跃的国际化科朱仙镇
研氛围,吸引更多优秀的外籍科学家
加盟。
例如来自白俄罗斯的青年科学家K iryl P ia tk e v ich,他放弃了麻省理工学院提供的o ffe r,选择加入西湖实验室。
目前西湖实验室已聚集了施一公、许田、于洪涛等国际著名的生命科学领域的资深科学家。他们在领域内的影响力,也对业内资深科研人员和许多职业生涯起步阶段的年轻人,颇 有吸引力。
提起西湖实验室,不得不介绍它所依托的西湖大学,这个由施一公、陈 H-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等国内著名科学家发起,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力图探索
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教育体制机制。
自2020年7月成立以来,西湖实
验室积极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在优势
学科研究领域已取得多项重磅进展。
于洪涛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
S c ie n c e报道了人源黏连蛋白-N I P B L
复合体的中分辨率结构,为黏连蛋白
介导的D N A拓扑空间结构折叠提供
了理论基础.
施一公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
S c i e n c e报道了世界上第一篇剪接体
重塑机制的结构研究。首次揭示了位
于剪接体原位的A T P a s e/h e lic a s e高
西湖实验室聚
集了施一公、许
田、于洪涛等国
际著名的生命科
学领域的资深
两会通过了哪些新政策科学家,他们对
业内资深科研人
员和许多职业生
涯起步阶段的年
轻人,颇有吸引
力。
分辨率的三维结构,为理解剪接体激活重塑的分子机理提供了迄今最清晰的结构信息。
西湖实验室还直接参与公共卫生建设。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迅 速组织疫情科研攻关团队,取得一些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怎样设置主页
周强团队在首次成功解析新型冠状病毒细胞表面受体A C E2的全长三维结构后,再次发表文章解析了新冠病毒S蛋白与中和抗体4A8复合物的结构,为靶向S蛋白N端结构域的药物设计和策略提供了基础;2020年 7月9日,郭天南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C e l l发表论文揭示新冠重症患者一系列特征性的重要生物标志物,系统描绘了新冠患者多器官病变的蛋白质组全景。
西湖实验室还有多个团队从事代谢与衰老疾病相关研究。
解析多代谢疾病的相互影响和共患机制,对制定相应防治对策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有力措施。西湖实验室利用西湖大学人才聚集的优势,建立多学科交叉的协同创新体系。通过核心实验室、P I午餐交流会,交流研究进展与瓶颈,协同攻关共性科学问题。实 验室内、外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机制已初步形成。重成果转化,已落地转化多个科研
项目
2019年,西湖大学在正式成立不
足一年时,便成立了成果转化办公室
和发展公司,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从去年6月第一家开始,到现在已落地
转化多个科研项目。
由于技术先进、应用前景良好,孵
化的一些公司颇受资本认同。西湖生
物医药是西湖实验室第一个顺利完成
首轮融资的企业,其核心技术是红细
胞载药平台。西湖欧米生物将蛋白质
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基于质
谱的生物样本数字化技术,幵发基于
蛋白质组和其他分子组学的辅助临床
诊断新方法,助力实现肿瘤等人类重
大疾病的精准辅助诊断,刚刚完成首
轮6000万元融资。
西湖实验室实行深度孵化模式,
建立专业化团队为科研人员提供全过
程成果转化服务,提高成果转移转化
的成功率。首先确定项目,然后成果转
化办公室和发展公司组成团队,为成
果发明者提供从公司注册、专利布局、
法律咨询、融资路演、交割谈判到项目
转化公司落地,整个转化过程的全链
条服务,以弥补科研人员在市场运作、
政策制度、管理知识等方面可能存在
的短板。
43怎么打符号
特别策划
王廷亮表示,科技创新成果难以
实现转化的原因,主要在于产业中后
段衔接不畅。比如一个药品,科研人员
做出了一个先导化合物,但是离真正
成为能让患者吃下去疾病的药品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间这个过程,药
企不愿意干、大学没能力干,这就需要
去打通环节。西湖实验室希望努力去
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能够把科技
成果进行终端的应用开发,再进一步
深入推广到实际可以使用阶段。
一方面,希望和政府、企业合作,
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积
极探索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把科学
研究成果真正应用起来,而不是停留
在模型、样品阶段,以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
杭州市西湖区为西湖实验室的
生命科学产业转化提供了两个孵化基
地,共6万平方米空间。此外,西湖大学
已经与浙江省20多家医院签订了合作
协议,积极开展临床合作研究。
王廷亮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
社会力量参与到西湖实验室的开创
性工作中来,共同打造浙江省生命健
康科创高地,使得杭州市、浙江省成为
生物技术发源地和生物产业中心,支
撑引领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产业的发
展〇E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